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李伯男、戴明德,《台灣美術地方發展史全集─嘉義地區》,台北:日創社,2003。

第一節 早期臺灣之墾拓與嘉義城鎭之形成

一、荷據時期的臺灣與嘉義

臺灣為孤懸亞洲東邊海域的大島,何時與中原交通,有多種說法:明世宗年間(1552-1566),葡萄牙人航經臺灣,驚見島上景物之美,名之曰「福爾摩沙」(Formosa),大約從這時,臺灣才漸受到世人的注目,隨著引起了荷蘭、西班牙、日本等的窺視。至於漢人移民開拓始自何時,無從考查,而明朝已有大批移民來台,則是不爭之史實。天啟4年(1624)荷人占據臺灣前後38年(1624-1661),此時,漢人的勢力在南臺灣已經奠定了很深的基礎。

【引用】清領時期的嘉義地區美術-1

荷人居臺灣南部以熱蘭遮城、赤崁城為中心,向外擴展。嘉義以地利之便,開拓得早,在天啟四年(1924)顏思齊及鄭芝龍受召撫至福建後,遂成了荷人主要開墾之地,現在嘉義仍保留許多遺跡,可以證明當年開墾之盛況。如所謂「紅毛井」,在清代稱「蘭井」,位於當時城南,今之忠孝路、蘭井街交叉路口。「紅毛井」整修之後有紀念碑誌記載:「『紅毛井』為三百餘年前荷蘭人所鑿,荷人髮紅,故稱為紅毛人,其所創造之物,皆冠以紅毛,如『紅毛城』之類是也。清乾隆27年(1762)諸羅知縣衛克堉,列『蘭井泉甘』為諸羅八景之一,實非勝景,乃古蹟耳。『紅毛井』方廣六尺,深二丈許,大旱不涸,傳昔日疫癘流行,居民汲飲其水,可免其災,明鄭時代,有吳智武者,鎮守斯地,重修之。當地詩人賴雨若(壺仙),詠『紅毛井』云:『諸羅古蹟到今稀,此井猶存時代非,枉費紅毛開鑿力,清泉常濯漢人衣。』」此碑於1970年許世賢任市長時修井而立,並由史家賴子清所撰,此文以緬懷先人拓台艱辛的井證及荷人拓墾的史實。另外「紅毛埤」即今之「蘭潭」,在嘉義東郊鹿寮里,相傳是當時荷蘭人用來訓練水師之所。

從1624年起的38年間,是台灣史上的荷蘭支配期,但是荷蘭是透過東印度公司以企業管理的方式地,利用墾民對農業技術的熟悉,達到高效率生產的目的。荷蘭人為台灣留下了什麼美術文化,是一個值得關心的問題。荷蘭是當年台灣的統治者,因此有大量文字、輿圖、版畫等圖籍傳世,不僅描述在台灣的見聞,也記錄了台灣的景觀,然而這一批珍貴的圖版,自始即流傳於西方世界,獨不見對同時期台灣美術起過作用,也沒有因異文化接觸而播下美術新種,誠屬可惜。此一結果也證明海上霸權只不過是一支武裝的貿易集團,只為經濟利益,無意經營台灣。

二、明鄭時期嘉義的開拓

【引用】清領時期的嘉義地區美術-1

永曆15年(1661)3月,鄭成功自澎湖引兵來台,在鹿耳門登陸,攻下赤崁樓,於12月結束了荷人在臺38年的佔據,改赤崁為承天府,北路置天興縣,南路置萬年縣,以隸之,以臺灣(臺南)為東都,置安平鎭於熱蘭遮城,設官分治,推行屯墾。

「嘉義原為平埔番豬朥山社中樞地,鄭成功置天興縣,鄭經陞為州,克塽仍繼之,祖孫三代,經營23年後降清,其間屬於屯田、撫番、教耕、晒鹽、植蔗、製糖之生產時期」,雖然在明鄭時期嘉義開拓的程度遠不及臺南,但因嘉義地區利於耕作,所以招徠華南沿海一帶漢人移民前來開墾,也因此成了十分重要的墾殖地。永曆20年正月(1666)建聖廟立學校,天興、萬年二州及鄉社也相繼立學,為嘉義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初步的基礎。

三、清代嘉義的墾拓及「嘉義」之名的由來

【引用】清領時期的嘉義地區美術-1

鄭克塽於康熙22年(1683)降清,1年後,臺灣歸屬福建省,設一府三縣,改承天府為臺灣府,天興州為諸羅縣,萬年州為臺灣縣及鳳山縣。當時的諸羅縣南以新港溪與臺灣縣為界,北至雞籠。由於諸羅的轄區十分遼闊,政令難以推行,因此在雍正元年(1723),割虎尾溪以北,增置彰化縣及淡水廳。光緒13年(1887),劉銘傳奏請縮小轄區,於是在嘉義之東,彰化之南,自濁水溪始,石龜溪止,截長補短,方圓約百餘里,擬添設一縣曰雲林縣。

嘉義市古名諸羅山,其名由來有二,一為番語社名之譯音,一係取其東方諸山羅列之意,亦名桃城,以其古城形如桃而名。

康熙23年(1684),清廷改天興縣為諸羅縣,康熙43年,諸羅縣的縣治由佳里遷移諸羅山,以木柵為城。乾隆51年(1782)林爽文之亂,圍攻諸羅城10月,由於諸羅民眾協助清軍堅守城池有功,清廷乃本嘉其死守城池之忠義,將諸羅縣改名為嘉義縣,這是嘉義地名的由來。所謂「林爽文事件」即是居住彰化的林爽文,是臺灣「天地會」的領袖之一,乾隆51年(1786)舉兵起事,殺死彰化知縣,攻佔彰化,爾後南下攻陷諸羅(嘉義)縣,同夥莊大田在南部響應,攻下鳳山城,一時全台騷亂。由於臺灣總兵柴大紀奮勇作戰,於乾隆52年(1787)收復諸羅城,然而林爽文部眾在重整後,繼續圍攻諸羅城,戰事慘烈,情勢岌岌可危。同年10月,清廷調派福康安將軍率兵增援,將林爽文擊敗,解除諸羅城之圍,乾隆53年(1788),林爽文被捕,事件始告平息。

甲午戰爭(1894)清廷戰敗,割讓臺灣給日本,光緒21年(1895)日人進佔臺灣,引起各地義軍群起抗日,但終為日軍所敗。臺灣淪為日治之後,文化起了非常劇大的轉變。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