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計畫是為主體化的想像演練,透過否定修辭的動作,創造對當下時空多重敘事的能動性。並置的悖論揭露了敘事轉向的複雜性以探索疆界的觀念化過程,並製造新的動態以挪移我們對於時間與空間的感知,再度進入主體化的互文過程:『我們』與『陌生人』,以及標題(這不是一座台灣館)與背景(台灣館)所共譜的曖昧地帶。」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吳伯雄在與習近平見面時所提到的「一個中國架構」與「兩岸非國與國關係」引來爭論,這些爭論泰半都是從台獨傾向的媒體而來,他們對此有強烈的意見,自是情理之中。不過國民黨素來抱持一中思維,國民黨與共產黨高層會面,提出這些說法,也不足為奇。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Mark Kitto在去年寫的一篇文章,不知怎麼在今年引起一點注意,香港的陶傑居然還因此為文。Mark Kitto之文用了個很聳動的標題「You'll never be Chinese」,但長篇大論中,真正與標題有關的其實不多,毋寧更像是這位在中國待了十幾年的綜合感想。我一邊看一邊納悶,所謂當不了中國人,究竟是因為不能,還是不願?看罷之後,我覺得有點像是「不願」。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You'll never be Chinese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林保華,原文連結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終於看完梅英東(Micheal Meyer)所寫的《消失的老北京》,這是一本內容極豐富的書,致使這本書縱然頗貴(近五百元),但非常值得。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一九八九年以後,每逢六月四日,就是平日對政治淡漠的香港人唯一有的政治狂熱。九七以後,香港人的政治意識愈來愈凸顯,但六月四日,仍不減港人在政治上重要的象徵地位。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野嶋剛,新頭殼(原文連結

文章標籤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日前在書介上看到此書,非常開心。我心中孜孜念念的事情,終於有學者寫了出來,雖說此書的出版時間是2011年,英文原版甚至是2009年的五年前,已經有點時間了,但我心中還是充滿期待。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國人」認同的爭議原本只是台灣海峽兩岸才會關注的事情,但前一陣子倫敦政經學院請了澳洲學者家博(Bruce Jacobs)以「台灣非中國」為主題演講,如今BBC中文網又刊出台灣人所寫的「誰是中國人?」一文,非常耐人尋味。對我而言,這種狀態很不尋常,雖說中國的影響力日大,已經成為國際間關心的重要對象,但台灣和中國大陸之間的民族意識爭議,國際間很少注意到。BBC如此關心,很出乎我的意料。

文章標籤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