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第二節 嘉義地區的繪畫及文化環境

一、文會結社活動—吟社詩社的演變

臺灣的開拓包括書院增設大抵是由南向北發展,譬如臺南於康熙年間已有多處設書院(如「西定坊書院」、「竹溪書院」等)。諸羅縣於雍正8年(1730),才有「玉峰書院」成立。清代的教育,是以科舉為中心,學子志在功名,虔奉朱注,不敢有所踰越,至使學校教育成為一種形式,對藝事沒有直接的助益。反而是那些愛好追求自然純真的逍遙文人,在習經史之餘的文會結社活動中,給藝術帶來不小貢獻。康熙24年(1685)台南已有「東吟社」的組成,光緒18年(1892)又有「牡丹吟社」的成立,終於掀起了文會結社的高潮。嘉義的詩社亦隨後成立:宣統3年(1911)「羅山吟社」成立,1915年「玉峰吟社」成立,1919年「鷗社」成立,之後有「樸雅吟社」、「嘉社」、「月津吟社」等,從此嘉義文風鼎盛,成為後來詩書畫合一的起源。

道光咸豐年間,臺南會事日漸蓬勃,而淡北地區亦漸次有興起之跡象。於是林覺、陳邦選等活動於南部的畫家相繼來到竹塹一帶。謝穎蘇約於咸豐9年(1859)離開臺南而上淡北,會住板橋林家,亦會作客艋舺及竹塹。謝氏不僅聞名於嘉南,而遊蹤幾遍及臺灣南北。同光年間,據記載嘉義有畫人物之許龍、善寫蘭竹之蘇雲濤。

二、嘉義地區的繪畫及代表性書畫家 

自元以降,文人畫漸興而成為繪畫主流。臺灣的漢人文化,由大陸移入,繪畫亦由中原傳來,臺地之繪畫,絕大多數皆屬文人畫,畫工亦喜追隨時流,以四君子、花鳥最多,人物次之,山水則極為罕見。其中原因:可能是清朝之山水畫雖盛,但仍稍次于花鳥、四君子之故,而民間大都偏好花鳥之裝飾性與人物之故事性,則又有以致之。來臺之流寓人士中,亦以花鳥、四君子之作品較多,其藝術水準,大致較居台人士高。居台畫人則以林朝英、林覺較為出色。當時繪畫風格,反應出移民的簡樸粗獷及狂逸的線條筆調。嘉義地區的繪畫活動遲於臺南,初期嘉義地區代表性書畫家有:

(一)馬琬:「馬琬字琰伯,又字梅邨,世居邑之東安坊。其大父廷對為歲貢,父中萊膺拔選,皆寓籍諸羅,故琬亦為諸羅歲貢。琬以三世明經,家益貧,而喜飲酒,悅書史字畫,蒔花種竹以自娛。善事母,母老壽,年且百歲,猶能繪水墨蘆雁,琬亦從習焉。琬與弟璧,偕授徒以養,所從者日眾。澎湖別駕始創文石書院,以琬敦品學,延主講席。居澎八載,學者多淵源焉。琬律身甚嚴,醉則猖狂作白眼,見其母則肅然。晚以鄉闈屢薦不售,益肆情詩酒,閒作水墨畫,自題以寓意。」坊間雖會見馬款之作品,唯未能證明為真蹟。擅指墨松石的葉文舟於嘉慶17年(1812)為嘉義教諭,作品不多,松石簡樸,無奇悍狂逸之筆,由此可證乾隆嘉慶年間,嘉義可能有一些繪畫之活動。

【引用】清領時期的嘉義地區美術-2

(二)郭彝:生於咸豐8年(1858-1909),幼名欽沐,又叫欽木,號東山,祖籍福建詔安,臺南安平人。少聰敏,通經史。光緒11年(1885)曾隨羅建祥佐理嘉義縣政。羅知縣被解職,郭返安平,入安平協鎭署幕。臺灣淪日,舉家遷抵廈門避難。郭氏以墨梅聞名,用墨常參膠,畫幹圓渾少見皴筆,書法承自余玉龍,享年52歲。

(三)林覺:是道光年間出現的一位重要職業畫家,籍貫和出生說法不一。「林覺,字鈴子,號臥雲子,亦號眠月山人。關於其籍貫有三說:一謂嘉義人,一謂臺南人,另謂泉州人。日治時台灣總督府史料編纂員尾崎秀真在臺灣文化史稱:臺灣三百年間最傑出之陶工與畫工,乃葉王與林覺,兩人皆出身於嘉義附近。朴子鎮文獻座談會,稱覺係該鎭出身。林氏擅繪製壁畫,遺作多存於新竹潛園及北郭園云云。遊跡遍佈臺南、嘉義、新竹。善繪花鳥山水、走獸,於人物尤精。觀其人物之筆法,及題字之書體與揚州八怪黃慎極為相似,線條有飛舞折轉之趣。山水林石,亦以近似筆法為之。鳥類多畫八哥與鴨,尤其八哥見長。晚年善用禿筆或蔗粕作畫。」

關於林覺之記載,綜合日治時期各資料發現如下之疑點:

1. 林覺之籍貫有臺南、泉州、嘉義三種說法,事實上,其籍貫尙無確切之文獻資料。因台南為當時台灣之第一大城鎮,可能因他年幼就到臺南學藝謀生,而漸有名聲,以致被認為是臺南人。又當時自內地移民來台或已來台二代者,若問到他的籍貫,常以原籍回答之,故林覺或謂為泉州,其實不一定是出生以後才來台的。

2.林覺的活動年代有嘉慶、道光、咸豐(潛園呈北郭園全盛時期)等說法,在文獻中並無明確記載,這些疑點都有待更明確的史料佐證。

【引用】清領時期的嘉義地區美術-2

(四)許龍、蘇雲濤是光緒年間的畫家。

「許龍字禹門,號守愚子,諸羅城南江涵口人。秀才許子敬之胞弟,少讀書之餘,善繪畫,擅長人物、翎毛。人物喜臨黃瘿瓢,翎毛善擬八大山人。筆墨清麗灑脫,有書卷氣,傳三十餘歲即去世。」「蘇雲濤,嘉義人,光緒中歸龍溪原籍,納粟為永春通判。喜畫竹,云得板橋神致。」

此外,宋光榮、林維朝亦皆為光緒年間之書畫家。「宋光榮,字子華,嘉義美街人,清光緒初葉生,工畫。擅長水墨花鳥。」「林維朝,嘉義縣新港鄉人,字德卿,號翰堂。其先林緣,乾隆中,由福建龍溪移住諸羅縣板頭厝,曾祖移至新港,選壯丁團練局長,剿定戴萬生反有功,五品藍翎,翰堂於清光緒13年(1887)進嘉義縣學,歷任團練分局長,打貓西堡團練局長,後選任新港、月眉潭區庄長、嘉義廳參事。日本大正2年(1913)嘉義銀行破產,金融恐慌,從事整理,翌年任該行董事長。經營糖廍數處,在新港開墾土地數十甲。」

【引用】清領時期的嘉義地區美術-2

接著,還有朱承、丁捷三、蔡凌霄、余塘、蔡禎祥、蔣才皆是此 時活動於嘉義的書畫家。「朱承,字小農,嘉慶道光間嘉義貢生。專畫細筆山水人物,工整秀勁,超逸絕倫。嘗遊蘇皖川鄂諸省,有聲之時。其秋山暮靄圖,乃摹唐李將軍畫本,有仇十洲,唐天如之妙。偶一展玩,自能奪目移情,彌足珍重。」、「丁捷三,字子微,嘉義人,原籍晉江,清道光11年(1831)辛卯舉人,曾官山東候補同知。工詩,福建詩選載其七絕多首,皆清新可誦,書法錢南園,惜傳世甚少,人多不知其名。」,「蔡凌霄,字槐蔭,世居嘉義城内,同治6年丁卯歲貢生。工趙體書,靈活秀潤,常有求字者,嘉人士求中堂對聯墨跡者眾,惜至今已不多見。」「余塘,同治10年生(1871-1940),嘉義人,字蓮舫,號鑑亭,善書法,具左腕絕技。改隸後,遷居斗坑庄,建息園,宅前後遍植花木,徜徉其間,不履城市十餘年。」「蔡禎祥(騰祥)風雅軒裱褙店聘請的畫師,畫與雕刻皆為所長,為林玉山的啟蒙老師之一。」「蔣才,風雅軒裱褙店聘請的畫師。」

以上皆為當時活躍於嘉義書畫界之文人雅士。清領時期的嘉義地區文化環境,並不完全以繪畫為主要活動,還隱含在官宦士人的書法及吟詩題字之文人雅士的詩書畫隨興表現。因此仕宦的書法和畫家對於藝文的重要性足以相提並論。古人云:「字為儒者衣冠」,因為寫字是學問家表現其意志、心理最重要方法之一,真草隸篆,各體皆有神韻骨格,謂之書法,揮毫不能脫離書法而濫自杜撰,亦重書卷氣,如其字骨雖倉勁,若脫離揮洒法則,世人則輕視為俗人字。日治後清代士子尚多,能書者仍不在少數,如小楷之陳家駒、大楷及隸書之羅峻明、行書之陳登元、莊伯容、草書之蘇孝德、左腕之余塘,至若張麟書、張雲谷、楊象清、吳亮卿等,皆稱重一時。

【引用】清領時期的嘉義地區美術-2

【引用】清領時期的嘉義地區美術-2

【引用】清領時期的嘉義地區美術-2

 

第三節 內陸文人畫及閩習畫風的影響

一、傳承文人畫簡逸風格的文士繪畫

清領時期,繪畫的兩大流派,有簡逸風格的文人畫風和粗獷狂逸氣質的閩習畫。前者為清代臺灣文人畫家,大都出身書香士紳,應屬清末臺灣之文人畫,雖曾自稱仿徐渭、八大、石濤、揚州八怪......等,實則反倒是以寄情筆墨之創作,為臨摹古人之畫作和筆意來表現心中嚮往的理想世界,抒發胸中之情趣者,如來台流寓畫家謝穎蘇、本地畫家林朝英。後者為浙閩畫風,其野獷狂放契合當時移民墾拓之冒險精神,呈現民間繪畫的基層氣息。

文人畫一詞實不易簡約界定,曾有論者謂:「綜觀臺灣文獻記載之畫家,都屬擅繪文人畫,而以水墨為主。」並將臺灣繪畫歸以文人畫為主流。又俞劍華:「北宋以前畫家的範圍,是連最高統治階級都在內的,到了南宋和明代,統治階級沒落了,最高只到縉紳大夫,也就是士大夫。」同時也將文人畫的演變分為:(一)文人職業畫家,如明代以前的文人畫。(二)文人專業畫家,如畫家兼文人的董其昌。(三)文人業餘畫家,如清代大部分的文人畫等。

文人畫目的是在宣敘胸中逸氣,並不考究畫中的技巧和形似,可以脫去一些成規的束縛,故一般士大夫輩,雖沒有正式的繪畫技法訓練,也可潦草幾筆簡率地揮毫遣興,使一般人士也易兼習。由於文人畫有許多簡便的長處,亦富有雅逸之趣,許多本不是畫家的文人雅士,在詩書之餘,也順手戲筆作畫,因此使文人畫更形壯大,這股影響力,不僅流傳於文士,同時也波及民間畫師。

二、承襲閩習狂野粗獷風格的民間繪畫

閩習的界定有不同的說法,也有不同的記載與影響。所謂「閩習」,是指福建地區的繪畫呈現粗獷、豪放的墨法而言。它承自南宋院體中馬遠、夏圭等水墨蒼勁、渾厚沉鬱畫風,並受到以杭州為中心的浙派風格影響。明宣德、成化年間的畫院中,被文人批評為「狂態邪學」的鄭顛仙及清代的上官周、黄慎等,均屬閩派畫家,擅於人物表現,具有福建作風的特殊地方色彩。」其風格在於用筆運墨大膽放縱、恣逸疾率,並以野肆霸氣等作風為其特徵。往往在簡率筆意中,即已掌握形體的神韻於剎那間。畫面以感染力特強見長,因而受到臺灣早期民間墾拓移民的喜愛,並構成臺灣早期繪畫的另一風貌。究其原因,可能是這種質勝於文的野肆作風,契合了當時移民墾拓的冒險精神,達到融洽交乳的狀態。所以秦祖永(1825-1884)評上官周山水,即謂:「未脫閩習」。大致來說,清朝畫壇以文人畫為主流,而福建在傳統之下,亦有地方的特色,或以「閩習」之風為代表。

在粗獷率意氣息的閩派畫家中,以揚州八怪之一的黃愼,對臺灣早期民間繪畫發展的影響最為深遠,扮演著極重要的角色。黃愼於清康熙26年(1687)福建寧化縣出生,其人物畫、花鳥畫或山水畫,在構圖上,均以一貫的大空間留白手法加以凸顯主題,令人感受到一股浩渺的宇宙觀,在黃慎納狂草入畫的獨創風格,雖率意簡筆,然氣韻已至,真所謂「行筆瀟灑,筆鋒穩健」。

臺灣的移民主要來自福建,民間所需器具除了少部分在台生產外,執藝者亦來自福州、興化、漳州、泉州而授焉,福州、廈門屬重要港口,對台輸出以物資為主,也兼有文物、裱褙材料、書畫......等,故福州地區的風尚決定了台灣早期繪畫的發展方向。

受到閩習影響的台灣民間繪畫,以人物畫為主,山水畫、花鳥畫極少。也有適合於廟壁裝飾的走獸、水族等雜畫。代表畫家以林覺最為出色。林覺作品具有草書狂怪的率意風格。行筆運墨,不若黃慎之粗獷、渾厚。但轉折頓挫則較為簡潔飄逸,更富節奏感,線條更形誇張飛舞。雖曾為寺廟從事壁飾創作,但其流暢與意境營造,實非一般匠氣低俗的畫工可相比擬,是台灣民間繪畫的重要畫家之一。林覺的弟子謝斌則以八仙、漁翁為創作題材,造型構圖均承自黃慎、林覺之風格。誇張造型、流暢筆法及轉折連貫之筆法如出一轍。

閩習影響下的山水畫及花鳥畫流傳很少,山水畫可說微乎其微,究其原因,係因民間崇尚信仰。名山大川在早期台灣移民的心中反倒比不上神仙人物來得傳神、重要。在廟飾壁畫上也偏向花鳥為多,故山水畫在閩習影響下的民間繪畫幾乎很難有立足之地。至於花鳥畫,也僅有林覺的八哥、野鴨等作品較出色。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