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臺灣重展畫業1992-2022
回臺契機
1989年鄭瓊娟的外甥女在消費者基金會工作,有鑒於該會主辦藝術品義賣活動頗受歡迎,她告知鄭瓊娟臺灣社會對藝術的看法較之以往成熟很多,藝術品可以得到欣賞並收藏。此時鄭瓊娟的兒子皆已成家立業經濟穩定,於是她建議鄭瓊娟思考要回到離開三十多年的故鄉,專心藝術創作實踐自我,因為日本的住家空間實在太小,先生也不喜歡她畫畫。鄭瓊娟一直想要追求自己的生活方式,創作就是她生命的寄託,過去三十年為家庭,暫時放下自己的理想,現在應該是逐夢的時候,所以她動心想要回臺灣建立一個創作的環境。
1989年4月14日接受五姊鄭素娥的招待,返鄉在臺北與新竹停留十天,和久違的親朋好友歡聚一堂,六姊夫李敦仁醫師一再鼓勵她不要埋沒自己的才華與專業,所以鄭瓊娟下決心要回到故鄉。六姊夫建議她在日本先舉辦一次個展,將過去的努力做一具體呈現,也是一個階段性總結。於是鄭瓊娟在1991年於東京澀谷東邦生命大廈舉行「本卦帰りの瞬─六十歲回顧展」,這是她的首次個展,為自己慶祝六十歲生日,留下人生足跡。李芳枝的姊姊前往觀賞此次展覽會,能在日本相聚特別感動。
重返五月畫會
1991年五月畫會創始人之一郭東榮,自日本華僑中學校長職位退休,擬回臺灣定居與教學,並想重新組織五月畫會,每年舉辦展覽讓新世代的畫家加入,推展藝術風氣。鄭瓊娟在1992年2月16日來臺11日後返回日本,5月14日又回到臺北,特地參加郭東榮重組再出發的「五月畫會」。她在日本三十五年蓄積的創作能量如火焰熾燒,在此之後傾力而出。筆者也是在此之際認識臺灣畫壇久違的鄭瓊娟,她好像從歷史中走出來,筆者從此一直深入研究她的藝術創作至今,這位臺灣戰後的第一代現代藝術女畫家終於重歸臺灣藝術史之中。
參加重組後的五月畫會,和郭東榮、陳景容等五月畫會創始展的成員重逢,老中青的畫家一起展出,鄭瓊娟心情澎湃猶如當年。這時期她開始參與臺灣的畫展活動,認識許多畫家,有一次她巧遇前輩畫家楊三郎,見面談話中,重拾親炙廖繼春、李石樵老師的心情,覺得十分溫暖。
從1992年一直到今年,三十年來她從未缺席五月畫會的展覽,這也標記她獨自回臺灣創作也已三十年,和她僑居日本三十五年時間也相差無幾了,但是在臺灣是全心專職的創作。1992年11月開始居住於姊姊嬋娟位於臺北劍潭的房子,方便和親戚與新竹女中、師大同學往來,並積極參與藝術界活動。此時心靈的自由以及對新環境的適應,皆成為她創作的題材,不過在劍潭只住一小段時間,她又轉到臺北新生南路弟弟鄭和詩的宅邸居住直到2003年。這裡有寬闊的創作環境,比起日本的住家,她能隨心所欲發揮大作品。這期間她創作許多五十號、一百號的大作品,將心靈的能量,如火山爆發轉換到畫布。如《黎明》(1995年)、《煌》(1999年)、《焰》(1997年)、《虛》(2001年)、《頌春》(2001年)、《謙虛》(2001年)、《自尊》(2001年)、《優雅》(2001年)、《向陽》(2001年)等等。她以半具象或抽象的形式,將日月晨昏、四季風景、植物花草、醫學知識、人生回憶表現出來。畫面的肌理有彎曲小如漩渦,如《謙虛》(2001年)的底色,大如太極的線條,如《自尊》(2001年),將迂迴、堅忍的力量注入畫面。運用刮、疊、滴、灑、流等自動性技法做出肌理,在奔放鮮明的黃、紅、白、黑、金色彩下,構成視覺強烈的作品,於是她受到各方矚目,展覽邀約不斷。
自從1989年開始往返於臺灣和日本之間,1992年開始參加每年5月的五月畫展,1995年她開始參加女畫家畫會聯展。1995年在臺灣首次個展於國立新竹社會教育館(今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她就退出在日本每年3月舉行的一步美會展。1997年在郭東榮的奔走下,五月畫會四十週年擴大舉行,分別在臺北國父紀念館逸仙藝廊與日本東京中華學校大禮堂(1997/05/10-05/20)展出。五月畫展是她藝術作品初始的舞台,是她很重視的年度大事,她也藉由此展覽活動和後輩更多交流。
加入女畫家畫會
她於1995年開始參加臺北市西畫女畫家畫會,到2002年為止,也是她返回臺灣很重要的畫會活動。有鑑於社會常將溫柔婉約定義為女畫家作品的特質,鄭瓊娟認為她的畫作應可喚起社會,拋開對女性畫家的框架。畫家何需男女之分,重要的是內涵表現,不論男女應同等看待,要論藝術表現,不要強調性別。
1984 年女畫家畫會曾以女畫家聯誼會名義立案,1989年因為多數成員對自我創作及畫會素質要求日高,所以以提升全體會員藝術創作之專業化水準為共同努力目標,故於1994年更名為「臺北市西畫女畫家畫會」。隔年(1995年)該畫會在國父紀念館展出,臺北市西畫女畫家畫會的名譽會長是袁樞真,是鄭瓊娟在師大期間的老師,同學鍾桂英、汪壽寧,學姊周月坡、學妹周月秀姊妹皆是會員,會長為何清吟,和這些舊識的往來讓她重拾年輕時代的創作活力。然而臺北市西畫女畫家畫會,因為董監事推動會務理念不同,鄭瓊娟在左右為難的情況下,在2002年退出臺北市西畫女畫家畫會。她又曾於1996年4月20日參加臺北縣立文化中心於新莊文化藝術中心舉辦「李石 樵紀念展」的座談會,因為她很感謝李石樵在她於師大期間的學習裡,給她很大的啟示,確定現代藝術的走向。
各方的邀展
返臺之後故鄉新竹和臺北諸多公私立展出空間與畫廊邀約不斷,她順利開拓她的繪畫版圖,期待與更多人分享她的藝術表現。1995年在國立新竹社會教育館舉辦展覽,是她返鄉的首次個展,由新竹女中同學陳寶玉的引薦,得以在國立新竹社會教育館展出。熟悉鄭國川先生的鄉親士紳,還有新竹女中的同學、親友晚輩,都給予熱烈的支持,她感受到家鄉的溫暖。
1996年2月到6月她隨姊姊嬋娟到美國和外甥一家同住半年,享受悠閒的美式生活。2001年9月在母校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學院美術系畫廊舉行「空谷瓊花風華再現─鄭瓊娟七十個展」,此乃第三次個展,無奈此次展期遭遇颱風,但仍為自己七十歲生日留下不同的回憶。同年再次在國立新竹社會教育館舉辦邀請個展,這是第四次個展。展畢後到新竹科學園區霍克藝術館個展,是為第五次個展。2002年又受臺中市文化局大墩藝廊邀請舉辦個展,此乃第六次個展。
由於她的作品充滿原創力,具有獨特性和創造能量,之後在新竹科學園區霍克藝術館多次的個展,獲得許多年輕的(三、四十歲)電子業者藏家的青睞,作品廣被收藏,讓鄭瓊娟有獲得知音的喜悅。2001年她在寫給梁福川的信中說:「我的作品受到喜愛,抽象的作品,所以好像有知音。」因為她先生向來不深入她的作品,如今她得到他人肯定,所以很高興,特別要分享給先生了解。
密集的展覽需要大量的作品,創作需要源源不斷的原創力。這種能量從何而來?這些靈感又如何發生?鄭瓊娟說這些都是經歷過人生挫折,嚐遍酸甜苦辣各種滋味,想要傾訴而來。我們了解非寫實的創作要從心靈而起,但是面對一片空白的畫布,她是如何開始?鄭瓊娟如此形容她的日常創作過程:「每天早上起來準備好心情,看看昨日或更早的作品,開始檢討、發想、改進,有所想法的才動手拿出作品,然後就會順著修改或繼續創作。」由於不是寫實的畫法,所以沒有素描與速寫為本,她是畫時心手合一,隨著心念憑著感覺而畫下去。這時期的作品主題大概分為四種題材,一是非寫生的超現實風景,二是半具象的樹林草木,三是意象式的花卉系列,四是大氣流動的抽象描寫。她說創作過程是自然而然,下筆之後,靈感自然湧現,從不會為不知道要畫什麼而苦惱,自己要畫出不同以往的面貌才感滿足。
例如:1995年的《發展》是在白色的花瓶上,插滿向四方發展,不被拘束的紅花,是理想中堅毅且為自己綻放的花朵。這些花朵不是自然界真實存在的花,是一種概念式的花朵。1996年《無題II》與《望祥》是以醫學知識發展出來的,《無題II》是從人體中血管發想,《望祥》是細胞分裂啟動。1997年的《焰》描繪一片林木與寬闊天空,粉色、紅色與金色、黑色林木,交織如火焰上升一般,存在著巨大的動能,這是她內心旺盛創作力的反射。2001年的《優雅》畫面上數朵白花盛開於濕潤垂藤草木之中,生氣盎然。2001年的《頌春》白色樱花怒放在蒼老的樹幹上,左邊飄下粉紅色的垂櫻,都極盡綻放,生命旺盛量能無窮。2001年的《慶》在黑底上金色的葉子,襯托著多層次的朱紅、火紅的花瓣,姿態向外伸展,是風姿卓綽華麗高貴的自我影射。2003年《陰》與《陽》是黑夜與白晝的象徵,兩者所描繪的景物相似,卻是陽光與月光的差異。畫上都以大片金色為底,《陽》在金色底上白雲、紅樹,具有熱能,《陰》在金色底上有烏雲、黑樹,有如月夜下的林木,別有幽思、低吟之美。
鄭瓊娟常用紅、黑、白、金等單純色彩來表現她的作品,她認為繪畫最初始就是素描,素描就是明與暗,受光與背光的表現,簡言之是白與黑的組合。自然裡有一個發光體太陽照耀著,萬物因光線才顯出顏色,她常以黃色或是金色來表現光,紅色是熱情也是能量。她說:「日本很多寺廟建築使用金色,室內屏風採用金色,增添屋內亮度。臺灣人的美學喜用紅色、紅磚色,代表熱情喜慶。」因此如《虛》(2001年)、《影映》(2003年)以紅色描寫山水,而金色表現太陽的光亮,蘊含著一種能量。她想表達奔放自由、朝氣與生命力,若以寫實的尺度來衡量她的作品,是無法有答案的。
返回新竹定居
鄭瓊娟借住弟弟位於新生南路的房子,順利展開她的藝術創作,後來房子另有用途,於是 2003年她搬到新竹,承租錫金大樓中遠親的房子,這是李錫金宅邸改建後的大樓。搬遷到新竹的大廈裡,寬大的客廳,讓作畫空間增大許多,她在日本壓抑已久的創作能量化成一幅幅作品,每一幅都有不同的面貌。她曾說回到新竹,就像回到孩童時期熟悉的環境,與親戚朋友的互動讓她感到溫暖,她可以安心的創作。
2003年3月SARS疫情開始,下半年她生病了,幸好嬋娟姊姊的提醒,極早發現,經過手術而能安然過關,日後身體慢慢地恢復。這次罹病鄭瓊娟警覺到生命的無常,她心想今後的生命皆是餘命,上天要賦予她任務,才有活下來的機會,所以她說:「我要把全部的餘命用來創作。」
在此之前她一年要回去東京兩次,陪伴大她十二歲已八十多歲獨居的先生。如今她身體有狀況,先生便不再要求她返日,在無所掛礙的心境下創作,鄭瓊娟發展出更多方面的創作方向。此後創作與展覽趨於穩定規律,因此住在臺灣的時間更長,一年之中只有元旦短暫時間離臺返日,探望年邁的先生和子媳、孫子們相聚。
2003年在新竹科學園區霍克藝術館,為她舉行第七次個展,2004年新竹市文化局邀請她個展,此為第八次個展,展名為「影映・心象-鄭瓊娟油畫近作展」。同年在霍克藝術館再次個展,是為第九次個展。2004年3月13日受邀回新竹女中母校舉行個展,母校以她的藝術成就為榮,故為之舉行「鄭瓊娟校友展」。隔年又在霍克藝術館舉行第十次個展,名為「綻放生命的靈光─鄭瓊娟油畫展」。
2006年再次於國立新竹社會教育館舉辦邀請個展,展名為「鄭瓊娟繪畫展─生命靈動之美」,2007年在臺北市首都藝術中心個展,同年於新竹枕石畫坊個展,之後在枕石畫坊陸續展出至 2014年。
鄉里的肯定與回饋
在新竹居住五年之後,由於和故鄉新竹人士互動密切,2008年受新竹市文化局邀請,舉辦薪傳藝術家個展,展名為「滾動生命裡的燦爛與真實─鄭瓊娟」 。2011年她於臺北國父紀念館逸仙廳舉行「翱翔天地的純真心靈-鄭瓊娟八十回顧展」。其中展出三百號大作《心》(2011年),以八十高齡創作如此大作,其創作能量之大與堅強的意志獲得讚美。同年九月因逢八十歲生日,她在新竹舉行「鄭瓊娟八秩華誕義展義賣」,此乃新竹市精神障礙者日間社區作業設施營運據點─「竹夢工場」開辦設備費用短絀,籌募困難,她便將六十幅粉彩作品捐予雙獅社會慈善事業基金會,由該會辦理義展、義賣,結果非常成功。此次亦出版《鎏金風華 愛永傳遞─旅日畫家鄭瓊娟八秩華誕義展》畫集,義賣所得捐助竹夢工場,使新竹市身心障礙者可以接受生活重建與日間照顧,以及就業轉業訓練服務。
鄭瓊娟秉持父親行醫濟世救人的精神,願意以畫作化成助人的力量,將故鄉之愛轉為實質分享給新竹市民。2012年她在新竹沐之藝廊與臺中紅野畫廊舉辦個展「瓊極其妙‧娟流不息」展覽,之後每年與這兩家畫廊合作至今。住在新竹心較為安定,讓她轉向探討宇宙天體、陰陽、太極等東方思惟的主題。雖然年歲超過八十,她以純真的心靈自由揮灑創作,不斷挑戰自己的極致,大膽又有魄力的作品泉源而出,她的感情乘著堅強的意志,不斷翱翔在藝術世界裡。
回溯90年代重返臺灣時,已經過十多年,當中作品必然有所變化。不過仍維持她慣用的顏色,即是紅、黑、金、黃、白色。2004年創作的《煥》,畫面以紅色天空、白色的流雲,金色的雲海與黑色的樹林為主題,黑、紅之間以金為緩衝,邊界的山峰相連為遠景,紅、金色的天空像熾焰一樣燃燒,毫不保留。她用金色代表陽光,但更高貴更光閃,黑色沉穩大方,紅色活力熱情。2004年的《琦》是用大小畫刀無意識畫成抽象又類似藤蔓植物,紅、黑色相間,黑色的彎曲銳利線條很有力道,身體的律動力量運作成金色小漩渦。同年的《微觀世界》靈感來自顯微鏡下的奈米世界,想像最細小的生命輕如毫塵。相對於2005 年《大宇宙》這件作品,一是探討微小世界,一是想像浩瀚光亮(金色)的太空中,有兩股白色氣漩分裂,比喻在無限大與無限小的空間裡,人實在非常渺小。鄭瓊娟從生命的角度思考宇宙萬物現象,是對自然生生不息的禮讚。
這時期她轉換對道理的思考成為畫面,無形的道理是看不見的。2003年所作的《禪》是黑、紅、灰、白等色的抽象組合表現,失去了金色。鄭瓊娟經歷病魔侵襲,醫療期間對生命的無常感受極大,出院後似是重生,歸於素樸。2004年的《騰II》畫出向上噴出的力量。2005年的《心經》與《澹》,強烈的紅、黑色對比,線條形式有力,黑色象徵土地,紅色是太陽的熱能,灰色圖像是樹是草,白色是月亮,是對大自然生態的想像。同年的《熔》是探討地球暖化的議題,過多的二氧化碳讓地球氣溫升 高,冰山融解海平面升高,淹沒陸地,白色是冰的融化,灰色是原本北極的冰山,黑色是土地象徵,紅色則是地球內的岩漿,象徵冰山融化的危機。這系列作品如曇花一現,卻也表現鄭瓊娟的題材緊扣當前熱論的議題。這幾年她發展出很多不同樣貌的作品,不再停留於風景與花的題材,經歷生死的考驗,她用善解包容來面對困境,最後以轉念來接受人生的挫折。2006年的《晟》與《璟》,都是屬於靈光一現的作品,黑底金色的無意識用筆,黃色的圓圈,非常醒目,感覺是夜景中的小燈泡。類似筆法還 有《熟》,從紅柿成熟聯想而來,黑底白色線條與朱紅色圓形的交錯並置,真是神來之筆。2007年的《朗朗》與2008年的《屹》似是這一系列的延續。都是單純顏色與線條圓形的使用,《朗朗》有大大的月亮,《屹》是黑森林中有再再而升白色的泡泡。同一年還創作許多完全不同以往的作品,如追求水平美感的《泓》無意識下筆而完成的《心靈》。《心靈》是潛意識所畫出的線條,形成黃底黑中帶綠的抽象物體,左半邊近似植物,右半邊像是母親孕育胎兒的動物。植物和動物同樣是生命,但植物被認為沒有感知,植物長得比動物快,生命延續得比動物還久。受邀參加新竹火車站建立百年之紀念展,她畫了一幅藍、黃、白色雲彩般的抽象作品,其下隱藏線條速寫的新竹火車站,名為《發》,期許新竹再更發展。《湧》如羽毛般輕飄的雲彩,其動勢似瞬息萬變,千變萬化,動態的描寫只有唯一,無法重複。2009年的《族》有帶著尾巴的白色大小圓形相互交錯,他們的形體類似,表示他們有相同的DNA,大圓是祖先,小圓是後代,大小都是同一宗族,她暗喻自己的子孫都帶著自己的DNA,即使他們國籍和自己不一樣。2010年的《綻》是黃色的圓球圍成放射狀的圓形,令人聯想盛開的花朵與圓滿的人生,黃色是太陽的光亮,熱情向外放射無窮能量2010年的《氣》畫中有金跟白兩色構成的太極,易經對自然宇宙的講述相當深刻,她想像宇宙中氣在運行,人體內氣也在運行,一種抽象不見形象的氣之運行存在。《暢》是涼夜庭園中對植物的想像,不刻意而渾然天成。2013年的《悟》,作品下方白色的基石是她與先生、兩個兒子全家人的隱喻,有兩山的阻隔壓抑,經過狹窄的通道,最終尋找到出口後,就是雲淡風輕,這是鄭瓊娟家庭歷史的寫照。曾經她和先生、先生和長子有過衝突,她的專業也受限於家庭難以發揮,最後終能突破困境,找到出口成就自我。
戰後第一代現代藝術女畫家
(2013年台北市立美術館《台灣現當代女性藝術五部曲1930-1983》展覽開幕,鄭瓊娟與新竹女中同學羅月慧合影。)
2013年臺北市立美術館策劃《臺灣現當代女性藝術五部曲1930-1983》,這是官方美術館肯定女性藝術家在臺灣美術史上的角色與成就的一個展覽。鄭瓊娟被定位為1960年代以前衛藝術與現代繪畫為創作追求的四位(鄭瓊娟、李芳枝、黃潤色、林燕)畫家之首。歸類在現代女性藝術家的前三位有優渥的家庭背景,且受過高等教育。她們過去未扮演鼓吹提倡關鍵性的角色,但是今日看來,她們都是有強烈的上進心與向學的意志,且表現不凡,具有個人風格。她們長期沉潛、低調,故為世人淡忘,研究成果也相對稀少。若從六〇年代現代藝術運動環境來看,女性從事現代藝術的人寥寥無幾。因為學院出身結婚後的婦女要做全職專業畫家,常要倚賴先生,有安定的家庭生活,或者從事教育工作,以業餘的心情來創作。鄭瓊娟在婚姻關係與工作角色恰恰與上述兩者相反。她經歷家庭的衝突、經濟的拮据,但以強韌的意志外出工作,自學不輟,繼而展開藝術創作,她的心志經歷磨練,思惟縝密開明,終於完成以「心」出發的抽象創作領域。於是能將俗事沉澱,簡約優雅的作品於焉產生。透過鄭瓊娟可以了解女性如何從傳統思想走向現代社會,故被定位為前衛的女藝術家代表之一。
自2012年之後每年個展的活動由新竹的沐之藝廊與臺北的紅野畫廊策劃展出至今,規律及穩定的生活讓她創作不斷。2016年鄭瓊娟受邀於臺中靜宜大學藝術中心展覽,展名為《瓊生命之力 娟長空之外─鄭瓊娟創作之路》,校長夫人楊惠娟女士致詞說到:「這次在靜宜的展覽,是最好的一個生命教育。」鄭瓊娟對自己一生的反省與生命意義的追尋,從其畫作中可看到她自我概念逐漸成形的軌跡,與逐步實踐自我的歷程,這時期的鄭瓊娟心靈徹底的自由,她時時感到幸福。
1985年時因為兒子皆已成家,她和先生搬家到町田的老人公寓居住,日本的居住空間一向狹小。因為住宅空間窄小,無法盡興創作尺寸大的作品,鄭瓊娟在新竹營造一個寬闊的畫室,揮灑出多件百號以上,甚至三百號的鉅作。2011年她在日光充足的空間裡創作三百號的《心》,2016年又畫《氳》。八十多歲的獨居女藝家,給我們極佳自我挑戰的示範,她常說把自己身心照顧好,女性不要把自己整天投入在家務中,在黃金晚年更要追求靈性生活,提升精神層次才不枉費高齡之後,上天所賜不需為生活打拼的安適人生。這段期間的心境促使她表現許多不僅非具象,更是內心所散發的心情表現。2014年的《耀》是描寫月夜景色,但是日月同時存在,返回初心的簡單造型,靜謐詩意,懷想過往,把祝福像葉像果,飄向遠方,恬淡自在的境界不言而喻。
隨著歲月積累,2016年後她的創作泉源多是人生體悟與形而上的哲思,作品的形式自由,她想要將作品的能量擴展,不想侷限在畫布框架裡。2014年她所畫《鎏光》作品,由許多尺寸為四號的小品,每一小件可視為一個單元,也可透過排列組合裝置,隨環境延伸或縮減,展現諸多變化的可能性,她的創作又向前跨越一步。除了形式突破,她也喜歡嚐試運用新的色彩,她用珍珠白隨光線方向閃爍出不同顏色,如 2014年的《倪》與2014年的《燁》,用黑絲絨般的黑色為底,金色的植物在其上更顯脫俗高貴,這是她樂於實驗新色彩的玩心。
鄭瓊娟的作品是具有深度的半抽象風格,她轉化天地萬物的自然形象,以奔放的色彩,構成繪畫語言,流轉的筆觸,多層次的肌理,或用對比色,或用同色系,都與人鮮明的視覺印象。她在創作中表現微觀與宏觀的宇宙和諧,即身心靈和天地的美妙平衡,豐富的精神性溢於畫表,轉化動能為形象,流露自性的真誠、單純。2017年的《明境》就是這樣的心境描寫日月同輝的自然現象,畫面左上有一月亮升起,畫面中 間金黃的半圓形正是落日,這是她將所見的自然轉換成正能量的作品。2018年的《馨》黃、白、藍、黑所構成近似樹林、天空、雲彩的風景,較之十多年前的作品更簡約了。2019 年的《湍》讓人聯想近似水流、瀑布,有一股源源不斷的動勢與水流聲。然而她的色彩光亮鮮明,非常悅目。
除了作品,鄭瓊娟的藝術在生活中隨處可見,通常她的色料排列整齊,調色盤維持非常乾淨,畫室裡有關她的照片、出版、畫冊皆收藏完整。當中疊放小畫與順手捻來,讓油彩流動隨意塗抹的各式實驗品。她的藝術表現除了畫布之外,也在生活中處處可見,收集乾燥的種子、花草,在筆記本、保溫杯、文件夾、眼鏡盒,畫上圖案,她的物品總存在她的獨特風格,因為她的心、創作和生活態度是一致的,這也是藝術家與眾不同之處。
這樣在新竹深耕的畫家終於獲得新竹市政府的肯定,2020年新竹市美術館舉辦《鄭瓊娟的峰迴路轉─臺灣戰後第一代現代藝術女畫家》展覽,是由筆者策展,於同年1月21日至3月25日在新竹市美術館展出,獲得廣大迴響。因為抽象藝術與女性自覺的議題,對新竹人相當具有吸引力,展覽時運用鄭瓊娟提供有關新竹小學校、新竹女中之照片,以及聯絡簿、成績單、畢業證書等等,呈現新竹在地的文獻,喚起新竹民眾的記憶。現場也製作圖文並茂的生平年表,讓觀者一目了然。同時為彰顯鄭瓊娟參與五月畫會首展時的時代背景,與當時的藝術氛圍,特別商借同是五月畫會成員陳景容、郭東榮之作品,並複製當年的藝術評論與剪報,舉辦演講讓大眾了解這位現代藝術女畫家鄭瓊娟,對藝術的堅持與自我實踐的過程,非常啟發與激勵女性民眾。在這次的展覽中也由外子林宗興為其錄製影片,現場播放鄭瓊娟的藝術理念與創作思維,增添展覽的深度。同時展場中恢復鄭瓊娟畫室的一角,讓展場更有層次。總括言之這次展覽可謂是多面向呈現鄭瓊娟的人生與創作之展覽,從2019年11月開始受COVID-19疫情影響,鄭瓊娟無法回到日本與家人團聚至今,2021年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為她錄製影片記錄新竹九十高齡的藝術家,並於2022年5月發表,她的藝術成就來自各方給予肯定並記錄下來。
(2020年鄭瓊娟於新竹市美術館《鄭瓊娟的峰迴路轉》展覽開幕致詞。)
(2017年攝於東京町田鄭瓊娟住家。)
自省思考的藝術家
鄭瓊娟是一位常常自省的藝術家,她認為閱讀最重要,藝術家要有創作的動力,都是來自思考,透過別人的思考,可以激盪自己的想法。是故她年老卻遠離家庭子孫,享受實現自我的幸福,這是一種人生的智慧。她最常和自己對話,與安靜地思考,盡量減少外境的紛擾,若是思考無法清明,如何將情感凝結在畫布上。
或許是沒有具體的形象,所以觀者欣賞其作品時,思緒往往隨畫作游移到無限的長空之外,這是畫家與觀賞者二者結合的創造,是鄭瓊娟所期待的。形象之外的空間,是她畫作最吸引人的地方,她運用潛意識來經營她的日常,簡化的形象與濃烈的色彩,反映她堅定與自在的心靈。鄭瓊娟越到晚年的作品,由抽象轉趨於無象,簡潔中流露出祥和寧靜的動勢,像是清澄單純的心,轉化成溫暖光明,昇華為高貴自信。
鄭瓊娟的藝術之路曲折迂迴,幾度峰迴路轉,終於走出自我。她的人生跨越時代(日治與國民政府)、語言(閩南話、日語、國語)、國度(臺灣與日本)、文化(日本、中華、西方),多重元素給予激盪。憑著毅力、才華,她成就自己為臺灣藝術史上現代繪畫的一位代表性的畫家。回顧臺灣戰後五〇年代末的臺灣現代繪畫運動,逐漸蓬勃發展,過渡到六〇年代畫會興起,為臺灣現代繪畫,尤其是抽象畫獨特的篇章之際。女性藝術家在這股浪潮中鮮少被提及,雖然當時最前衛的畫會「五月」或「東方」,皆有女性藝術家參與,如李芳枝、鄭瓊娟、黃潤色。但也遲至2013年臺北市立美術館所舉辦的「臺灣現當代女性藝術五部曲1930-1983」才見官方給予肯定的端倪。
鄭瓊娟在臺灣美術史上,是五月畫會第一次展出的藝術家。在當時的保守年代,她思想先進,樂於追求新的表現形式,即便已年屆九十一歲了,她一人獨居新竹,拜科技之賜,她善用手機,與日本家人、臺灣畫會朋友溝通聯絡毫無障礙,開闊的思想勇於學習一直持續不變,且生活自律養生。如今回望,鄭瓊娟是應該被深入研究與了解的時候。
筆者從 1992 年的夏天第一次見到鄭瓊娟,至今已經過三十年的歲月,這期間不知有多少次的深入訪談,外子林宗興負責拍攝她的作品、文獻資料與老照片,我們夫婦為了映證鄭瓊娟跟我們講述的旅居日本生活,曾於2015、 2017、2018年三次前往東京町田追尋她的足跡。其中採訪她的兩位兒子、長孫、至交槙島美子女士,並且去她曾經居住過的代澤、北澤、赤堤與町田,親自體會她生活的環境,映證住家附近的梅樹林、銀杏行道樹,古宅竹林,與不同季節盛開的樹木花卉,這都是她的創作來源,甚至跟隨她去選購畫材,了解她嘗試新色料的過程。
對鄭瓊娟而言,每一幅畫都是新的開端,都是要顯現美妙的體驗,不依賴對自然的描繪,盡可能追求簡潔明白。 從早期具象、半具象轉到現今的抽象風格,靈感多來自宇 宙、自然與人體,以內在精神及潛意識為訴求題材。運用類似自動性技巧和東方的潑彩精神,將力量淋漓盡致地表現在作品上。大量白、金與紅、黑等對比色彩,奔放的力道形成肌理,構成脫俗又強烈的視覺語言,給人雋永的情感想像。
鄭瓊娟在日本的生活非常單純,但是情緒起伏不小,她的藝術主張是直覺式的情感表現,不受藝術理論或潮流影響,更不是要顛覆或對某些藝術理論進行革命。所以不說出其安身立命的生命哲學,是無法了解她何以能有源源不斷的創作能量,因為藝術是個人的性格、技藝與思想融合的呈現。和她相處三十多年,我了解她過去的點滴,前二十年她不願意道出生活遭遇的細節,到了八十歲之後,才願意毫無保留說出她內心的想法。她是想讓世人了解,像她如此追尋生命意義的曲折過程,是經由忍耐、包容,用潛意識正面思考換來的。她不逃避,勇敢去面對,才有晚年幸福的人生。所以筆者深感不能只論她的藝術來呈現這樣的人物,必須讓她的甘苦、品德、哲思傳遞出來,因此對其家庭演變也著墨不少。
今年高齡九十一,她以無所求的心情,自由揮灑創作,遵循著人與自然的協調繪畫的熱情與堅強的意志,彌補日漸消退的體力,她仍能優游在藝術世界裡的喜悅生命固然渺小有限,但寬廣的心畫出了讓觀者在色彩及結構中可探的宏觀思維。鄭瓊娟以強韌的意志力自學不輟,展開藝術之路,飽嚐人生滋味,想要「做自己」的力量,支持她的思惟與時俱進。1963年廖繼春曾說:「畫抽象畫是自然的趨勢,因為現代繪畫已由外界視覺轉為內心感情的直接表現。」鄭瓊娟的心志純淨高潔,所以簡約優雅大器的作品於焉產生。
她的人生見證女性如何掙脫傳統成為現代的專業畫家,她說:「做人和畫畫一樣,先要立志然後堅持,最後你才能得到成功。」她是一位值得喝采尊敬的臺灣現代畫女藝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