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tin Jacques,2012年8月20日,每日電訊報(原文連結)
中國於星期日爆發大規模示威,回應日本活動份子登陸東海上的爭議島嶼,如此強烈的舉措觸動兩國之間根深蒂固的敵意再度浮上檯面。這些小島靠近台灣,也離中國沿海不遠,他們距離日本本島遙遠,但靠近沖繩,即日本最南端的島嶼群之一。何以如此小的無人島(日本稱為尖閣諸島,中國則稱為釣魚島)會引起如此的憤怒與激情呢?
這個原因深植於歷史當中。這些島嶼有很長一段時間視作是中國的,但他們──連同台灣與周邊的島嶼──在1984到85年間中日戰爭中國吞敗後被歸到日本,被視為日本在東亞擴張的開端,在台灣之後又殖民韓國。1931年日本佔領東北達到頂峰,並自1937年起試圖佔領中國更多領土。這種擴張行徑極為殘忍(因為日本看不起東亞其他地區)最著名的野蠻行徑是拿下南京後的作為,據說有超過30萬中國人被殺。
在殘暴行徑後開展新頁,重新被鄰國所接納,並不是不可能的。二戰後最著名的例子,自然是德國,藉由懺悔和坦承過錯,重新站穩腳步,贏得周邊國家的尊重和建立關係。這件事從來沒有在東亞發生。日本人最終不過勉強給出公式化的歉意,在許多場合不斷重複,但它的鄰國──尤其是中國和韓國──並不相信它的誠意。
其結果就是,日本從來沒有因為經濟實力和其他正當性在區域間贏得政治上的敬重;事實上,它一直是個局外人的狀態。日本並沒有得到原諒,歷史也沒有進展:過去的關係僵滯不前,就像歐洲曾經發生過的那樣。全體中國人,或多或少,都懷抱著對日本巨大的敵意。
近期最顯著的例子是在2005年,中國當時有個反日抗議的浪潮,參雜著各式各樣的刺激,包括島嶼歸屬,當時的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參謁靖國神社(裡面供奉著甲級戰犯),以及日本新的民族主義教科書。那一年,中國成功反對日本成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在東亞國家中得到壓倒性的支持,證明這個國家與區域間的隔閡。
中日兩國間最有可能爆發的衝突點是尖閣列嶼/釣魚島。近來的歷史提供極為鮮明的實例。2010年,日本逮捕了島嶼附近向日本巡邏艦衝撞的漁船船員,事件逐步上升為兩國之間的重大外交對峙。東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以對中國帶有敵意的民族主義者為人所知,近來試圖從產權持有者購買島嶼,此舉引來中國強烈的抗議。一星期以前,一群香港的活動分子佔領島嶼以支持中國的主權宣稱,隨即上週六前述所提到的日本示威者就踏上島嶼,重申日本的治權。
島嶼底下的海床據信蘊藏豐富的石油天然氣的實情使得衝突進一步加深。中國曾提議兩國應聯合探勘並開發島嶼附近的海床(將主權的議題放到未來處理),但日方先前已經拒絕了。
至少在可預見的未來,目前的爭端似乎很不太有可能進一步惡化。但兩國之間尚未解決的問題成為區域間最嚴重的危機。這些爭議時常會跟中國在南海上的南沙與西沙群島與東南亞諸國(包括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的主權爭議相比。這些爭議同樣包括海上許多無主島嶼,據說有著豐富的礦藏。但和越南或菲律賓的爭端,並沒有像中日之間的爭議來的有威脅,因為後者還有歷史傷痛所帶來的怒氣。更何況,中國和日本分別是第二但第三大經濟體,東南亞難以相較。
中日兩國間持續的緊張導致一個疑問,兩國間在既有情況下是否有可能達成廣義的和解,除非日本重新釋出善意來面對曾經受它威脅的鄰國──特別是二次大戰中的中國和韓國,問題不會得到根本的解決。但要做到實在不容易,自1867年明治維新(日本現代化的建立)之後,日本一直試圖脫亞入歐。這個概念一直貫穿其後曲折發展的歷史,並解釋了為何它要如此在二戰時期對待周邊的鄰國,而且一直孤立於東亞。
東亞過去半世紀的變化使得早已發展的日本變得愈來愈不安。然而,中國的崛起,迫使日本就算不情願,也得重新思考其在東亞的位置。最激動的時期在自民黨失去政權,鳩山由紀夫2009年到10年任首相時。鳩山提議要面向亞洲,特別是中國,並拉遠與美國的關係。
其結果是,久山只當了八個月,政治生涯如櫻花般短命。之後日本回復到舊模式,與美國加強軍事關係,並否認中國的崛起。同時,他幾乎停滯的經濟比任何時候還更依賴中國強近的成長。
中國和日本的關係能夠建立在一個不同以往、更為正面的基礎上嗎?除了鳩山外,似乎幾無可能。但東亞的結構板塊在過去三十年中國的崛起和日本二十年間的僵局,已經造成無情的逆轉。目前的狀況不可能永遠維持下去。
Martin Jacques為「當中國統治世界:西方世界的終結和全球新秩序的誕生」一書作者
- Aug 23 Thu 2012 17:05
【每日電訊報】中國與日本:受困於相互恨意的國家
close
兩國之間淵源已久的敵意,因主權爭議重新浮上檯面,威脅東亞的穩定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