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洞天山堂(「洞天山堂」軸,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王耀庭,《故宮學術季刊》,第23卷第1期,2005

一、

國立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有籤題〈五代南唐董源洞天山堂〉、〈五代南唐董源龍宿郊民圖〉兩軸大幅名作。一九四七年故宮、中央兩博物館於南京聯合展覽時,〈洞天山堂〉高掛畫廊中央,一派泰山巍峨的氣勢傲視群倫,可見此畫當年以百代宗師的姿態出現,而〈龍宿郊民〉一向也是研究者所熟悉的。關於兩件名作的研究,〈洞天山堂〉並未見專題討論;〈龍宿郊民〉則側重於「話題」的意義解釋。

二、

〈五代南唐董源洞天山堂圖〉本幅絹本。縱一八三‧二公分;橫一二一‧二公分。左上端有「洞天山堂」四楷書大字。詩塘有王鐸(1592-1652)題:「神禮氣韻。古秀通靈。入於□微。董源此圖。當屬元化。丙戌端陽後三日題於瑯華館。孟津王鐸為二弟仲和憲副。」鈐印二:文淵太傅。王鐸之印。景象上可謂崇山茂樹,雲頭環鎖山腰,幽深中,則殿宇高聳,露出屋頂,曲澗飛泉,有人橋上迎客。

對於此畫的認識,從一般山水畫之外,應該從道教題材做認識。左上端「洞天山堂」四字楷書,自是非道教所屬不可。本圖左下角,木頭上一偉岸人物,籠袍袖手,而前面兩人著官服,正面者團領袍、頭戴?頭;身背者也該是著長袍,也是戴?頭。兩官員之手勢及身體動作,均當是前來迎客引導者。此偉岸人物隨有僕從三人,一年長者挑擔,二少年,在前者提盒,後者肩傘。這是何故事呢?

畫之左上角「洞天山堂」四字用以為「畫題」,但此「畫題」是畫作之「命題」而隨畫完成之後所題,或是日後見畫而「取名」?從書法之風格言,實難有所判斷。詩塘上之題跋王鐸固然是一代名家,此四字是否出於他的手筆?若以王鐸跋於故宮博物院所藏〈關仝秋山晚翠〉圖上之顏體楷書做一簡單比較,恐也未必。但是,細審此四字,墨色該不是後來所加。這雖帶來一大困惑,然而,從「洞天」隨即連想「福地」,那該是「道教」的名山。就此「洞天山堂」四字,可否解析為某一「洞天」,「山堂」指的是山中的這些樓房建築物:道教宮觀。

「洞天福地」出於道教的神仙說,一向被認為是長生不老的神仙所居住的勝境,一種憧憬與嚮往的世界,包括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洞天福地」紀錄略有差異,但各個洞天福地盡是在山上或是一山洞,或是一座山峰,也有「源」,指的是「凹地」,水流匯集處,也可能指一座橋、道觀、甚至石壇等。大抵說來「洞天」仍以山洞為主;福地則多指一座山峰。著名道教人物,如葛玄、葛洪以及名道士陶弘景、寇謙之、司馬承禎等人,都曾經是居住其中。

茅山圖2 茅山圖1
(《天下名山圖》〈茅山圖〉,光緒十年重刊明墨繪齋縮本,北京中國國家圖書館藏。與原文附圖不同)

那本圖畫中景為何?畫中之山是否即為某一「洞天」?自「三十六洞天」來尋找。其中:「茅山本句曲山,第八華陽洞天,第一地肺福地,漢茅君昆季棲遁,登晨於此山,因氏茅。」再從圖像上察考。以崇禎六年(1633)刊行之《名山圖》,出版者自謂:「名山圖,仿自舊志。」圖中所登錄有「茅山」。將此「茅山圖」與〈洞天山堂〉比較,《名山圖》的〈茅山〉右半幅,用前述「重山茂樹,雲陣環鎖山腰,幽深中,則殿宇高聳,露出屋頂,曲澗飛泉」的形容詞,一樣可以覆按的。或者說,高山的形狀、殿宇的位置。乃至右下角之木橋,曲徑上一人肩荷行李一竿(〈洞天山堂〉圖上多增一持杖者,為兩人),雖說《名山圖》裡〈茅山〉的條橋上少了迎客人物。大體而言,畫中的諸樣母體與相關位置,乃至比例都是出於描繪同一對象。出於舊志的《名山圖》,既然指定是「茅山」,當然有理由相信〈洞天山堂〉畫的也是「茅山」。

再檢視〈洞天山堂〉高峰下雲端上交界處,畫有山洞,覆按元代道教名士吳全節(1268-1346),對於這位促成《茅山志》的編輯、出版的人物,他曾數上茅山。延祐元年(1314)五月,吳全節重祀茅山時有詩。〈重登第一錄〉:「重登大峰頂,曉色正蒼涼。華構煙霞狀,幽居日月長。碧雲浮洞戶,清露沁衣裳......」〈三峰〉詩寫道:「三峰琳宇狀,松老鶴知還。江白南徐夜,樓青北固山。浮雲通地肺,古洞敞天開。寄語尋仙者,蓬萊只此開。」詩中「碧雲浮洞戶」、「古洞敞天開」,也可以為〈洞天山堂〉圖上諸主峰上的山洞,就是茅山所有作證明。又〈洞天山堂〉右下角畫何故事?與茅山相關之名道家人物,如梁武帝(502-533)時之山中宰相陶弘景(456-536)最為著名。但似與畫中有所迎迓不符,再查《茅山志》,「元符萬寧宮,在積金山。陶隱居道靖故居。劉先生混康(活動於十一世紀末)庵居其上。先生以道遇哲宗,詔以所居為元符觀,崇寧五年落成,徽宗御題額曰:『元符萬寧宮』,復於上清儲祥宮之側,建元符別觀,為先生入朝寓直之所,今宮舊製,其初登山為『通仙橋』,直元符萬寧宮門,」此橋可釋為「通仙橋」。劉混康之身分也有可相比對印證處。「茅山上青三景法師劉混康,以道業聞于東南,迺遣中謁者致禮,意欲必起之。混康不得辭,既朝,遂住持上清儲祥宮,恩數頻繁,為國廣成,已而求還」這兩位穿官服的人物,就可解釋為「中謁者」。

(下接II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