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昨看到有人提出一論點:在後冷戰時期的世界情勢下,台灣若要維持自身獨立的地位,應該要盡可能吸引國際的關注,而其中一個方式,竟是刻意製造與中國的對立,強調台灣並非中國片面宣稱的,「是中國的一部份」。

這個論點與馬英九如今的兩岸關係,幾乎是背道而馳。哪怕不過度詮釋馬英九在兩岸關係上的作為,僅以他的宣稱來看,他不講統一或獨立,只是盡量維持台海平靜的現狀,似乎也不再是穩健的作法。畢竟中共已經按耐不住,頻頻高調放話「一國兩制」,而對「垂範台灣」的香港,更為明顯。香港的經濟幾乎被中共制肘,又藉高房價與高物價不斷套住香港的資金,香港雖是國際金融中心,卻愈來愈像是中共用來粉飾文明的空殼。這對台灣而言,實是眼前活生生的例子,中共不用「打台灣」,只要「買台灣」就行了。

所以,如何對國際宣傳台灣是不同於中國的獨立國家,在如今顯得特別重要。不過說來吊詭,就在中國在國際影響力愈來愈大之際,台灣其實也搭了這個順風車,被更多外國人注意。外國人注意到台灣的理由,往往是因為台灣與中國很類似,卻有著迥異於中國的氣氛,是一個沒有共產黨的中國版本。若是單純的觀光,許多人會傾向去台灣體驗「中國」。

此外,中國雖然國際影響力日大,但中國的惡名也隨之升高。中國政府金援第三世界國家,往往目標是為了壟斷當地自然資源;在世界各大學廣設「孔子學院」,佯稱推廣軟實力,實情卻是監控干擾各學校的中國研究。就連中國人都開始惡名昭彰。中國人雖然成為國際觀光新寵,出手闊綽,但中國人不守規矩、吵吵鬧鬧、破壞公物等行徑,卻只加深中國人暴發戶的負面印象。中國留學生過去是極端聰明認真的代表,如今卻常常有驕縱揮霍、乖張頑劣的傳聞。而中國之貪財、生活環境惡劣也禍延其他地區。中國人掃貨哄賣之事時有所聞,迫使先進國家祭出限購令;中國自然環境惡化,日韓台灣每遭沙塵暴所害,東南亞的河川被上游中國攔截,沿海漁業幾乎被中國捕抓一空。而中國居世界第三大的國土面積,還與東南亞諸國爭奪南海領海權,劍拔弩張。如今的中國,不再韜光養晦,而是磨刀霍霍,亟欲向世界展示他的「大國崛起」。

或許因為如此,過去國際主流不敢挑戰「台灣是中國一部份」的緊箍魔咒,因中共的「厥起」而動搖。之前中國在哈佛大學模擬聯合國大會抗議的事件,便是一端倪。雖說這不是官方場合,哈佛大學的態度也不見得有什麼象徵意義(據說台灣的代表也不過是「觀察員」的身分,連投票權也沒有,更顯出中國代表無理取鬧),但往常我以為,碰到這種情況,國際上總是傾向息事寧人。會以這樣強硬態度面對中國代表,甚至直接驅逐、厲聲斥責,可能還是僅見。而中國人宛如反射動作般看到台灣被列為國家就吵吵嚷嚷,對其他國家而言,大概也是煩不勝煩。畢竟就實際情況論,中國人也將台灣人視為「外國人」,只是他們長年被中共洗腦,遂出現心口不一的情況。

這件事情很小,卻不失為一個契機。雖說中國的國力似乎到達頂峰,彷彿可以為所欲為,但同時也有愈來愈多人勇於挑戰中國。畢竟中國已經不再是受害者的身分,甚而在某種程度上,他是不折不扣的加害者。如果美國都是許多人嚴加批評的對象,中共打壓西藏、新疆、宗教團體、維權律師、甚至是受地方黨官壓迫的百姓,豈非更需要嚴詞抨擊。相較之下,中共出來的人,僅以台灣不可列為國家一事,便忿忿以為自己遭到不平的待遇,更像是在鬧笑話。

台灣如今雖然經濟地位不如從前,但國際觀感應有所進步。以前台灣是獨裁者的禁臠、是海盜王國、是專出劣質產品的代工地,台北還曾列入全球最不適於人居的城市。但如今台灣已經直選五次總統,有某些知名的品牌,台北在大型工程陸續完工後,終於有著現代都會應有的規模與便利。雖說這樣並不代表台灣就可以免於威脅,但至少相較之下,我們更有「底氣」向國際社會表示,毋須與中國統一,台灣也可以過得很好。所謂統一,從來不是台灣人唯一的選項。雖然就地緣政治上,中國仍對台灣影響甚深,但這並不表示台灣要像香港一樣,最終成為中國的一部分。

台灣抗拒中共併吞,需要有所持論:一、台灣的社會水準遠高於中國,任憑中共治理台灣,就如同當年國民黨接收日本殖民的台灣一樣,是落後統治先進,終究遭致悲劇;二、中共當年對台灣提出「一國兩制」,但落實在港澳兩地,證明這只是拖延手法,被獨裁專制的政權統治,根本不可能無端保留既有的民主自由。而香港的「教訓」尤可以向國際社會說明:給中共統治,只有變糟,不會更好。

隨著世代變化,過去台灣與中共爭「中國」的名字,但如今愈來愈多台灣人選擇「台灣」而非「中國」。困在法統之中的民族意識漸漸鬆脫,台灣當成政治實體的概念日益鞏固。配合中共政權招致的負面印象,這也許是台灣追求獨立的嶄新時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