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張戎的第一本著作《鴻─三代中國女人的故事》,很好看,也不好看。好看是故事好,不好看則是他描寫的時代,讓我頻頻感到不適。

我從他最新的著作往回看,但我要說,這本應該是他最好的作品。這倒不是什麼文筆或考證的原因,只是因為他寫的是他的家族史,而且是從抗戰時期一直延續到九十年代中的漫長歲月,橫跨了他姥姥、母親和他的故事。下筆寫自己家裡的過往,也許在部分事實上有所遮掩,但我相信情感是真摯的。更重要的,他書中的時間點剛好是共產黨崛起的時候,從抗戰末期、國共內戰到中共建國,這段時期的歷史我很少看到官方記載以外的描述,而張戎在書中的側寫剛好補足了這部分。

雖說在他另一本書《毛澤東:鮮為人知的故事》寫了比較多共產黨歷史的事件,但宮闈內的政爭與民間的狀況仍有所出入。我感覺到,中共在一開始雖然吸引的是接受過西方思想的文人,但隨著中共要擴充勢力,吸納普羅民眾是不可避免的趨向。而這個趨向,到了中共實際獲得政權之後,開始轉為病灶。共產組織變相成為鞏固鄉里陋習的制度,以這種惡劣的制度當成「革命標準」,我不禁想到,現在中國遊客在世界各地的行徑,是否都是這樣累積出來的?

7/17補充:

張戎在這本書中,用了一半以上的篇幅在描寫他的文革經歷,顯然這十年的經驗對他至為重要。我看過很多描寫文革經驗的作品,但多半是以「右派」或「黑五類」的身分,除了悽慘、殘忍,我只會覺得這一切莫名其妙。但張戎的身分使他描寫文革別具意義,他是中共高層幹部的後代,他的父母都是四川的宣傳部門官員,前幾次政治運動,張戎的家庭都幸免於難,可是到了文革,無論如何明哲保身,都不可能不去卷入這場風暴。又或者是說,在毛澤東病態的猜忌心理下,只要他覺得自己的權力受到挑戰,中國就不可避免地陷入巨大的混亂。

至此我完全可以知道,何以張戎會寫《毛澤東:鮮為人知的故事》,而且把毛澤東寫成那樣。不論張戎所使用的文獻資料是否嚴謹,有一點是很多撰寫毛澤東傳的外國人沒有的經驗:他確實經歷過毛澤東的恐怖統治,從對毛澤東的崇拜,在文革中逐步動搖,最後寫就了他對毛澤東的歷史評價。這樣的親歷有好有壞,但相對於只能從文獻或報告中拼湊歷史的外國學者而言,張戎的作品確實有其獨特的價值。

張戎在書中很清楚的寫道文化大革命的幾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中學生、大學生的紅衛兵運動,第二個階段是開始畫分造反派與走資派,造反派鬥爭走資派,第三個階段是造反派內部的派系惡鬥,第四個階段是「清理階級隊伍」,由毛澤東及親信所建立的「革命委員會」開始構陷尚未波及到的人。這四個階段的時間也才不過兩年!就算沒有看到細節,光是這樣列舉就令我頭皮發麻。

而我也大概清楚何以今日的中國人何以變成如此。張戎清楚的寫道,前幾次的政治運動,雖然使許多人遭殃,但中國的倫常基本上還算維續。直至文化大革命,毛澤東繞過共產黨直接進行政治鬥爭,中國人的人性才開始出現徹底的翻轉,學生攻擊老師,子女攻擊父母,權力欲望使人喪失心性,迫害者與被迫害者一起陷入瘋狂。文革所遺留下來最大的後遺症,就是從文革結束後迄今,中國人仍無法恢復起碼的教養和良善的人性。「文明」一詞在中國淪落成基本禮貌的代稱,而陌生人之間的合宜互動,迄今仍無法在中國社會中看到。他們某種程度上,仍延續文革時期由毛澤東促成的崩壞狀態:粗魯、吵鬧、自我中心。

而文革,某種程度也可以看成是中國的內戰,張戎寫道,當局勢演變成造反派之間的內鬥時,他們開始用武器攻打對方,彷彿是敵軍。他們開槍、投擲手榴彈,彷彿是巷道戰。而遊行時往往會讓受重傷的人躺在板子上,顯示內鬥的慘烈,這跟戰爭毫無二致。所以我們應該要如此認知,文革結束,對中國而言,其實無異於另一次大規模內戰的結束。中國如今大規模慶祝「抗戰勝利」,但中國真正脫離戰爭的陰霾,要遲至1976年。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張戎
    全站熱搜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