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周刊》的第821期的文章「清大畢業生為何淪為澳洲屠夫」經網路刊出後,引來輿論極大的反應,網路上轉貼頻繁不算,連媒體都隨之起舞。電視新聞報導之餘,連評論節目都加入討論。
起初,輿論焦點多在台灣人赴澳洲打工到底算不算「苦勞」,以及台灣薪資偏低的問題。然而就在昨天,BBS出現一篇文章,轉貼其中一位受訪人在臉書的聲明,嚴詞抨擊《今周刊》文章內容不實。一時之間,《今周刊》的報導彷彿是杜撰出來的文章,為了突顯議題無中生有,故意擾亂視聽。由於此文最初出現在BBS上,網路傳播迅速,很快媒體也隨之跟進。
《今周刊》之後刊出聲明,說「我們匯總整理了三位赴澳洲打工者的經驗」,並稱「當事人被人肉搜索,造成生活極大的困擾,報導出刊後,他連續二天無法上班,到了第三天也得躲躲藏藏,承受極大的壓力」,隨後還提出三點對經濟的呼籲。我看這聲明內文,很生納悶起來,回去找最初那篇文章加以比對。
周刊說他們是三位訪談彙總整理,但原來文章開頭寫的是「一位台灣打工仔」,並有後來《今周刊》刊出原來三人訪談中沒有的「三十幾萬元的學貸」,明指台灣人赴澳打工是困於生計、迫於無奈。為了使這篇「遭遇」更為可憐,還出現全然虛構的歧視故事,說餐廳老闆因為請了澳洲本地人而炒他魷魚,中國籍房東抽仲介費用。原始文章確實包含三人訪談的內容,但東拼西湊,加油添醋,極盡渲染。而事後的周刊還以哀兵政策,說有人遭人肉搜索,他們「一直在思索怎麼幫他」。但若就BBS的聲明來看,他們搞不好根本連那位清大畢業的受訪者姓名都沒有問,連姓名都不問,遑論「幫他」?而周刊不過打兩通電話,就生出這篇文情並茂的「澳洲苦勞」,讓我想到《哈利波特》裡麗塔史譏那枝會自動書寫的「生花妙筆」。
台灣人的薪資結構的確需要政府正視,但《今周刊》的報導其實反映另一個更大的問題:台灣的媒體亂象。我不知道這本周刊如何看待自己的定位,但為了刺激購買(他們稱之為「凸顯台灣經濟的問題」),不僅東剪西裁,甚至放入許多子虛烏有的內容,這篇報導根本就不能算報導,充其量只是小說來著。也許記者不以為意,但就我而言,報導一旦摻入捏造的內容,還是這麼多的捏造內容,縱使原本高舉的大旗有多麼義正辭嚴,價值也蕩然無存。
而且我從來不相信擁抱資本家的周刊會有多在乎台灣的薪資問題。如果台灣這些財經商業周刊的主流價值就是追求「成功」跟「勝利」,他們怎麼可能真正關心受薪階級的薪水到底能不能反映台灣人的工作能力。畢竟台灣這些所謂成功跟勝利的企業家,或多或少都會壓榨員工,而這通常都美化為「增加競爭力」之類的用語。重視受薪階層的薪資根本就與他們崇尚的核心價值互相違背。之所以他們屢屢以此為題,與其說是希望政府重視關心,不如說是想藉此多賣幾本,方便他們拉廣告容易點。
所以冠冕堂皇的用語實在大可不必,什麼「作為政府和全民關切台灣經濟困境的起點」、「找出台灣經濟的病根」,不過是掩飾出醜的搪拖之詞。幾則「故事」就可以讓台灣振衰起敝,我想大概連他們自己都不會相信。這樣自欺欺人,真的能幫得了台灣什麼嗎?
- Sep 17 Mon 2012 21:29
台勞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