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伯男、戴明德,《台灣美術地方發展史全集─嘉義地區》,台北:日創社,2003。
第四節 葉王交趾陶的傳奇
一、交趾陶的釋義
「世界陶瓷史上,有嘉義交趾陶之名詞,非一般人所知,及本縣人士亦無所悉。交趾陶乃以樂燒式之低溫燒成之軟陶器,係以酸化鉛與硅酸混合燒成玻璃,作為鉛釉或蘇打釉,施於陶胎而成者,稱為軟陶,鉛釉以具有揮發性之鉛為主要成分,在較高溫度時,鉛分容易揮散,是以鉛釉在較低溫度(約700度上下)下,則得溶解。中國製陶,素以捏成之陶胎,先行曝乾,施釉而入窯燒成。是故陶胎比磁胎比重較輕,堅緻程度亦差,不但易於毀損,且具有吸濕性,實用性似不甚理想。雖名為『交趾陶』,但並非交趾地方所創作。此種陶器,在公元前四、五千年之埃及麥拿王朝之文物中,即有綠釉陶器,厥後並有青色釉之發明,綠釉屬鉛釉,而青釉即為蘇打釉,間接傳至美索波達米亞而至中國,再從唐朝之三彩陶傳到大秦、天竺、黃志、斯調、日南、扶南等南蠻諸國,再經交趾支那而入廣州,形成中國南方之交趾陶。」本記載出於張李德和、賴子清纂修之嘉義縣志卷六學藝志,使交趾陶之製作及定名較有歷史淵源。
二、葉王的傳奇
葉王字麟趾,生於嘉義縣打貓,即今民雄鄉,按其作品所署年代,推定在嘉慶至道光之間出生。父葉清嶽原籍福建漳州平和縣,移居台灣嘉義民雄,葉王乃其次子,生後移居台南縣麻豆,後又遷嘉義市內。葉清嶽係陶工,在日治時曾發現有署其名字之楊柳觀音像及獅子角香爐之作品。可知葉王自幼時,曾受其父薰陶。當其遷往麻豆時期,葉王猶屬童年,常牧牛于草地曠野,輒以泥土製作人物動物之像,擺布戲劇場面為樂。是歲適臺南為建築兩廣會館,由廣東聘來匠人,途經此地,中有交趾陶師,見葉王泥塑技術之精巧,歎為天才。交趾陶師乃商其父允許,收為門徒,帶往台南,將所知交趾陶之蘊奧,藉燒製兩廣會館所需陶器之便,悉數傳授葉王,厥後葉王遂成為嘉義交趾陶之開基者,蓋其泥塑技術,得天獨厚,且交趾陶之小窯可隨處築造,乃被延聘于南北二路,為寺廟邸宅製出甚多作品,如屋椽、欄干、壁景、神佛像、香爐、燭台等之祭具,旁及山水、花鳥、人物、以至於昆蟲鱗獸、文房具或鴉片煙器具等,其作品尚有署光緒年間者,此時居於嘉義市東門拔元巷,據聞其體格矮小而強健,性格高傲寡言,興到手動,卻不肯濫製,雖一貧如洗,不屈於權富之頤使,若稍加批評,即刻整裝言歸,頗具藝人倔強氣質,其卒時不名,惟其父清嶽之墓碑,鐫有麟趾與其子阿牛,於光緒二年桂月之字樣,後來葉王與阿牛亦合葬其內,故可推定在光緒中葉。
葉王作品,遍佈於寺廟及富豪人家,惟當時社會對其作品未有眼識,日治初,由於教員川上喜一郎等重視其藝術價值,向日本國內介紹宣傳,東京鄉土藝術研究家或收藏家遂接踵而來,使其作品身價百倍。以致存於寺廟之諸多作品,或被盜取,或被化公為私。據1922年嘉義郡衙之調查,其作品已無多矣。
日治時代會將葉王作品送往法國巴黎參加世界博覽會,並入選為藝術組作品,各國驚稱葉王絕技。1930年臺南舉辦「臺灣文化百年紀念會」,學者尾崎秀真以「清朝時代的臺灣文化」專題演講中,直稱臺灣近三百年來只有交燒名師葉王一人。葉王享譽國際之後,大量作品流入日人手中。留下國寶級作品及葉王交趾燒聲譽。製作過的廟宇及作品有:嘉義城隍廟定海禪師像(禪師為廟祝與葉王友善,故作之,會移管於1923年設置的博物館中,今已不知去向)、開漳聖王廟(壁龍)、苦竹寺(香爐及燒神紙火頂貊像)、地藏庵、三山國王廟。臺南縣金殿、佳里震興宮、學甲慈濟宮中的作品,神韻自然,富豪的驕氣質和馬夫的卑微表情,強烈對比,氣韻十分傳神。
早年,民間傳一逸事,元帥廟要蓋廟,該廟董事大家叫他蕃伯,性情急躁,喜歡催趕進度。當廟蓋好時才發現牆上裝飾人物有一個人形像是用肩膀扛著整面牆角,村童戲笑唱著「蕃仔伯擎(扛)厝角」,引來董事蕃伯不滿而大怒,以為葉王故意惡作劇,命令要撤除且要謝罪,葉王答應並以檳榔和香煙謝罪並分送路人,日後葉王還是照作一個酷似的人頭裝換上去,表達心中怨氣,然小孩兒歌兒語照樣歌頌著這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