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The King



歷史劇一向是我的心頭好,近代史尤其是,我喜歡帶有史實情節的劇情,真真假假,一方面有窺伺的樂趣,也考驗編劇的功力。這部電影可為當中極為出色的一部,能在奧斯卡抱得編導大獎,實至名歸。

本片演員皆是一時之選,除了主角三人(喬治六世、伊莉莎白皇后、澳洲治療師)以外,幾位配角台灣人應當也不陌生。像演喬治五世的Michael Gambon就是鄧不利多,演邱吉爾的Timothy Spall也是《哈利波特》裡的蟲尾。治療師Logue的妻子是Jennifer Ehle扮演,她最著名的角色應該是1995年BBC出品《傲慢與偏見》的伊莉莎白班尼特,而此片的「達西先生」正是Colin Firth主演,也可以說是他的代表作。演大主教的Derek Jacobi比較眼生,但他竟是在1996年電影《哈姆雷特》中那大壞蛋叔父,難怪我覺得似曾相識。

總之,英國電影的強項是演員,這部片剛巧又有點舞台劇的感覺,導演的場景調度單純,沒有很繁複的走位或拉過來拉過去的走景,而且很多人物特寫,最適合演技派的演員發揮。從眼神、口氣到手勢,顧盼皆是戲,焉有不好看的理?不過本片焦點在國王上,其他人是為了襯托主角喬治六世,在角色性格顯得比較扁平。伊莉莎白皇后(Helena Bonham Carter飾)忠誠擁護自己的丈夫,喬治五世恨鐵不成鋼,愛德華八世(也就是溫莎公爵)為愛沖昏頭,餘下的就是兩位主角互相飆戲。但或許演口吃的技巧比較難一點,所以Colin Firth抱回小金人,而Geoffrey Rush沒有。

此片據導演所言,為了追求貼近史實,不用較有戲劇效果的橋段。聽說他們也根據Logue留下來的治療紀錄,盡量原封不動的照搬。我覺得這種取捨和呈現出來的效果相當「英國」,喬治六世的口吃甚至可以視做英國人性格的隱喻──在過度強調自我展現或自我「表演」的今日社會,他們就像口吃患者,痛苦而掙扎著要融入其中。搭配灰濛濛濕淋淋的英國街景,精準而和諧的古典配樂,和台詞中非常壓抑的幽默感,此片幾乎可以稱得上是英格蘭的象徵(icon)。

國王無話兒

最後提一下中文的翻譯。台灣將此片譯為「王者之聲:決戰時刻」實在欠佳,副標題甚至會讓我誤以為是戰爭片一類。但香港譯成「皇上無話兒」更讓我驚嚇,不只是因為片名對台灣人而言會有歪掉的聯想,而且兒化音是北方人講話的習慣,放在粵語為主的香港顯得格格不入,活像大陸的翻譯。我感覺香港的用語彷彿愈來愈倒退,不是什麼很好的徵兆。

到電影圈看更多相關電影評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