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香港浸信大學日前因繁簡字信件內容引起爭議,中國籍學生不滿學生會一直發送繁體郵件,要求退費。又高調在布告欄要求浸會大學應該尊重「簡體字」文化云云。

簡體字(其實應該叫做「簡化字」)這事情,我寫得多了,也努力蒐集相關的文章,希望能正視聽。但基於使用的自由,我也不好要求中國人用回原來的正體字。只是,簡繁之間的關係,究竟只是英式英文與美式英文的分別,還是像丹麥文與挪威文那樣,應當被看成兩種獨立的文字系統?這件事情似乎很少人認真面對,但國際出版界暗暗給了一個標準:他們將「繁體中文」與「簡體中文」視為兩種文字系統,需要分開授權。中共自己自作孽,讓原本「書同文」的中文社會,活生生拆成兩塊。也讓台灣香港兩地得以用「繁體字」的大旗,成為阻絕中共的擋箭牌。

其實大專程度以上的中國人,也許不寫正體字,但我不信他們看不懂。我以前在中國上班,都用正體字寄信傳QQ,中國的同事都知道我寫些什麼,有些人還很費心地也用繁體字回應我。這也許是某種統戰手法,但說明中國人有心要讀懂正體字,不是什麼問題。本來繁簡之間的落差就沒有這麼大,但在香港,卻常常有這種聲稱看不懂正體字,處處要求簡化字的中國人。我很少聽到在台灣的中國學生到處要求用簡化字的,顯然這是中國對香港的天朝心態使然。

而且字體是一回事,真正的問題,在行文的句法。浸會大學的中國學生布告上寫著「文化应当被尊重」,句子拗口彆扭。這根本是英文邏輯,他的「原文」應該是The Culture should be respected。英文寫來語句鏗鏘,但一字字「對譯」成中文後,竟變得拖沓軟弱。中國人只能寫出那翻譯體的中文,遠比簡化字的破壞還要嚴重。無奈這是中國人的「雅言」,在他們的世界中,只有將中文寫成英文或俄文的對譯,才算是嚴肅的文筆,除卻這種「譯文體」,他們就只剩下粗俚的口語。水滸傳、金瓶梅、紅樓夢等積累出來的白話文學傳統,在中國人眼中,也跟古文無異了。

但說到底,這是五四以來白話文發展的「禍根」。當時的文人希望中國的文明可以斷裂,先用白話文,後將中文拉丁化,將中國徹底西化,才能救中國出沉痾。以後見之明,也許今天的中國很接近當年的期盼了,可是付出的代價太大。1949年以前,粗俗的白話文背後,還有一群人可以操持典雅的古文,可是一連串的政治運動,幾乎將古典中國美好的部分全數芟盡。美好的文字,良善的人心,還有不屈不撓的良知,今天的中國人,幾乎沒有人可以兼得。縱然這是中國人自找的,但台灣與香港,不幸要一起承擔這「共業」。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