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範轉移:林玉山繪畫藝術特展》,國立台灣美術館,2012。
王耀庭
林玉山先生是近百年來台灣畫壇極具代表性的一位畫家。先生出生於1907年,去世於2004年,生涯幾近百年。從生長的台灣大環境背景,先生出生之時,台灣為日人所據不過12年,家庭生活尙是漢人的基本形態, 幼年,順勢受日本的公學校教育。畫藝成長的過程中,先是以家中事業的傳統畫藝為基礎,自小在風雅軒畫店兩位畫師蔣才和蔡禎祥指導下,接觸中國傳統水墨的民俗繪畫。既而,能有機會從學於日籍來台的書記官伊坂旭江,學習水墨四君子,對於傳統文人繪畫內涵有深一層體認。1926年受伊坂旭江鼓勵,赴日本東京川端畫學校,從西洋畫科的基本實技學起,之後轉入日本畫科修習。1935年受嘉義地區美術愛好者援助,再度留學日本,受教於京都堂本印象門下,得以一窺京都畫風及收藏中國唐、宋繪畫的堂奧,並受堂本印象寫生觀念指導,藉著造化為師,豐富創作的內涵。在故鄉嘉義地區,他與藝術的贊助者─琳瑯山館的主人熟稔,又與嘉義宿儒學習漢詩,使他還具有漢文化的詩畫本色;也能有機會與來台遊歷賣藝的王亞南畫家接觸。日據時期他已形成了「臺展型」的風格,1945年以後,台灣又回到漢文化為主導的環境下,此間,儘管有了正統國畫之爭,水墨畫的現代化運動之下,先生以「漢和」之間的素養,游刃有餘,也贏得尊敬。期間,也有機會境外講學於南洋與美國,遊歷中國。這樣的經歷,顯然在百年間的台灣畫壇,難得有人可以相提並論。從這樣的背景下,時 代孕育了先生的畫藝,先生也在這個變化的時代創造了他的時代。
(一)
台灣大多數人家的宗教信仰,在自家的廳堂內擺設佛龕或神龕,以便定時膜拜。掛在神明廳的以觀音、媽祖婆、福德正神,司命灶君的這一類的掛軸,一般通稱「觀音仔軸」。所見的有將觀音獨立成一軸,更多的是上層觀音,中層媽祖婆,下層左右為福德正神與司命灶君。商家於客廳又懸有「關公像」。做為一個裱畫店,直至今日台灣的傳統鄉鎮,諸如鹿港,保存這種畫店的生意,主要的是供應鄉里信仰祭祀的繪畫,林家的風雅軒也是如此。
先生回憶自述:「我們家是裱畫店,店裡一定有師父在那裏畫,看你要拜什麼,要拜觀音的,釋迦佛陀的,什麼都沒關係,馬上就來畫,裱好才給你,我們家就是有師父在那裏畫,而我小時候就站在他旁邊看。」
對於先生的啟蒙師:蔡禎祥猶留有民間神像的畫稿。可以看做當年少小的他所見到的民間畫師面目, 今天,已見不到當時他所作的神像畫。先生自存最早的一本畫稿,封面用毛筆寫著:「畫譜─大正8年。林英貴」。這本畫譜的稿樣從1919年持續至49年。內容有市場需求的流行歷史人物圖像,也有純粹為了學習而臨摹日本名家作品的畫稿。如1923年註明「癸亥年集」,臨摹竹内栖鳳(1864-1942)與光琳的《鹿》,寺崎廣業(1866-1919)《米家雲山》,山崎朝雲(1867-1954)的《林和靖攜鶴》人物山水動物畫稿。
畫稿中民間繪畫的題材,如松下《關公關平周倉》,題:「時為乙丑(1925)春日為□□林英貴謹畫。 」這已是1925年。《岳母刺字》、《尉遲恭》、《八仙過海》、《韓文公雪擁藍關》,其中如《武將》標出紅、黃、紅丹、土色、白等顏色的註記,即是傳統民間畫師所使用的。《自牖執其手》,題:「自牖執其手,甲子(1924)年夏六月廿六日,後學林立軒敬畫。」鈐有連珠印:「英」、「貴」。這是畫「伯牛生病。孔子去探問,從窗口握著他的手。」又有臨八大山人(約1626-約1705)的《鹿》。拋開這是否是一個舊本,從甲子(1924)到乙丑(1925),《關公關平周倉》畫稿的水準已然是成熟,下筆的熟練與造形,都已儼然成家。可一見先生早期潛沉於「漢和」之間的畫藝端倪。這也伏下了日後有能力與文藝作家徐坤泉、吳漫沙合作,繪製《新民報》文藝欄《靈肉之道》;《風月報》之《新孟母》、《三鳳歸巢》及《可愛的仇人》等長篇小說作插圖。
先生成名後,為家鄉附近廟宇所畫的壁畫《觀音像》;紀年「乙亥春」的為林本源家林宗毅先生所畫的《楊柳觀音》(今捐贈國立故宮博物院),都足以說明先生在民間信仰的畫師母題性格。對於台式的「觀音仔軸」風格,至今未有人研究。家鄉廟裡所畫的壁畫《觀音像》,這種以岩石為背景,觀音的盤坐,淨瓶在旁,卻可見於台式的「觀音仔軸」或雕像上。但是這種造像,倒也可以遠溯到南宋的牧溪(1210?-1270?)畫《觀音》。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