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伯男、戴明德,《台灣美術地方發展史全集─嘉義地區》,台北:日創社,2003。
嘉義地區西洋繪畫的主要畫家
嘉義縣志卷六學藝志於1975年會記載:「嘉義縣在近代美術活動應以林英貴為主,氏字玉山,與已故陳澄波之崛起,相得益彰。......在西畫方面,有陳澄波任公學校教員,在日語學校師範科肄業期間,曾受水彩畫名家日人石川欽一郎之指導。另有嘉市郭錦如者亦受來台遊歷之日人畫家傳授,成為西畫部門新進。乃與東洋畫新進互相切磋,努力向上。1922年嘉義廳主辦勸業共進會時,以大通之樟腦館為會場之書畫展覽會...,有郭錦如、陳澄波、陳衍慶等本縣籍人士作品參加展出。而其畫風始由傳統作品臨摹之沈滯脫出,成新生氣息,此為本縣繪畫美術之一重要轉機。隨後,陳澄波與黃芳來於1924年相繼東渡日本,前者就學於東京美術學校師範科。後者進入川端畫學校研究,未幾因故放棄畫業,改學牙醫。1926年林英貴東渡入川端畫學校,專攻東洋畫。翌年陳澄波以其作品參加日本帝國美術展覽會,創台灣人在日本全國性展覽會繪畫入選之濫觴。該會為日本美術界權威,台灣人除黃土水在雕刻部入選外,陳澄波即西畫部入選第一人。消息傳來,使台灣美術界振奮。」
西畫即西洋繪畫,由巴黎傳入日本輾轉進入台灣,以寫生為主,透過觀察,畫家主觀表現自己風格,大都以耐久的油畫做為表現材質,嘉義西畫家雖沒有如東洋畫在「台展」、「府展」那種氣勢及活躍,但以新興城市來說,在台灣相當出色,且占有一席之地,會組「青辰畫會」推動嘉義地區西畫的活動。主要西畫家分別詳述如後:
(1)陳澄波(1895-1947)
陳澄波生於嘉義。出生時就喪母,由祖母林寶珠撫養長大,1909年父守愚逝世。1913年考進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師範科,受石川欽一郎指導,對西洋美術獲初步認識。1917年於國語學校師範科畢業。1924年考進東京美術學校圖畫師範科,受油畫家田邊至指導又私下進岡田三郎助畫室學素描5年。1927年日本東京美術學校畢業,進西畫研究科2年。
嘉義縣志記載:「......曾任上海新華藝術大學西畫教授,國民政府教育部特派日本美術工藝特別考查委員,第一屆省展審查委員,嘉義市參議員等。其作品曾在日本帝展入選四次,上海全國訓政紀念綜合藝術展之推薦作家,並被選為現代代表油畫十二大家之一。」
〈日治時代台灣美術教育〉作者楊孟哲會以悲劇英雄陳澄波敘述其傳奇性的繪畫生涯:「陳氏生於嘉義市,其父為當時秀才,並擔任舊書房漢文學的老師,母因病早逝,父再婚。十五歲時父親去世,才進入嘉義公學校就讀,而撫養他的竟是一位年長的祖母,在他的童年記憶是充滿著貧寒悲酸,令人同情。1913年以十九歲(實齡為十八歲)年齡考取了『國語學校師範部』,在學期間表現出美術才華,在校時陳氏與石川欽一郎學習作畫,並於1924年以三十高齡赴日留學考取『東京美術學校師範科』,接受田邊至先生及岡田三郎助先生指導繪畫技巧,從此改變了一生的藝術生涯。當1926年以在校生三年級入選第七回『帝展』時,《讀賣新聞》藝文版曾記載─陳澄波的『嘉義街外』:『作品的魅力外,最重要的是將光線構圖靈活的應用忠實地表現出來,所作的努力是值得肯定的,要表現這一點,必須要有不平凡的才能。』在一次新聞記者訪問中,陳氏坦然向記者說:『去年的作品遭到落選,今年的作品也是在邊緣中入選,全托大家的福,目前住在下谷車站,但在故鄉中尚有妻子和小孩二人等著我。』陳氏正直性格,加上才氣及好學心才努力入選帝展,雖經不幸童年遭遇,長大不斷上進,給當時從事繪畫的島民打了一針強心劑......,好景不常,1947年2月28日在台灣爆發「二二八事件」中,於3月25日被激動的政府軍不明是非於故鄉嘉義車站前殺害。五十二年歲月,從出生到死亡,恍如一場夢。」其實,早在黃土水的雕塑入選「帝展」時,作品被日本皇族收藏,對個人社會地位的提昇,及民族自信心的建立,是值得肯定,陳澄波因童年的貧苦成長經驗,為了在藝術之路走出自己的光明前途,唯獨參展才可能出頭天,以其高齡求學,承受家鄉尙有子女、妻子的家庭負擔,加上台灣學生承擔日本學生鄙視的心理壓力,從各方面看來,陳澄波入選「帝展」的付出,可說是面對著理想追求的掙扎與滿足社會現實的考驗。
謝里法會於《台灣出土人物誌》中描述陳澄波若少活二年而未曾發生二二八事件,其美術史面向即重新改寫,像黃土水一樣直接進入美術史,不必被政治的烏雲一遮數十年。其文《溢出歷史框架外的兩年生命》:「童年的遊戲中,便已染上了撥弄彩筆的『不良嗜好』。從此這枝沾滿稚氣的彩筆陪伴他,不分晝夜也玩著捉迷藏。五十二年的歲月,居然誰也沒能捉到誰,末了是雙雙躺下來,躺在晝夜玩耍的廣場上。......五十二年的生命,在台灣被殖民的歷史框架裡,只多出了最後的兩年。對他而言,這或許是多餘的兩年──偷偷溜出框架外的兩年。我寧願讓他有五十年的整數,成為淪落史中的一個斷代畫家。如此,只需一把尺便能量出他在歷史中的身高。可惜,他多出了兩年......。在五十年整數裡,他還只是個頑童,卻是個備受傷害的頑童。憑著一顆奔躍的童心,舞動泥塑般多彩細弱的身軀,在台北、東京、上海三個染上西歐油彩的城市往返奔波。然而,為了渡過多餘的二年,彩筆連同他的人一起躺下來,過往的一切─包括那五十年的整數,都跟著變得無影無蹤、無聲無息......。像從歷史的底層挖掘出土的古物,滿身是腐臭了的『傳聞』。一點一滴用心的將之接縫、洗刷、彌補,在日光燈下終見一軀多彩的頑童,但誰能料想出土後的陳澄波將一如往昔的多情、多狂、多痴。」這是台灣美術史家最悲壯的詩文,對於一位從深藏地層挖出的美術頑童的曲折歷史的吟頌。
日本投降,台灣歸回祖國,是陳澄波一輩子裡最為興奮的一年。他以一名專業畫家的身份參加了歡迎國民政府籌備委員,因為他通達「北京話」,被推舉為該會副委員長,此後,他全心參入回歸祖國後重建新台灣的行列,說來這應是他參政的開始。1946年成為畫家裡第一位的國民黨黨員,忠黨愛國直到生命的終結而此心不移,但這樣的畫家,誰也料想不到,二二八事變時又因出面為嘉義民眾與官方溝通,竟以叛國罪名遭國民黨軍隊槍斃了。陳澄波的死,是出現在台灣畫史上的一個悲劇,在台灣人的民族運動史上則是一個借鏡。
關於陳澄波的研究及史料,這幾年日漸出爐,彌補其長期隱沒在歷史洪流中的遺憾。其歷程充滿傳奇和多元史觀價值,有以悲劇英雄看待者,美術史學者顏娟英則以「勇者的畫像─陳澄波」寫成研究專文,從「來自家庭的漢文化淵源」、「島內的美術經驗」、「台灣來的高砂族—東京習畫五年」、「東京時期作品─學院式素描的訓練」、「上海的西畫老師(1929-1933)」、「上海時期作風—徘徊於古老中國的影子」、「回歸鄉土(1933-1947)」、「後期作風—動如狡兔,靜如處子」各時期發展的歷史面向,結語「在陳重光的一封長信中,描述他的父親如何死於1947年的二二八事變。對他而言,這場惡夢至今猶未結束,他也永遠無法理解,父親獻身於民族與藝術的赤誠,終究只落得悲劇收場。當時甚至事後,長期間家人的痛苦與冤曲,自不在話下,其作品遭破壞,畫界學生與朋友同時陷入有形無形的壓迫和恐懼感。」
「『台陽美展』陪伴著官方的『府展』,渡過戰爭的歲月,但是失去了現代進步思潮與美學理論的切磋,在民間眾多文藝人士的評鑑監督下,『台陽』遂成了名符其實的裝飾台灣春天的櫥窗。陳澄波從書生報國的赤誠出發,一再艱苦地學習,摸索自我(台灣)藝術應有的風貌,希望能成為具有影響力的藝術家,可惜生不逢時,死亦莫名。在他畫風成熟時也是他最寂寞時,社會環境無法提供他發揮影響力的舞台,甚至殘忍地結束了他旺盛的生命及創造力。」
作品風格:「陳澄波雖經嚴謹的學院訓練,然秉持其熱愛生命、獻身藝術理想的至情、至性,其作品莫不洋溢著稚拙真純的生命躍動,構圖嚴謹而不落俗套,畫作中所投訴的強烈情感多能深刻地引起觀賞者的共鳴。」「在探討陳澄波繪畫風格的變遷,基本上可以其生命發展過程作為歷史分期之根據。1924-1929為其東京求學階段,1929-1933年間,可視為其上海發展時期;而1933年返台至其過世,則為其風格發展之最後階段。約自1934年起,陳澄波開始運用『隱藏線條於擦筆之間來描繪』技法,這似乎是其返台之初在造型上的探索重心所在。陳氏運用此法於樹木的處理,甚至遠方的山林都是相反地,在房屋上則是以色面來處理。」
(2)張舜卿(1906-?)
張舜卿,1906年生於嘉義縣溪口,專長西畫,作品以寫實為主,進日本美術學校學習,其作品「人物」曾入選於第7回「台展」,惟後來因作品之「逃難」一作,被審查員認為對政治之諷刺而予以剔除,憤而棄筆。
(3)翁焜輝(1913-1990)
翁焜輝生於嘉義市雲霄里,專長油畫、雕塑、書法、武道。1926年嘉義第二公學校畢業,1928年考入京都立命館大學武道部五年制,1932年與弟弟翁崑德同行,在京都西山繪畫學校及京極洋畫研究所學畫。1935年油畫作品「捉賭」入選第9回「台展」,並創立諸羅城趾社美術部。1936年再以油畫「嘉義公園」入選第10回「台展」。1938年起參展第1回「府展」作品「作者與運動友」、第6屆「台陽美展」油畫「座像」、第3屆「南部美展」雕塑「徐先生像」、第4屆「南美展」油畫「嘉義水源地」。1993年遺作於台北市立美術館展出(書法250件,國畫7件,西畫15件,雕塑25件)。1997年再於嘉義市立文化中心展出。會為「青辰藝術會」會員。一生文武兼修,從事武道及文藝活動之推廣。早期油畫作品在1944年在大戰中飛機轟炸時付之一炬,國畫山水、書法精品於1959年「八七水災」時被水浸損,作品的破壞是作者心中的痛。
(4)翁崑德(1915-1995)
翁崑德生於嘉義市,專長油畫,翁焜輝之弟,別號士超,嘉義早期重要西畫家。日本京都立命館大學文學系畢業。父親翁耀宗是嘉義望族,母陳好亦是望族,自幼即非常喜愛繪畫,小學時代表學校參加美術比賽表現優良,立志將來成為畫家。在日本求學期間,因地利之便進入京都繪畫學校和京極洋畫研究所學習正統繪畫技巧,一生偏好寫生,每逢好景,感覺與心靈相契則即刻提筆作畫,60年樂此不疲。在參展中獲獎有1933年作品「養生堂」於「台展」,1934年「車站」入選「台展」,1942年「公園」入選「府展」。1940年與嘉義西畫家合創「青辰美術會」。1959年應好友沈哲哉之邀,加入「南美會」成為會員。會任中國油畫學會會員、評議員,台陽美術學會會員,「青辰美術協會」創會會員,「台南美術研究會」會員、評議員,會參加「全國美展」、「省展」等多次。作品風格:翁崑德以細膩精巧的筆致,表達粗獷灑脫的美感,畫意明朗,曠達中富有幽默的趣味。
(5)林榮杰(1913-2000)
林榮杰生於嘉義,東渡日本師事名西畫家中村一政。「青辰畫會」會員,有「乳牛」、「小孩」等13件作品入選於「府展」、「省展」及「台陽展」。後因忙於宗教佈道漸疏繪事。作品以本地文化為背景,具鄉土民情的人物描寫,內容生動頗富鄉土況味。
(6)劉新祿(1906-1984)
劉新祿生於嘉義,專長油畫,1914年進入打貓公學校(今民雄國小)就讀,於1920年畢業。1926年於台南師範學校畢業,任教打貓公學校,與陳澄波、翁焜德、翁焜輝交往。1929年8月辭教職,就學於上海 藝專西洋畫科,經常與陳澄波研究繪畫,相偕至郊外寫生。1932年任上海藝專助教,教授日文與西洋畫。1940年和陳澄波、翁崑德、翁焜輝、張義雄等人組「青辰美術會」,聘陳澄波任特別會員,對提振社會美術風氣貢獻良多。會任嘉義縣政府教育局中教股長、國教股長、代理新港中學校長、省立民雄高中客座美術教師。擅長油畫風景、靜物之寫生,作品用色厚實,唯因陳澄波於二二八受難後,深受打擊,較少揮灑油彩創作,直到退休後,1972年才第一次赴美遊歷寫生。後來定居美國直到過世。
(7)陳碧女(1924-1995)
1924年生於嘉義,專長油畫。陳澄波次女,童年即好西畫,會入選「府展」、「台陽展」。就讀嘉義女中時積極隨父親習畫,1943年以「望山」入選「府展」,主題、筆觸與色彩受父親影響甚為明顯。原本會計畫畢業後到日本留學,但因父親於二二八受難,即取消留學學畫的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