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在香港的官方機構自七月二十日起正式成為「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堪稱港台兩地來往重要的進展。胡晴舫的〈為何香港與台灣需要彼此〉即是在這個時間點上出現的文章。

一直以來,台灣對香港的認識,遠不如香港對台灣的關心。但嚴格來說,兩地對對方的理解仍多偏頗。除卻當地各自的歷史背景影響,關心的目的各異,是主要的原因。對台灣來說,十年停滯的經濟是意識形態凌駕是非的沉痛教訓,為了補回「失落的十年」,香港的經濟發展成為台灣的借鏡,硬體建設(如地鐵、機場,甚至表演廳和藝術館)的規劃經營屢屢當成台灣應當效法的模範。至於政治,則不甚爾爾,莫說香港境內的政治議題,就是六四聚會這種新聞,台灣人也沒有興趣。如果台灣對香港的政策有所興趣,那也是基於自身的利益上。比如之前民進黨拍廣告拿香港CEPA當話題,用粵語背景音作感性的訴求,但他們無意深入討論,只是藉此反對國民黨主導的ECFA。又或者是最近出現的「法務部廉政署」,其實就是香港廉政公署的翻版,未來會如何雖然不明,但源頭出處殆無疑問。這些事情雖然跟香港有關,但不盡然能增進台灣人對香港的認識。




但另一方面,香港人頗為關心台灣的政治和文化,甚至是台灣電影這種相對小眾的議題。媒體報導台灣選舉新聞毫不違和,當朝政治人物港人亦如數家珍。我曾在網路上看過詹瑞文的舞台劇調侃陳水扁,詹的演出一向緊扣香港時事,可見陳水扁對他們來說亦是個名聲響亮的人物(評價如何另論)。反之台灣熟稔哪位香港的政治人物呢?恐怕連現任特首的名字也說不出來。

又香港對台灣文化頗有興趣,這從許多港人專程到台北的誠品敦南朝聖可以一窺。有香港人認為自己的文化啟蒙受到台灣的影響,比如台灣的文學作品,台灣的社會運動,台灣譯介的理論思潮,甚至是台灣的流行音樂。台港兩地的認識落差,可見一斑。但香港也不盡然對台灣有全般認識。比如港人多半不太理解台獨心理,也不了解台灣的族群爭議和政治意識之間的關聯(但如果類比香港現在愈來愈多的「新移民」,港人是否可以比較理解呢?)我相信也會有不少香港人看著台灣政局的新聞,會認為台灣是個很「亂」的地方,一如很多大陸人透過媒體所認知的台灣。

胡晴舫對香港的描述,或許不太準確,比如一般香港人真的有視香港為根嗎?香港的前途真的不會受到國族政治騷擾嗎?但這些「誤讀」,恐怕是別有所圖。她顯然害怕台灣繼續政治惡鬥(「國族政治」換成台灣術語便是藍綠對立),短線操作(所以強調「根」的重要),一再落人後,於是趁此之勢,來個「他山之石,可以攻錯」。這大概可以反應有些台灣人期盼「政治擺兩邊,經濟擺中間」的企望,所以欽羨香港的經濟政策不會因政府更替頻繁而搖擺不定。但這幾年香港面臨新的政治問題,對港人而言已經開始出現負面效應,這一點是胡晴舫沒有注意到的。

但胡的文章提到台灣要以香港為鑑,趁早因應中共的強勢經濟,以及台灣必須要與香港共同肩負中國走向民主自由的責任,我覺得這部份是沒有錯的。香港是中共治下唯一有著自由言論的地方,台灣是華人地區唯一落實民主制度的地方,無論這個狀態究竟能否稱為楷式,但這無疑讓中共官方所宣稱,他們的路線才是中國發展的唯一途徑,遭到強烈的挑戰。如今的國民兩黨,都刻意迴避這部份,只想獨善其身,無疑是很危險的。正如王丹所云(文章連結),台灣需以港為鏡,方知共黨真正的意圖,才能真正防範於未然。我想,這也是胡文某種程度上的企圖。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香港 台灣 胡晴舫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