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紀錄片最近浮現出詭異的熱潮,我在查看電影時間時,「看見台灣」和「十二夜」都以強檔大片的態勢占據大小影院,時間排得密密麻麻,如果遮去片名,我會以為這是最近強打的好萊塢大片。
兩部片子我都想看,但我先選擇「十二夜」。坐在漆黑的影院,看著有著柔和配樂的鏡頭,是非常難受的經驗。但或許也只有這樣,才會促使台灣人正視寵物棄養的問題。我想起之前多元成家引起的爭論,有些有創意的說法,稱人類是地球的病毒,同性戀其實是地球的解藥。看到這些受盡苦難的小狗,我非常認同人類是地球病毒的說法。特別是片中提到,一般人是可以叫收容所的人去家中把寵物帶走,無論是上年紀的寵物或是意外出生的新生命。對飼主而言,這不過是地方政府所提供的某種「便民服務」,方便他們處理棘手的「問題」,但若將目光放在寵物身上,這種「服務」何其殘忍。
談到寵物的處置,總會牽扯到另一個爭論不休的問題:我們大力疾呼要愛貓愛狗,為什麼還每天開開心心的吃肉,難道豬牛羊雞都不值得保護嗎?他們被屠宰供人食用就理所當然嗎?而且許多影片與文章都告訴我們,這些供人食用的禽畜基本上都是以非常恐怖的方式變成我們桌上的盤中飧,無論他們生長的環境或屠宰的方式。我確實認識某些人身體力行,真心保護動物而成為素食者。但即便我們吃肉,也不等於我們可以隨意處置我們的「寵物」,讓他們以如此糟糕的方式離開這個世界。
片中的小狗,有九成都離開世界了。從拍攝完到我看到這部片子的時間當中,又有數千隻狗載往收容所,在惡劣的環境待上兩週,也許感染傳染病而死,也許安樂死,就算有認養的機會,也有可能變成某些人鍋中的香肉。只有很少數的幸運兒找到另一位疼愛牠們的主人,得到重生。而與此同時,台灣仍然在販賣寵物,以純種為標榜,價錢昂貴,更重要的是,許多人仍趨之若鶩。當生命的價值轉換成金錢,或許更容易促使人以冷血的心態「處理」這些動物,當他們老了、不可愛了,需要花費許多額外的金錢來照料他們,送往收容所「處理」自然成為理所當然的選擇。如果要說殘忍,這些心中沒有正視生命價值的飼主,也許最是殘忍的一群。除卻片中所見到的,沒有見到的,才是真正的關鍵。
都說從對待動物的方式,可以看出一個地區文明的程度。以此而論,台灣並不文明,我想會進去看這部電影的,大概心裡都有底。但台灣的知名人物肯挺身為他們發聲,拍攝電影,將這個訊息傳遞給更多人,我相信這是台灣社會的進步。說來我對梁文道所提到的台灣觀感,一直耿耿於懷。他借用中國人「小清新」的說法,認為台灣失去所謂厚重的東西,我很不同意。八十年代末期,因為政治鬆綁,台灣社會所迸發的活力,我一直看成是長期積壓的結果,雖然那個狀態很好,但隨著時間流逝,大家漸漸變得理所當然,活力與熱情自然會消退,知識的渴求也逐漸被商業利益與經濟壓力所掩蓋。我不是很理解梁文道的「厚重」所指為何,如果是黨國式的民族激情,台灣當然要丟棄,這種事情讓今天的中國人去做就可以了;如果是對嚴肅議題的探究,我覺得這沒有消失,只是這些議題從象牙塔內的討論,逐步走到人群當中,他看似很柔轉、很「清新」,卻不是風花雪月。中國人說台灣是小清新,可是他們能處理台灣小清新所處理的問題嗎?當台灣的流行歌手創作出控訴政府的歌曲時,中國歌手可以表達出對國內政治的不滿嗎?當台灣步履蹣跚,終於可以拍出一部講述動物收容所的電影時,我猜想中國人連想都沒想過──他們連人的問題都處理不了。
「十二夜」也算是某種小清新,影片從頭到尾都有著與影像呈現大為迥異的溫婉配樂 (當我聽到』少女的祈禱」時簡直覺得有點亂來),而且他還專程找了聶永真設計電影字體,彷彿是高規格的劇情片。影片雖先行宣稱殘酷,但真正執行安樂死的過程,我們仍然沒有看到。而到最後,他還是很樂觀主義的放了幾個幸運找到新飼主的小狗片段,仍不脫台灣式的勵志電影敘事。這樣一部電影,兩週已經有三千萬台幣的票房,而據說另一部「看見台灣」紀錄片,票房早破了一億台幣。這種「小清新」,也可算是獨步全球的了。
到電影圈看更多相關電影評論
- Dec 11 Wed 2013 21:04
十二夜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