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已經快一年了才整理這些照片,與其說是疲懶,毋寧是想藉這些照片重溫舊夢。重點不在吃了些什麼,只是想回憶而已。
其實去年去日本,心情並不是相當愉悅。並非旅遊的過程發生什麼事情,而是當時的工作所致。是說,因為當時那個工作,我在日本算是花錢花得相當愜意,不知道是因為苦悶要有個出口,還是真的感覺手頭比較闊綽。總之,算是拜之前工作之賜,留下這些看似很豐盛的飲食紀錄。
拍照的第一餐其實是在奈良商店街的餐廳。實際到日本的第一餐,因為時間太晚,只是在便利商店隨便買點東西解決。隔天一大早去搭車到奈良,看東大寺,中午要轉往唐招提寺時,先在車站附近商店街找店,才真正能好以整暇的吃飯。
(奇怪的亂入物就請視而不見XD)
從奈良回到京都後已經是晚上。因為懶得到處找地方,索性在車站樓上的百貨公司找餐廳。後來找到一間以「京野菜」為主打的餐廳,所謂「京野菜」,是指京都特有的蔬菜,原本各地都有本土出產的農產品,不足為奇,但在引入西方大量生產的農作概念後,「京野菜」反而因為古都的名聲而變得矜貴起來,成為京都飲食的噱頭。我們吃的「京野菜」只是單純的蒸熟,再蘸芝麻醬或醬油來吃,相當清淡。日本料理似乎素來不太有什麼綠色蔬菜,可以這樣吃大量的菜算是種特殊的飲食噱頭。「京野菜」中包括蔥,於是我也將長長的蔥段當成蔬菜一起吃掉了。
隔天的早餐,我們在民宿附近的一間咖啡店吃。店內環境很好,有個中庭,室內裝潢是很時髦的現代風格。餐點算是不過不失,但咖啡很值得提上一筆。日本咖啡店的咖啡多半是虹吸式的咖啡,七八十年代臺灣模仿日本,流行的咖啡就是這種。但後來星巴克來臺,用機器沖泡的連鎖咖啡店普及,一般獨立的咖啡店則多為手沖式的,虹吸式的咖啡式微了。倒是日本一直維持,對臺灣人而言反而有種懷舊的氣氛。日本的咖啡一般也不時興加牛奶,通常都是奶油球,不免覺得有些不健康。
出國旅遊,我素來不會刻意要找什麼著名的餐廳來吃,隨遇而安,就是吃便宜的牛丼連鎖店也無妨。有時還會誤打誤撞,吃到一些奇妙的內容。比如在各個寺廟遊覽途中,隨意到巷子裡的一間「偽」洋樓吃「偽」西餐。說是「偽」洋樓,就是在普通的水泥公寓外弄一些歐洲鄉村風格的裝潢,使外表看起來像是古早的歐洲洋樓,而「偽」西餐,則是用西方的餐具來吃豬排飯。看到白飯盛在茶點盤上,有種奇妙的陳舊感,大概跟台北波麗路的感覺差不多。而事實上我們吃飯所用的餐具也顯得很舊,足見這真是很有年代的吃法。這種古早味,絕非日本人要保留的傳統,但他居然可以如此安穩的留存下來,不免覺得頗為神奇。
當然,日本自然有地道西化的飲食,我在京都的大丸百貨「HARBS」喝下午茶,完全是歐洲派頭,就連室內裝潢也很到位。另外,我在另一間咖啡店吃早餐,該咖啡店有種老式歐洲氛圍,坐在店裡面的人,除了我這樣的外地客,都是上了年紀的老先生。這在臺灣是絕無僅有的景色:穿戴齊整的老先生,坐在咖啡廳一角,看著報紙,呷著咖啡,實在很難想像這也是京都的風景。
在東福寺賞楓之後,因為沿路上一間料亭,門口的楓樹真是紅得太美了,為了要拍那棵樹的照片,便和旅伴去那間料亭吃他們的午間限定御膳。御膳看起來美輪美奐,但都是冷菜,我吃得很不習慣,而且十一月天氣很冷,只好一直喝熱茶來暖身子。而這御膳也不便宜,要價日幣三千,我看了一下四周的客人,不出所料,都是上了年紀的人。年輕人大概不愛吃,也吃不起。權充是拿這筆錢去換門前一株紅葉的倩影。
又我們在旅程中曾特地去吃日本的旋轉壽司。旋轉壽司算不上什麼很稀罕的食物,不過日本人為了節省人力發展出來的機關,令我大開眼界。比如為了處理客人的點單,他們用用軌道的方式,直接將點單菜色送到桌旁,我還拍了影片,非常有趣。其他像是將吃過的盤子送入一個小口,桌上的電腦螢幕就會出現盤子數量,節省數盤子的時間;要點任何菜色,完全用觸碰螢幕即可,幾乎不需要有服務人力。唯一的服務人力,只有吃完了要結帳,需要有人清點完印出收據,如此而已。為了節約人力,發展出這麼繁複的電腦設備與機關,我不禁懷疑,比起多請幾個人,這樣真的有省到什麼錢嗎?日本的薪資真的如此高昂,讓他們寧願花錢開發機器與軟體,也不願多請幾個人嗎?用許多機械取代人的服務,究竟是好是壞,我難以判別。
(飛速的送來!)
其實去年去日本,心情並不是相當愉悅。並非旅遊的過程發生什麼事情,而是當時的工作所致。是說,因為當時那個工作,我在日本算是花錢花得相當愜意,不知道是因為苦悶要有個出口,還是真的感覺手頭比較闊綽。總之,算是拜之前工作之賜,留下這些看似很豐盛的飲食紀錄。
拍照的第一餐其實是在奈良商店街的餐廳。實際到日本的第一餐,因為時間太晚,只是在便利商店隨便買點東西解決。隔天一大早去搭車到奈良,看東大寺,中午要轉往唐招提寺時,先在車站附近商店街找店,才真正能好以整暇的吃飯。
(奇怪的亂入物就請視而不見XD)
從奈良回到京都後已經是晚上。因為懶得到處找地方,索性在車站樓上的百貨公司找餐廳。後來找到一間以「京野菜」為主打的餐廳,所謂「京野菜」,是指京都特有的蔬菜,原本各地都有本土出產的農產品,不足為奇,但在引入西方大量生產的農作概念後,「京野菜」反而因為古都的名聲而變得矜貴起來,成為京都飲食的噱頭。我們吃的「京野菜」只是單純的蒸熟,再蘸芝麻醬或醬油來吃,相當清淡。日本料理似乎素來不太有什麼綠色蔬菜,可以這樣吃大量的菜算是種特殊的飲食噱頭。「京野菜」中包括蔥,於是我也將長長的蔥段當成蔬菜一起吃掉了。
隔天的早餐,我們在民宿附近的一間咖啡店吃。店內環境很好,有個中庭,室內裝潢是很時髦的現代風格。餐點算是不過不失,但咖啡很值得提上一筆。日本咖啡店的咖啡多半是虹吸式的咖啡,七八十年代臺灣模仿日本,流行的咖啡就是這種。但後來星巴克來臺,用機器沖泡的連鎖咖啡店普及,一般獨立的咖啡店則多為手沖式的,虹吸式的咖啡式微了。倒是日本一直維持,對臺灣人而言反而有種懷舊的氣氛。日本的咖啡一般也不時興加牛奶,通常都是奶油球,不免覺得有些不健康。
出國旅遊,我素來不會刻意要找什麼著名的餐廳來吃,隨遇而安,就是吃便宜的牛丼連鎖店也無妨。有時還會誤打誤撞,吃到一些奇妙的內容。比如在各個寺廟遊覽途中,隨意到巷子裡的一間「偽」洋樓吃「偽」西餐。說是「偽」洋樓,就是在普通的水泥公寓外弄一些歐洲鄉村風格的裝潢,使外表看起來像是古早的歐洲洋樓,而「偽」西餐,則是用西方的餐具來吃豬排飯。看到白飯盛在茶點盤上,有種奇妙的陳舊感,大概跟台北波麗路的感覺差不多。而事實上我們吃飯所用的餐具也顯得很舊,足見這真是很有年代的吃法。這種古早味,絕非日本人要保留的傳統,但他居然可以如此安穩的留存下來,不免覺得頗為神奇。
當然,日本自然有地道西化的飲食,我在京都的大丸百貨「HARBS」喝下午茶,完全是歐洲派頭,就連室內裝潢也很到位。另外,我在另一間咖啡店吃早餐,該咖啡店有種老式歐洲氛圍,坐在店裡面的人,除了我這樣的外地客,都是上了年紀的老先生。這在臺灣是絕無僅有的景色:穿戴齊整的老先生,坐在咖啡廳一角,看著報紙,呷著咖啡,實在很難想像這也是京都的風景。
在東福寺賞楓之後,因為沿路上一間料亭,門口的楓樹真是紅得太美了,為了要拍那棵樹的照片,便和旅伴去那間料亭吃他們的午間限定御膳。御膳看起來美輪美奐,但都是冷菜,我吃得很不習慣,而且十一月天氣很冷,只好一直喝熱茶來暖身子。而這御膳也不便宜,要價日幣三千,我看了一下四周的客人,不出所料,都是上了年紀的人。年輕人大概不愛吃,也吃不起。權充是拿這筆錢去換門前一株紅葉的倩影。
又我們在旅程中曾特地去吃日本的旋轉壽司。旋轉壽司算不上什麼很稀罕的食物,不過日本人為了節省人力發展出來的機關,令我大開眼界。比如為了處理客人的點單,他們用用軌道的方式,直接將點單菜色送到桌旁,我還拍了影片,非常有趣。其他像是將吃過的盤子送入一個小口,桌上的電腦螢幕就會出現盤子數量,節省數盤子的時間;要點任何菜色,完全用觸碰螢幕即可,幾乎不需要有服務人力。唯一的服務人力,只有吃完了要結帳,需要有人清點完印出收據,如此而已。為了節約人力,發展出這麼繁複的電腦設備與機關,我不禁懷疑,比起多請幾個人,這樣真的有省到什麼錢嗎?日本的薪資真的如此高昂,讓他們寧願花錢開發機器與軟體,也不願多請幾個人嗎?用許多機械取代人的服務,究竟是好是壞,我難以判別。
(飛速的送來!)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