close
很少有這種衝勁,上映第二天就去看《KANO》。二二八假期,下午的場次,欣欣戲院五樓的大廳坐了約莫八成,應該是很不錯的票房。

先說缺點。這部片劇情略顯單薄,可能是因為真人真事改編,有點綁手綁腳,也可能是因為我們對嘉義農林的棒球事蹟真的知道太少,連導演馬志翔都說,他是接了這部電影,才知道這段棒球史。與其說是在回顧歷史,不如說是在「發現」歷史。我相信劇中人物的背景事蹟,多半是製作團隊自己去找的,台灣極缺乏本土運動史的研究,這算是先天不足,也自然反映到電影情節的呈現上。另外,本片的電腦動畫依舊非常糟,我還是寧願相信這是經費問題,不過除掉經費,可能也包含台灣美術團隊對擬真度的掌握不足。這除了是電影工業的規模,更關鍵的問題,是台灣訓練出來的美術相關科系的人,是否有足夠的「品味」,若品味不夠,再多錢也沒有用,就像好萊塢處理中國文化的內容一樣。

但以馬志翔初導長片,《KANO》是極為出色的處女作。他用素人來演最重要的農校棒球隊員,更找來許多日籍演員參與演出,雖然相較於日本演員極為流利成熟的演技,素人演員不免生澀,但整體而言仍算協調。我覺得馬志翔其實有點偷懶,他雖用素人演員,但片中所有球員多為真的棒球選手,對於棒球場上的種種,他們不需要額外去熟稔,甚至體態都不需要另外加強 (像「翻滾吧阿信」,雖然彭于晏很認真,但「內行」的還是一看就知道這不是練體操的體格)*,這點其實是很大的利多,因為除了嘉農,還有很多其他隊伍,若要連飾演其他隊伍的演員一起從無到有做體能訓練,那預算恐怕就得成倍增加。此處不得不說是製作團隊的取巧方式,但這也反映台灣電影的特色,就是好用素人演員,雖說我一直覺得用素人無法培養出明星,對電影發展長遠來看,似乎不是太划算,但往好處想,有時這可以讓台灣的電影有意想不到的特色,除去明星噱頭的電影,反而更會強調劇情來吸引人,我希望這可以間接促成台灣電影可以更加重視編劇,因為我們很難有像「八月心風暴」這種明星演技大比拼的電影。

就電影節奏上也掌握相當得宜,特別是電影後半部比賽的場景,運鏡、角度、時間的控制都相當嫻熟,不過導演可能從未有過聽廣播球賽的經驗,當切換甲子園棒球場和嘉義市區聽轉播的人群鏡頭時,剪接出來的反應太及時,反倒有點像是在看電視轉播,不太符合。不過電影看到此時大概都很熱血沸騰,所以影響不大。

電影美術,這是我最感興趣的部分。雖然電腦動畫的部分多數很糟,但看到太平洋戰爭末期的基隆港和甲子園球場,還是頗為感動。嘉義市區的處理也很用心,顯然是從「賽德克巴萊」的基礎延續下來。而且我覺得最難得之處,在於此片要處理跟日本有關的場景,還有日本人的裝扮。一般而言,再怎麼發達的電影工業,若碰到異國文化,多半慘不忍睹。好萊塢處理東方題材自不待論,就是日本或韓國的歷史劇,哪怕只是需要一兩位清朝官員,裝束上也顯得不倫不類,中國的歷史劇處理日本或韓國亦然。所以台灣可以某種程度上很「正確」的處理日本大正昭和年間的時代背景,其實是很難得的事情。當中仍有很多誤差,不過我認為這是台灣電影可以做到的極限,其他人也不太可能做得比果子電影更好了。

至於有所謂「抗獨史陣線」抵制此片,認為這是宣傳日本皇民化,我想這實在是無稽。當時台灣被日本統治,精英份子說日本話 (當時可以念到中學的人就足以稱得上是一地的菁英了),搖日本旗,在太平洋戰爭時當日本兵,我想都是必須要正視的,一如在看「賽德克巴萊」裡正視賽德克族獵人頭的民俗一般。當然,我們也可以選擇有抗日意識的題材來拍攝,但若是涉及此類題材,就不能迴避台灣共產黨發跡的過程,如此難道沒有「為匪宣傳」之嫌?還是這才是「抗獨史陣線」心中之至盼呢?

* 看過相關新聞,發現片中嘉義農林的棒球隊員不全是棒球選手出身。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KANO
    全站熱搜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