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 關於胡笳十八拍圖
《畫繼補遺》卷下李唐之項有如後記載:「予家就有(李)唐畫胡笳十八拍。高宗親書劉商辭,每拍劉空絹,俾(李)唐圖畫。」國立故宮博物院有「文姬歸漢圖冊」十八幅,似乎正可與此相呼應或可稱為「胡笳十八拍圖」。「文姬歸漢圖冊」無款印,附有崇禎十六年夏初河南樵子王鐸之題與萬曆十九年韓世能的跋(參照《故宮書畫錄》舊版,卷六)。在畫面上約三分之二的下方畫有文姬歸漢情景,上方三分之一則從第一拍到十八拍各有被認為是高宗所寫的字。這些字和馬和之筆毛詩卷的書體極為酷似。也許我們可以把這些畫幅三分之二的部分當作莊肅所說每拍留空白的部分,並把這些畫認為是李唐筆,但是從現存毛詩圖諸卷看來,「文姬歸漢圖」本來很可能是橫卷,同時如果把現存故宮本胡笳十八拍圖當做是活躍於北宋到南宋期的最偉大宮廷畫家李唐的作品,則無論從任何角度看,似乎都覺得有點寒酸。
波士頓美術館收藏有一件與此胡笳十八拍酷似的畫。可惜它並非完本,如果已故宮本為標準來說,波士頓本只留下第三拍、第五拍、第十三拍,及第十八拍,共四段殘本,至於其他十四拍,目前還無法找到相當的圖。富田幸次郎在《波士頓美術館館刊》二十六號(Bulletin of The Museum of Fine Arts, Vol. XXVI, June, 1928)一文的小注中說:「十六世紀以後,不少書籍提及『高宗瑞應圖』,瑞應圖由十二張小畫構成,據說是十二世紀初蕭照的作品。然而與經過小心比較有關蕭照作品的記述後加以考察的胡笳十八拍圖不同。加上中國歷史的研究記錄對於高宗生平,從未提及與四張文姬歸漢圖所圖示的內容相同的故事。從十六世紀以後到現在為止,這些文姬歸漢圖在說明目錄上都被當作是蕭照的作品,而十六、八、九世紀的著名批評家對於話題和作品的關係未曾提出任何疑問(下略)。」的確,我們可以想像與此畫題類似的畫,當有數套存在。正如明末沈德符(1578-1642)一書所說。沈德符云:
「瑞應圖,繪高宗出使河北、脫難、中興諸景,亦非止一人。今所傳者為蕭照耳。然(蕭)照筆亦數卷,予皆見之。」其一是文嘉(1501-1583)實地調查嚴嵩被籍沒的繪畫後作成的《鈐山堂書畫記》所載的蕭照筆「中興瑞應圖」六段本,此本被評為「筆法全師李唐幾亂於真」。另一是《式古堂畫考》卷十四所載,具有董其昌二跋及崇禎七年(1634)鄒之麟跋的一本。此外有《清河書畫舫》所載項元汴所載六段本;清內府收藏《石渠寶笈續編》著錄的都穆舊藏本。吳升《大觀錄》的十二節本可能與《式古堂畫考》所載本為同一本,惜目前無法確定。總之,明末、清朝間確實存在有從同一祖本衍生出來的數組瑞應圖。
波士頓美術館本可能是嚴嵩舊藏本「瑞應圖」,附屬於此四幀畫的乾隆五十八年王文治跋似乎也在證明此事。王跋說,嚴氏藏品後歸吳們張氏,今為畢阮(1730-1797)所有,並稱讚為「絹色古懋,筆墨精妙」。正如跋文的筆者李左賢在其《書畫鑑影》卷十二(同治刊本)所說,嚴氏畫記的蕭照中興瑞應圖六段,何時失去其二段則不詳。
把本圖定為蕭照作品的是文嘉。就像瑞應圖的作品名不可靠一樣,這個作者的決定也不可靠。因為如莊肅所說,此圖的筆者也很有可能是李唐。周密說:李唐的「樹石人物絕類(李)伯時(龍眠)」。在北宋末復古運動中,李龍眠復興了顧愷之流派的白畫,這樣的李龍眠,他的人物畫能夠經由李唐而重現於北宋末,南宋初期復興古代的機運中,實不足為奇。周密認為「尋常以李唐(之畫)為院畫,忽之」,並以此情況為不妥。對於李唐來說,他既是復興李思訓、李昭道青綠山水的畫人之一,則在復興古法中,他對於被認為是士人畫法的白畫,也應當十分關心且感到興趣才對。基於上述理由,本文把波士頓美術館現存這四幀畫稱為文姬歸漢圖。圖中,描繪漠北匈奴風景文物的三幀,無論一幅,自然景色,因在畫家常識畫法的範圍之外,使人看了稍感困惑,然而文姬歸向長安的一段,也就是屬於十八拍的一幀,其女性的描法,特別是衣褶線近似於李龍眠筆「孝經圖卷」,邸宅的描寫則近似於「清明上河圖卷」,可說顯著的具有北宋末、南宋出的特色。衣褶的墨線是直線,盡量避免彎曲,手肘部分的褶線則以一點為中心,採放射謝狀散開。這點與宋代道釋畫,尤其羅漢圖,佛畫圖的描線,顯示著極大的對比。
從李唐筆「松風圖」「晉文公復國圖卷」「採薇圖卷」,高桐院「山水圖」及這本「文姬歸漢圖」的畫風或形式上看來,並無顯著的特色可以說明那是同一筆者的作品。歸漢一圖以斜線構圖作為表現空間的基礎,這一部分及與其他四件作品的近似性,都同樣地可以從被比照假定為北宋末,南宋初期的其他畫家的作品中看出來。樹法與趙大年一脈相通,與傳為蕭照筆的作品間也有類似的地方。但是不能因為這樣就說這四幀波士頓美術館的「歸漢圖」是李唐筆。目前不過是因為這四幀畫是故事風俗圖的名品,具有可以推定為南宋初其作品的可能性,雖然其賦彩豐富,卻是繼承李龍眠式白畫傳統的作品,加上莊肅的敘述,因而才提出它們有李唐筆的可能性。依上述,李唐這個院人的畫風領域已經被擴大,而在擴大的畫風領域中,自然就有充分的餘地可以容納高桐院「山水圖」雙幅於其中了。
- Mar 16 Wed 2011 21:21
中國繪畫史:南宋繪畫(十)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