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ayan

遲至最近,我才看了「花漾」這部電影。我很意外,單就劇本論,此片並不糟,甚至相較於一些賣座國片亦不遜色。可是這部片子執行得很不好,即使用最寬鬆的標準,我都覺得此片拍得很隨便。而且這種隨便,還包含心態上的隨便。

這部電影的出品人,第一個掛的即是文化部。很顯然這是文化部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的一環,想藉電影來包裝「中華民國」,增加名聲。所以電影的取景地點,挑了一個平素不是非常熱門的馬祖,似乎是想藉電影拉抬觀光。如此考量無可厚非,但馬祖在片中不過就是一個單純的場景,效益其實有限。

但更糟糕的,是電影的美術。台灣電影的美術雖然不比好萊塢,也不見得好過中國或韓國,但至少自「賽德克‧巴萊」以來,已經慢慢學習如何做功課,去計較電影美術的細節。尤其是講述過去年代的電影,紮實的考證功夫更是絕對必要的基本工夫。「花漾」的時間訂在過去,也許是架空的歷史,但這一定要有真實的歷史背景做基礎,才能往上鋪陳。顯然電影一點事前的研究工作都沒有,風格雜亂無章,有些陳設布景的水準,甚至不如電視劇。

電影使用語言的混亂也讓我不滿。為什麼一個平素用北京話交談的女性,唱歌時卻得要用閩南語?是在暗示當地靠近閩南?可是除了唱歌之外,也看不出任何其他線索。電影裡教青樓女子南管,但從頭到尾南管的音樂都沒有出現,最能表現的歌與舞也與南管毫無關係。除了演員手上抱的南管琵琶,我完全找不到其他南管的資訊。是嫌棄南管音樂不受時人歡迎,又捨不得放棄這個比較濃郁的本土「亮點」,所以這樣張冠李戴嗎?我還寧願他不要提到,還比較好點。總之,閩南語的歌曲純粹就像是為了跟台灣人交代而出現,既不見得點睛,更與傳統無關,像是處處妥協下變成四不像。我在這部片中,不斷發現這種問題。

一部出品人掛著文化部的電影,居然是這樣的水準,我失望透頂。這只能說明,文化部對「文化」一點都不上心。「文化創意」的「創意」不是興之所至,隨意而出就可以,是要奠基在深厚的研究跟考證上頭的,但顯然文化部對此太過看輕,很難想像這個部會居然還是由龍應台所主導。就算是好萊塢在拍魔戒這種完全架空的電影,他們的美術也是基於歐洲中古世紀的文化歷史來增益,不會胡編亂造。如果連這一點認識都沒有,文化部要來主管台灣的文化,只怕會是一連串的災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