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之前從中國流出來的農場文章,提到日本網友會寫所謂的「偽中國語」,也就是只用漢字拼組成詞句,假裝自己在用中文。當然,那終究不是中文,因為詞彙多半還是日本的,只是有些詞彙因為中日共通,所以就權充那是中文。

這種「遊戲」,我印象所及,台灣很早就在玩了。但台灣人的理由跟日本人剛好相反,台灣人是喜歡日本漢字詞彙獨特的語感,組合成一種「貌似日文其實是中文概念」的語言。這種混雜日文與中文的奇怪組合愈來愈氾濫,後來直接成為很多店家、商品名稱的靈感來源,比如「御茶園」、「植物の優」。但隨著日本的品牌、餐飲大舉進入台灣,真正的日文出現在大街小巷,這種半調子的混合文基本上不再為台灣人使用。

而若述及歷史,日本人確實曾經使用過一種貌似中文,但實際上不是中文的書面語言:候文。這種文體在江戶時期盛行一時,主要是用在公文書信,如維基百科用了江戶末期和宮內親王下嫁第十四代將軍德川家茂的書狀為例:

和宮様御下向之說宿繼人馬多入間左之村々中山道浦和宿江當分助鄉申付候条問屋方より相觸次第人馬 遅參不致無滯差出し相勤可申候尤當時年季休役御用ニ限り是又相勤可申者也 右村々 文久元年

這內容用了大量的漢字,對中文使用者而言,似乎可以判讀,但又有難解的地方。這可以說是日本人折衷中文文言與日語的特殊文體,不過在明治維新之後,官方不再使用這種文體,而改用漢文訓讀體,即漢文文言日文化的一種書面語。

除了日本,韓國也有這種「擬漢語」的書寫歷史。雖然朝鮮半島一直以來都以漢文文言為官方文書與文人紀錄的標準,但韓語其實與漢文大不相同。為了記錄韓語,在發明諺文(也就是現在的韓文)以前,韓人也用漢字來代替韓音,比如:「蠶段陽物是乎等用良,水氣乙厭却,桑葉哛喫破爲遣,飮水不冬。」如我印象不錯,過去越南也有,不過越南漢字的使用狀態我不太清楚。

由於韓人的厭日情結,戰後幾乎將使用書面漢語的傳統全部拋棄。就漢字而言,北韓是徹底拋棄,南韓則是搖擺不定,但現在的韓國人,除非是有意學中文,否則基本上是不能讀通篇漢文的。這對韓國人來說頗為尷尬,因為韓國古籍大部分都用漢文寫成,在失卻漢文的閱讀能力後,要理解自己的文化歷史,居然還得經過一層翻譯,不能不說是文化的斷裂。

當然,要論文化斷裂,漢文的原鄉也有一樣的困境。現在中國也不得不將古文翻譯成現代的白話文,多數中國人才可以讀懂。之前新聞報導「北京地壇文化廟會」在台北發送的手冊充斥奇怪的文字,要說亂碼也不像,要說沒校字也太過離譜。我不禁懷疑,這可能是中國方某種對「繁體字」的想像。中國人竟也發明了屬於中國的「偽中國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