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連獎基金會,異數VS.藝術:當代膠彩教父陳永森,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12
雕刻家父親 醞釀藝術潛力
「喀!喀!喀!」雕刻的敲打聲不絕於耳,走進日治時代古色古香的台南鄉間裡,由於民間普遍信仰佛教,因此對佛像的需求量很大,佛像雕刻師傅辛勤工作的敲打聲,成為熟悉的台灣古早記憶裡,一代膠彩大師陳永森就在這時代的藝術氛圍下誕生了。
1913年,陳永森出生於台南市藥王里永樂街,父親陳瑞寶是當時著名的雕刻家,並在永樂街經營一家佛像雕刻店,生意興隆,經濟富裕。家中排行老四的陳永森,上有一個哥哥,兩個姊姊,下有一個弟弟。母親在生下弟弟後不久,不幸生病去世,讓陳永森從小就喪失了母愛,幼兒時期就在忙進忙出的家中成長,養成了獨立的性格。
由於父親陳瑞寶是當時名氣響亮的名雕刻家,接觸的人不是達官就是貴族。即使是自認為高人一等的日本官員,見到陳瑞寶也畢恭畢敬對待這位傑出的藝術家。陳瑞寶的作品經常公開展覽和被收藏,尤其是曾經在日本拓殖處台北博物館舉辦的博覽會中獲得最佳獎,參展作品近百件統統被台北博物館收藏,名噪一時。陳永森看到父親受人崇拜的樣子,即使連日本人都恭敬以待,在陳永森年幼的心靈醞釀著對藝術家父親的憧憬與崇拜:「父親真偉大!不要辜負父親之培育,將來長大了一定要做像父親一樣偉大人物。」父親的榜樣成為陳永森心靈的巨人,養成了要做就做大事,不然就不幹的個性,這種剛強的骨氣和性格深深影響著陳永森,任誰都改變不了他日後成為偉大人物的願望和志向!
啟蒙老師廖繼春 打下繪畫基礎
出身自藝術世家的陳永森,從小就喜愛畫藝,平常喜歡塗塗抹抹、敲敲打打。1921年,他進入台南第二公學校(現立人國小前身)就讀。當時學校以水仙宮為校舍,所有建築物都古色古香,在他小小的心靈烙下美的印記,這些物象之美影響陳永森後來的畫藝很深。小學時期的陳永森,在學校的表現傑出,不但功課好,勞作及手工藝的成績斐然,出類拔萃之勢,讓他在師生間贏得「天才兒童」的名號。
然而,偉人的童年總有缺憾,年幼喪母的他,在就讀小學一年級時,父親驟然病逝,之後的生活全部依靠大哥大嫂扶養,而陳永森的性格變得更加剛強。
小學六年畢業後,1927年陳永森考進台南私立長老教會中學(現長榮中學前身)繼續求學,正巧碰上廖繼春由日返台,任教於長老教會中學部及女中部美術科,他把握機會努力向廖繼春老師請益,學習油畫基本原理,打好正統繪畫的基礎。
受到廖繼春老師的啟蒙,潛移默化了陳永森1950年代之後的以故鄉台灣為主題的「地方色彩」作品,其中〈南國麗日〉這幅以芭蕉為主題的作品,正好與廖繼春1928年的作品〈芭蕉之庭〉在主題與構圖上呼應,而後陳永森1980年代之後懷念故鄉的一系列作品,捨棄了膠彩畫的柔和色調,而以強烈的色彩對比呈現台灣風情,少時廖繼春打下的油畫基礎,在陳永森的晚年作品一一浮現,喚回了年少時期的深層情感記憶。
初試啼聲 得獎生信心
中學畢業後,陳永森對繪畫的熱情不僅沒有減少,反而更加努力自學日本畫(膠彩畫),1932年陳永森十九歲時第一次送件參加「台展」(台灣教育會主辦「台灣美術展覽會」),以膠彩畫作品〈清妍〉入選,第一次能夠在大型展覽獲獎對陳永森而言是莫大的鼓舞。當時許多優秀的藝術家都從日本留學回來,包括:啟蒙老師廖繼春,陳永森也把日本留學當作自己的理想與目標,希望有機會到日本繼續求學深造。
他鼓起勇氣向大哥開口表明自己前往日本留學的立場與志向,大哥向他提出「先成家立業」的要求,才願意支援他出國留學。對於年少的陳永森而言,他認為結婚是一種「軟禁」,將阻礙他邁向藝術之路。個性獨立的陳永森,決定斷然捨棄家庭支援,想憑自己的本事而達成赴日深造藝術的心願,在台南開一家照相館,靠著替人照相、畫像、畫刺繡稿、畫日傘...等謀生,並籌措到日本留學的學費。
意志堅定的陳永森,絲毫不因家人的反對而氣餒,他說:「拿娶老婆的錢出去,不闖出名堂,絕不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