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知道這本書,是看了《陽光時務週刊》的介紹,作者張翠容是香港的無國界記者,足跡遍布全球,特別是一些華人社會不太在意的地區,比如南美、比如中東。我忽然想起我之前看的《憂鬱的邊界》,此書的作者黃奕瀠(阿潑)也當過記者,書中的內容是他去東南亞國家所寫的文章。但阿潑的書,無論寫的是什麼內容,最終都在問「臺灣人是誰」,不停在探詢自己的身分認同。而張翠容的書則是純然的往外看,在這本書當中,他去了過去兩年間國際輿論最關注的地區:南歐與北非。而剛好這兩個地區,都環繞著地中海。
- Mar 22 Fri 2013 16:47
地中海的春天
- Mar 16 Sat 2013 13:10
【郭力昕】當廢核遊行的現實變成文本
郭力昕 2013.3.15
- Mar 10 Sun 2013 21:41
反核
反核聲浪正熾,星期六台灣各地都有遊行,據說台中遊行有三萬人,這在鮮少遊行的台中可是很驚人的數字。如今我們喊反核喊得如此理所當然,難以想像要凝聚此一共識其實為時甚短。
- Feb 27 Wed 2013 16:43
低俗喜劇
我沒有看過杜汶澤主演的《低俗喜劇》,但近來香港一篇評論這部電影的文章頗引起香港一些評論人的不滿,竟使這電影從閒暇消遣變成殿堂討論的議題,相當奇妙。
- Feb 24 Sun 2013 21:12
【外交學者】避免中日衝突之六法
- Feb 20 Wed 2013 13:29
志氣
今年春節許多台灣電影跟好萊塢大片競爭票房,我也不免俗去看了其中一部。我發現台灣電影新一代的「類型片」已經出現,春節檔期剛好就能看出來,一是強調本土色彩的電影,通常以閩南語為主,描寫低下階層,內容一定要有插科打諢,但要以感人溫馨為主要的軸線,而且時間設定常常會是在八十年代晚期到九十年代中期之間。這種片子大概是從「海角七號」開始建立,至「艋舺」時確立起風格,所以還會揉雜懷舊情緒、黑道文化、傳統藝能等等,務使電影中的「台灣味」可以發揮到極致。
- Feb 16 Sat 2013 23:21
歐洲價值
東尼賈德的《戰後歐洲六十年》(Postwar)終於出完最後的中譯本─1989到2005年。這個完全屬於現代的時間點,要做研究殊非易事,所以賈德在這部分似乎比較少有定論式的觀點,而且非常明顯忽略掉西歐主要國家的政經變化,尤其是英法兩國,大概是因為2005年的當下,大家仍非常熟悉英法等西歐主要國家發生了什麼事情,無須多費唇舌。
- Feb 04 Mon 2013 16:44
【紐約時報】17世紀的大師傑作於巴黎麗池酒店現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