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在臉書上轉錄龍應台寫的〈在紫藤廬和Starbucks之間─台灣的內向性〉,東森替陳文茜開的專頁,也上刊了一篇〈夜郎自大:台灣你該醒醒了!〉。大概從新世紀開始未幾,台灣的知識階層開從各個角度批評台灣,沒有前瞻性的台灣,不夠國際化的台灣,沒有競爭意識的台灣,混亂的台灣,保守的台灣,分裂的台灣,自我消耗的台灣…數之不盡的負面列表,批評不完的台灣現狀,我也在這乏人問津的網誌,寫了些不滿現狀的文章。
及至我服兵役,下部隊,看到他們「不知有漢,無論魏晉」,讓我不禁思忖,以前我所寫的批評文章,是否太充滿既得利益者的驕傲情緒。他們何曾會去想兩岸交流和台灣景氣之間的關聯,也絕不會擔心政府錯誤政策讓台灣經濟落於人後。若陳文茜或龍應台的文章還有可能「上達天聽」,我的文章,至多就是引來一些臭味相投者互相取暖罷了。
之前幾個月,網路間又在流傳某些來台自由行的大陸人遊記,把台灣講得宛如堯舜之世,連便利商店員工機械式地對門口客人喊「歡迎光臨」都大書特書,讓看著這些文章的台灣人如夢初醒。我們羨慕大陸發展飛速、劍及履及的速率和決心,他們反而羨慕台灣人平常的生活,連路上不小心撞到人,都是「對不起對不起」滿懷歉意的離開,何等溫文儒雅。有些文章基於這點,又開始罵將起來,說台灣人對這些吹捧文章的反響太自我貶抑,是因為太自卑。
我之前也寫過文章約略談論過這種情形。批評文應該可以被視為是種焦慮症狀,他們恐懼別人比台灣要好,恐懼台灣追趕不上,恐懼落後,恐懼太慢。比如上周的文茜世界週報,報導全球的學生能力評比,記者以恐慌的情緒提及四小龍中除卻台灣,都在排行榜前五名,而台灣則落到二十三名,上海更是獨占鰲頭,我看了實在很不舒服。東亞國家,包括新加坡,小孩子都活在巨大的升學壓力之中,與其說他們在學知識,不如說他們在學解題技巧。這種訓練考試機器的教育制度,到底交出什麼樣的「菁英」,台灣已經有個八年的活教訓了,為什麼文茜世界週報還要拿這個嚇唬人呢?而我們的新聞是如此關注四小龍和中國成績的好壞,為什麼就沒有人對同樣名列前茅的芬蘭有著同樣的興趣,不去探討他們教育的特出之處呢?
對我來說,這不過就是「唯恐不如人」的焦慮症狀使然。
當然,台灣不夠好,台灣需要批評。但我愈來愈討厭純就經濟利益的角度去臧否台灣政府的決策。比如國光石化,一方面環保團體大聲疾呼不可蓋,另一方面卻有批評聲浪稱台灣行事牛步,影響台灣石化業發展,台灣未來將被大陸韓國牽著走云云,後者的文章出現在《商業週刊》。這也是批評的一種,只是跟我的立論完全相反。我希望留一片淨土,他則希望多撈幾年骯髒錢。孰是孰非,放在台灣,竟很難分得清,一如廢死刑、開蘇花高。
當兵的感觸是有感自己不免「為賦新詞強說愁」,最近台灣對重大議題的爭執則讓我質疑那些焦慮的文章其動機為何。可能對龍應台或陳文茜而言,他們只是不願他們背後的那個台灣是個「不如人」的台灣。若是拉高到國際政治、經濟角力,各方面的競爭,台灣實在容易屈居弱勢,可是台灣自從經濟起飛以來,以一蕞爾小島,在國際經濟中風光二三十年,說起來也算是榮華享盡。面對今日中國這一龐然大物,委實沒有必要和他們一較高下,台灣也實在不能夠。但見劉曉波對抗中國共產黨得到諾貝爾和平獎,而李敖、施明德被國民黨逮捕下獄卻沒有相同的高度,此間大小差距,無庸多言。
除卻比較,焦慮文章還有種「恨鐵不成鋼」的心態,我也時常為文。但我畢竟太軟弱而被動,許多人早已起而行,也有很多可喜的成績。至於政府,既然他們的頭腦只會處理政爭和選舉,也不好勉強他們,只求他們不要反過來倒打一把,然後等一切水到渠成後,做個順水人情即可。諸如保護古蹟、自然景觀、人文風貌(像是之前的彩虹眷村)、藝文活動之類,都可以套用此論。
其實到了陳水扁執政後期,我便漸漸感到,台灣實在不需要樣樣爭先,又要高科技代工、又要石化工業、又要雲端科技、又要綠能產業,什麼都要,什麼都不想放過。台灣做不到,也根本毋須如此。台灣的知識階層今日接受台灣不如中國的現狀,但仍執拗地覺得事在人為,只要某些條件配合(比如政府聽從建議),就一定能有他們所設想的成果。好像十年前我們相信貪腐的國民黨下台,台灣就會進步,兩年前相信貪腐的民進黨下台,台灣就能好轉。但這些我們所設定的理想,都一一落空。經濟政策容或比政治角力單純,但我已經不覺得事情真如批評假設得那樣,一旦障礙排除,必然成果豐碩。畢竟我們所借鏡的外國例子,也不盡然真的是成功的案例。
我想這應該是另一個課題,台灣社會過於淺薄的問題。縱是知識階層以比較深入的角度討論事情,亦不免失於浮面,就像李敖批評龍應台的文章,只討論單一事件,而不去看前因後果。所以台灣的改革向被詬病只得其形、未得其髓,或許原因正是如此。我們無所不焦慮,也就無所得。
及至我服兵役,下部隊,看到他們「不知有漢,無論魏晉」,讓我不禁思忖,以前我所寫的批評文章,是否太充滿既得利益者的驕傲情緒。他們何曾會去想兩岸交流和台灣景氣之間的關聯,也絕不會擔心政府錯誤政策讓台灣經濟落於人後。若陳文茜或龍應台的文章還有可能「上達天聽」,我的文章,至多就是引來一些臭味相投者互相取暖罷了。
之前幾個月,網路間又在流傳某些來台自由行的大陸人遊記,把台灣講得宛如堯舜之世,連便利商店員工機械式地對門口客人喊「歡迎光臨」都大書特書,讓看著這些文章的台灣人如夢初醒。我們羨慕大陸發展飛速、劍及履及的速率和決心,他們反而羨慕台灣人平常的生活,連路上不小心撞到人,都是「對不起對不起」滿懷歉意的離開,何等溫文儒雅。有些文章基於這點,又開始罵將起來,說台灣人對這些吹捧文章的反響太自我貶抑,是因為太自卑。
我之前也寫過文章約略談論過這種情形。批評文應該可以被視為是種焦慮症狀,他們恐懼別人比台灣要好,恐懼台灣追趕不上,恐懼落後,恐懼太慢。比如上周的文茜世界週報,報導全球的學生能力評比,記者以恐慌的情緒提及四小龍中除卻台灣,都在排行榜前五名,而台灣則落到二十三名,上海更是獨占鰲頭,我看了實在很不舒服。東亞國家,包括新加坡,小孩子都活在巨大的升學壓力之中,與其說他們在學知識,不如說他們在學解題技巧。這種訓練考試機器的教育制度,到底交出什麼樣的「菁英」,台灣已經有個八年的活教訓了,為什麼文茜世界週報還要拿這個嚇唬人呢?而我們的新聞是如此關注四小龍和中國成績的好壞,為什麼就沒有人對同樣名列前茅的芬蘭有著同樣的興趣,不去探討他們教育的特出之處呢?
對我來說,這不過就是「唯恐不如人」的焦慮症狀使然。
當然,台灣不夠好,台灣需要批評。但我愈來愈討厭純就經濟利益的角度去臧否台灣政府的決策。比如國光石化,一方面環保團體大聲疾呼不可蓋,另一方面卻有批評聲浪稱台灣行事牛步,影響台灣石化業發展,台灣未來將被大陸韓國牽著走云云,後者的文章出現在《商業週刊》。這也是批評的一種,只是跟我的立論完全相反。我希望留一片淨土,他則希望多撈幾年骯髒錢。孰是孰非,放在台灣,竟很難分得清,一如廢死刑、開蘇花高。
當兵的感觸是有感自己不免「為賦新詞強說愁」,最近台灣對重大議題的爭執則讓我質疑那些焦慮的文章其動機為何。可能對龍應台或陳文茜而言,他們只是不願他們背後的那個台灣是個「不如人」的台灣。若是拉高到國際政治、經濟角力,各方面的競爭,台灣實在容易屈居弱勢,可是台灣自從經濟起飛以來,以一蕞爾小島,在國際經濟中風光二三十年,說起來也算是榮華享盡。面對今日中國這一龐然大物,委實沒有必要和他們一較高下,台灣也實在不能夠。但見劉曉波對抗中國共產黨得到諾貝爾和平獎,而李敖、施明德被國民黨逮捕下獄卻沒有相同的高度,此間大小差距,無庸多言。
除卻比較,焦慮文章還有種「恨鐵不成鋼」的心態,我也時常為文。但我畢竟太軟弱而被動,許多人早已起而行,也有很多可喜的成績。至於政府,既然他們的頭腦只會處理政爭和選舉,也不好勉強他們,只求他們不要反過來倒打一把,然後等一切水到渠成後,做個順水人情即可。諸如保護古蹟、自然景觀、人文風貌(像是之前的彩虹眷村)、藝文活動之類,都可以套用此論。
其實到了陳水扁執政後期,我便漸漸感到,台灣實在不需要樣樣爭先,又要高科技代工、又要石化工業、又要雲端科技、又要綠能產業,什麼都要,什麼都不想放過。台灣做不到,也根本毋須如此。台灣的知識階層今日接受台灣不如中國的現狀,但仍執拗地覺得事在人為,只要某些條件配合(比如政府聽從建議),就一定能有他們所設想的成果。好像十年前我們相信貪腐的國民黨下台,台灣就會進步,兩年前相信貪腐的民進黨下台,台灣就能好轉。但這些我們所設定的理想,都一一落空。經濟政策容或比政治角力單純,但我已經不覺得事情真如批評假設得那樣,一旦障礙排除,必然成果豐碩。畢竟我們所借鏡的外國例子,也不盡然真的是成功的案例。
我想這應該是另一個課題,台灣社會過於淺薄的問題。縱是知識階層以比較深入的角度討論事情,亦不免失於浮面,就像李敖批評龍應台的文章,只討論單一事件,而不去看前因後果。所以台灣的改革向被詬病只得其形、未得其髓,或許原因正是如此。我們無所不焦慮,也就無所得。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