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影每年出產很多,根據新聞報導,去年一年中國國產片有308部,這實在是很驚人的數字。可是在臺灣,由於法令限制,可以在上映的中國電影並不多。「所幸」在中國屏蔽的Youtube有很多中國電影,雖然可入眼的實在很少,但至少可以稍窺中國電影之一豹。

大抵而言,中國電影都有「硬傷」,雖然中國電影資金充裕,市場、技術、明星操作也比臺灣有規模,可是除了很少數會在金馬獎出現的電影外,大部分的電影都有明顯的流氣,特別是古裝劇。中國古裝劇,我很少看到考證嚴謹的,而這說穿了,其實是個人品味的問題。從古裝片中,最可以看到中國人文化上的斷層。

《畫聖》或為一例。此片在2012年上海國際電影節首映,顯然不是商業大片一路。整部片很節制,故事線也很簡單。導演應該是想試圖還原「古典」,但我覺得還是不到位。

就美術論,此片除了人物服飾外及器用外,幾乎無不以傳統日本為參照。我很不理解,為什麼只要提到「唐代」,就一定得是日本那種枯淡的模樣,當中甚至屢屢出現枯山水庭園──這根本不會在唐代出現。其他像黑鴉鴉一片的房間,紙糊的格子窗,拉門,這都完全是日本的情調。三四十年前,臺灣也用日本傳統假裝是唐代,但這是因為當時臺灣不太有唐代美術的研究,缺乏資訊,只好用日本文化填充,這是不得已。但中國如今考古報告成篇累牘,要還原出唐代面貌不是那麼困難。而中國仍很偷懶的挪用日本文化充作唐代,那怕此片美術可能在色調上有特別著墨,但在試圖表現出古典面貌的電影裡,還是太過於隨便。

再者,此片是在講吳道子。千年以前的人物,特別是只有寥寥數句紀錄的人物,要能補齊空白,使電影裡的角色可以有血有肉,與其考證詳實,不如說是在考驗編劇功力。跟一般電影比,此片的故事情節非常簡單,簡單亦無妨,但其他部分的力度就得隨之加大。如果美術差強人意,至少演員的水準要好,可惜此片只有午馬一人孤撐全場,連片中唯一最好發揮的反派角色都平淡無力,終究成為淡而無味的電影。

若以中國一般的古裝電影論,最大的硬傷,就是台詞。臺灣現在的導演也不是人人都重視台詞,但至少侯孝賢、李安等重量級導演重視。中國電影,即便編劇或導演重視,他們的素養也無法真正使演員講出符合時代背景的台詞。這就是為什麼我覺得中國文化出現斷層,因為現代中國人遣詞用字,跟過去的時代格格不入。

其次,中國電影,乃至於其他表演藝術的形式,迄今仍然深受「為政治服務」的前提所影響,只要用中國的資金,就很難沒有政治說教的意味。所以中國最好的電影還是獨立電影,從獨立電影之好,就可以看出片廠資金的電影遭受箝制有多深。只要這種狀況存在一天,中國電影的藝術價值就很難真正有什麼長進。就像陳凱歌的經典永遠是「霸王別姬」,愈後期的作品愈不值得一看,這理由很簡單,因為「霸王別姬」資金是臺灣跟香港,出資人完全不從政治立場干涉陳凱歌。其他的導演亦然。中國電影雖然愈發蓬勃,但其藝術性與人文價值卻日益沉淪,道理在此。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吳道子 畫聖
    全站熱搜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