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有關 大拋錨! 的事情

這是一本「過時」的書。

范疇不知何許人也,這名字也一定是化名。從文筆看,此人似乎是台灣人,但裡面用了很多中國慣用的辭彙,可能在中國生活過很多年。我甚至懷疑這個「范疇」之名後面也許不只一人,因為書中提到之前的著作用了「作者」一詞,要不是他的中文實在不好,就是執筆者真的有其他人。

總之,這是一本專事討論薄案的書。但事過境遷,薄案並沒有像書中所云引起中國的大震盪,也許中共高層確實有很大的震動,但中國仍牢牢掌握在中共的手中。也就是說,他某種程度的「預言」已失敗了。

若扣掉這個預言的部份,此書有什麼其他的價值嗎?我覺得很少。他好用大量的比喻談論中國的現狀,但就我而言,比喻沒有什麼用處,只是更增加我理解的困擾。書中不停用「拼裝車」來比喻中國,但這種說法沒有什麼意思,亞洲後進國家的政治發展,誰不是從西方制度裡借東借西拼裝起來的。而且這種「拼裝車」的比喻很容易誤導讀者,以為中共是個駁雜的政體。但實際上,中共的本質就是專制政權,這是很明確的,所謂「拼裝」,不過是他拿來遮掩的道具。

而此書談到台灣應以自身能力改變中國,是這幾年流行的觀點。此一觀點始於香港,當年香港主權移交中國,就有論者認為香港應該肩負改造中國的責任。此一說法,於今來看,不免過於天真,畢竟今日我們看到,香港不但無法改造中國,反而被中國所吞蝕,小到自由行民眾素質低落,大到政府高層貪污包庇、唯京官是從。同理可證,台灣真能夠成為改變中國的基石嗎?我覺得毫無可能。

其實台灣有現成例子可供驗證,就是來台灣就讀的中國學生。自從開放中國學生來台念書,已經有一批人畢業回國了。中國人來到一個語言文化幾乎沒有隔閡,但在生活習慣與價值觀大異其趣的地方求學,理當會面臨很多衝擊。這些來台的中國學生,也確實藉由網誌、新聞採訪、甚至出書的方式提到自己在台灣的經歷。我相信會寫出什麼感想的學生,必然對台灣的社會氣氛與相對自由的環境有所感悟,但這些中國學生回去之後,對中國社會有什麼改變嗎?我沒有看到任何後續,顯然這些來台灣感受過台灣民主自由環境的學生,回到中國後,仍自動的回到中國的秩序當中。這些經驗在他們的心中也許已經播下種子,但中國是個不見天日的地方,我們很難期待種子會有萌芽的機會。

當然,台灣確實可能是華人社會某種「出口」,很多在中國無法出版的書籍,都可以在台灣出版,很多不可說出口的言論,也都可以在台灣暢所欲言。但這樣的地位,香港早就有了,即便香港今日幾乎被中國人所淹沒,但在香港仍能出版反共出版品,一般人也可以在公開場合批評中共。可是這樣的地方,終究不敵北京的遙控,媒體空間遭到壓縮,政治參與遙遙無期,最終將走向一個無所分別的「中國城市」。當年香港人也是躊躇滿志,以為自己有改變的能力。雖說台灣和香港有著地理位置、人口與土地的差異,但跟中國比,都是微不足道的。妄以台灣區區要改變中國,不是太過狂妄,便是太過無知。

但在2012年,應該還是有不少人覺得此路可行。畢竟當時兩岸關係愈來愈好,往來頻繁,中國方一片歌頌之聲,對台灣採取綿密的溫情攻勢。現在回來看當時流行一時的台灣遊記,實在感覺有點噁心。但看多了,就發現中國人並沒有什麼啟發,他們覺得台灣好,只是因為台灣的街道乾淨、民眾有禮、東西廉宜、品味精緻,說穿了只是表面的東西。可是他們從不 (或許是不敢) 提及台灣的自由、台灣的開放言論,有些「公知」會提到台灣的政治,像是議會文化、像是官員的態度,但談論這些,某種程度上只是更坐實中國之「不可能」,所有的論述,最終會歸結到「中共不是國民黨,民主無法在中國生根」的論點。結果台灣的好,竟成為「中國不可能變好」的對照,彷彿中國人無法這樣,也不配這樣。

既如此,台灣的存在,不會是「改變中國的關鍵」,反而要盡可能不被中國「影響」。這種概念自今年反服貿之後尤其大為強化。貿易的往來不可能不伴隨政治力的影響,但台灣不可能在貿易上得利,政治上又能獨善其身。就算台灣真的從對中貿易中得到好處,這個好處自會在其他地方付出相應的代價。因此我們實要捫心自問,這個好處值得我們付出其他代價換來嗎?過去台灣犧牲環境、健康、甚至是後代子孫的未來,來換得眼前這個所謂台灣奇蹟的經濟果實。如今這些已經換無可換,再接下來,難道就是台灣的主權?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大拋錨
    全站熱搜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