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這兩幅畫何以歸為「董源」(約937-962)名下所作?〈龍宿郊民〉可知是在晚明已有著錄,若〈洞天山堂〉,則連清宮所藏之《秘殿珠林石渠寶笈》也未登錄,不知王鐸(1592-1652)所言何據?從收藏印所見,〈龍宿郊民〉只有晚明清初諸印:「雲間王儼齋收藏記」、「敬慎堂」、「雲間王鴻緒鑑定印」、「王鴻緒印」、「華亭王氏珍藏」、「祚新之印」、「墨農鑑賞」、「陳定」、「以御鑑定珍祕」,最早者「陳定」(活動於十七世紀),去十世紀中期的董源相當遠,似無所助。〈洞天山堂〉則畫幅右上角有「清虛府」;右下角有「□山之裔」及「司印」(半印)。以「司印」之出現,下限為明之洪武(1368-1398)或以上至元朝;「清虛府」則為道教中人,以「府」自稱當已是高層人士,甚或是「張天師」;「□山之裔」鈐於司印之下方,就鈐印習慣應與「清虛府」為同一人所有,且早於「司印」(半印),是以「洞天山堂」之下限為元。
先說這兩件名作與董源之風格有關。董源「善畫山水,水墨類王維、著色如李思訓」所言「李思訓」指的當是青綠風格的特長。《宣和畫譜》則記董源以「設色畫」著名。這兩幅即是「青綠設色」。另外的一項特徵,應是畫山的「披麻皴」法。〈龍宿郊民〉為典型之「披麻皴」,可與傳世如日本黑川古文化研究所所藏〈寒林重汀〉相對應,但它與故宮博物院(臺北)所藏巨然(活動960-980)之〈秋山問道〉、〈蕭翼賺蘭亭〉之皴法更貼近。〈洞天山堂〉上所見則是加上「米點皴」。單就此種特徵歸於董源,理由實在太籠統勉強了。
(「江隄晚景」軸,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對這兩幅名品,值得探討的是元代董源風格的發展。趙孟頫於北京致其友人涵,說及:「近見雙幅董元著色大清大綠。真神品也。韓幹明皇試馬。張萱日本女騎。皆真跡。若以人擬之。是一個無拘管放活潑的李思訓也。上際山。下際幅。皆細描浪紋。中作小江船。何可當也。」所指此幅董源畫作即是張大千於一九四六年得於北京,一九八三年遺贈國立故宮博物院之〈江隄晚景圖〉上的「披麻皴法」、「樹法」與「青綠設色」,用它做為線索來討論是合宜的。〈江隄晚景圖〉曾被認為出自趙孟頫(1254-1322)之子趙雍(1289-約1360)之手。這從〈江隄晚景圖〉與國立故宮博物院所藏趙雍〈駿馬圖〉上的樹幹畫法來比對,可以說得通。或者,參照藏於上海博物館的趙孟頫〈洞庭東山圖〉,兩圖主峰的「披麻皴」,單純的線條型態固然有差距,但「披麻」的結組是相近的。因此主張〈江隄晚景〉出於趙雍之手,或者是趙雍臨董源之作,也有其理由,但無論如何,視今日所見之〈江隄晚景圖〉為元人或者趙孟頫周邊所認識的董源青綠山水,並無不可。
〈龍宿郊民〉近處的大樹與趙雍的〈駿馬圖〉、〈江隄晚景〉相比對,從筆調結組,也是相當接近的。再比對上海博物館藏元代盛懋(約1310-1360)〈秋舸清嘯〉,遠岸起伏丘陵,其「披麻皴法」也是與〈龍宿郊民〉同一型態。若兩幅近樹之比對,或從氣息上說,盛懋之〈秋舸清嘯〉與〈龍宿郊民〉之雄強精整,也是元初或更早至南宋的專業畫家所有。
(「雲橫秀嶺」軸,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至若〈洞天山堂〉則與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元初高克恭(1248-1320)〈雲橫秀嶺〉之風格貼近。主峰所使用長線條披麻皴,又與米家點皴法交相運用,這是如出一轍。李衎(1245-1320)題〈雲橫秀嶺〉直說:「......此卷擬董元(源),尤得意之筆。......」視〈雲橫秀嶺〉的畫法為董源一系,又可為〈洞天山堂〉之被命名為董源所作之一解釋。又〈洞天山堂〉主要前景喬松等大樹,尤其是松樹,已然造型化,這不該是十世紀五代北宋山水畫大成時所該有的。同樣為道教名畫,現藏波士頓美術館〈吳全節十四像贊〉,這一卷山水的畫法,如〈聽松風像〉幾為小中見大之〈雲橫秀嶺〉,其他如松樹之造型,也足以與〈洞天山堂〉相印證是出於元代的初期作品。
五、
(「丹臺春曉」軸,大都會博物館藏)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元陸廣丹臺春曉圖〉,被認為是「茅山」,無由得見其根據之所來自。以此畫所見屋宇、橋梁、山峰之布置,約略與〈洞天山堂〉同,當可為〈洞天山堂〉畫茅山做一解釋。
又故宮博物院藏也是題名〈元陸廣仙山樓觀〉(本幅絹本。縱137.5橫95.4公分),就畫中母題之安排,也可以視為「茅山」圖。而此畫有古篆字於幅中,應釋為「仲春吉辰」。惟年款「天曆四年」(案天曆無四年)應誤。此畫是否為陸廣,固有待探討,但不礙於所畫為茅山。〈仙山樓觀〉近方幅是橫向發展,〈洞天山堂〉是高軸為直上直下構景。
(「李氏瀟湘臥遊」卷,局部,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依崇禎版《名山圖》的〈茅山圖〉,顯然〈洞天山堂〉應該還有左幅(或是雙屏的左幅),這左幅是否猶在人間?同樣地,筆者也認為〈龍宿郊民〉的左方就畫裡也有未盡構圖(布局)完整處,總也認為這是聯屏而左方尚有餘幅?果如此,則〈龍宿郊民〉所畫,與現藏於東京國立博物館之〈李氏筆瀟湘臥遊圖卷〉可否一比較?〈龍宿郊民〉所畫與〈瀟湘臥遊圖卷〉之中段,樹叢山巒布置,或者說母題的安排,依稀相似。這是巧合?還是同一畫題,傳移摹寫,位置上約略有跡可尋,那〈龍宿郊民〉所畫是否也是「瀟湘」之景呢?本文為「初探」,這當然是再探時的課題了。
- Sep 18 Tue 2012 17:09
【王耀庭】傳董源〈洞天山堂〉、〈龍宿郊民〉初探III
close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