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不知怎麼,華語電影只要碰到政治議題,大抵跌股居多,比如《淚王子》、《梅蘭芳》(此片其實曖昧,與其說此片內含政治內容,不如說是被政治因素影響),其原因何在,我實在不清楚。不過以鮮明的政治人物為號召的《十月圍城》,我倒認為算是拍得不錯的片子。雖說劇情不脫猜測、整體中規中矩,但至少該講的有講,該有的水準也有,總不至於失望。
這樣的片子,當然是灑狗血的,而且我意外從此片看到之前電影的影子,比如《赤壁》戰爭場面裡「單人秀」的片段,和《功夫》的末尾。是香港導演一貫慣用語彙?不得而知。不過這片子倒讓我反省,美國好萊塢總愛拍很大美國主義的電影,連殺不存在的外星人都要激起愛國心,反觀華語電影,除了大陸官方主導的「主旋律」以外,這種片子明顯少了許多。國旗歌歌詞猶存「創業維艱,緬懷諸先烈」,可是真的有幾人會「緬懷」呢?若不透過像電影這樣的第八藝術,如今的人還有可能有什麼記憶呢?像古寧頭戰役、八二三炮戰等,若非後來電影以此為題材來拍攝,不管多麼可歌可泣,最後終究不過是留在紙上的文字罷了。而在這種以圖片影像為主流的時代,縱然那些電影片段是虛擬的(fiction),卻是唯一讓今人可以重溫過去的憑藉。從這種角度來設想,這種類型的電影就不啻非常重要了。
不過這種電影在台灣罕見,倒是很能理解。台灣這幾年國族價值混亂,「台灣」、「中華民國」、「中國」、「台灣國」各自稱謂,把中國人那套各說各話的本事發揮得淋漓盡致。其實活在現代,到底還需不需要一個國家符號供特定人士去認同,我頗有疑問,但藉由愛國心去激起的團結情感,仍是主流社會希冀去達成的目標。饒是如此,台灣這種曖昧而難以明言的狀態,自然難去承受像《十月圍城》這樣的拍攝內容──縱然在政治法統上,台灣才是最應該拍的──反而一直為英國統治,後又回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香港,接手拍了這樣的電影。
若不從政治層面看,香港導演拍香港往事,倒是合情合理。在這個歷史記憶容易被消抹的商業城市中,要去重拾記憶,恐怕也真只能透過電影堆疊起來的場景和細節。就這個部份,陳德森做得很好,他花大錢重建百年前的香港,呈現出來的效果極好,沒有大陸歷史片那種「差那麼一點」的遺憾。特別是孫文,為了呈現出歷史的真實感,硬是找了個演員,用特殊化妝弄得幾分神似。不過化妝人員疏忽了一點:咱們國父可是很英俊的,修臉修過了頭,搞得「碰皮碰皮」,好像水腫似的,都不俊了。與其如此,還不如找趙文瑄來演。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