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李欽賢
《台灣名家美術100─郭東榮》,新北:香柏樹文化,2009。
畫家郭東榮常以時代事件的主題反映到巨幅的油畫創作上,從化裝晚會這種人生轉捩點的舞台場景到拆除台北中華商場的社會新聞,郭東榮於私、於公的圖像議題,有他自己生涯記憶的凍結點,有他映照時代體驗的反思。郭東榮於私領域題材的細膩性,於公問題的宏觀度,其對意象的追逐,猶勝於技法的慣性,所以郭東榮的油彩創作才會折射出一種殊異的超現實意境。
一、戰前的美術少年
郭東榮喜歡和年輕人打成一片,從不擺出道貌岸然的師長姿態,也沒有戰前一代長者望之儼然的距離;然而他的和氣、謙遜、正直卻絕對是戰前那一代人的修為。沒錯,郭東榮正是1927年誕生嘉義的大前輩,郭東榮出生前一年,陳澄波入選「帝展」業已允為嘉義人的驕傲。陳澄波竟是郭東榮的鄰居,兩家僅隔一條小河溝,相距50公尺而已。
郭東榮從小愛畫圖,應該也潛流著這股嘉義人的特殊才情,嘉義人受教育的風氣十分普遍,家境清寒的郭東榮也隨這股風氣被送進白川公學校就讀(今大同國小)。 三年級的今久留主老師即非常賞識郭東榮的天賦,經常將他的畫掛上黑板,加以讚許,因而大受到鼓舞。升上五年級後又有一位來自四國的美術老師安西勘市,開始指導郭東榮畫水彩人物、靜物等基本技法,並催促他勤作寫生,從此逐步迷上畫圖。在學中,郭東榮得過全校美術比賽第一名,對於後來畫家夢圓的感恩心。他特別在日本四處打聽安西勘市的下落,最後也找到了瀨戶內海小豆島上的家人,並引領郭東榮拜謁恩師的墓。
嘉義子弟的升學管道到了日本統治後期,已有另一個新選擇,就是全國高校野球(棒球)爭霸戰名滿日本 的「嘉義農林學校」。嘉義農林既是名校,1940年郭東榮選擇就近升學,雖然沒有美術課,唯一與美術沾上邊的,就是擅長一手好書法,曾獲全校書法競賽第一名。
進嘉義農林學校後,戰爭一年比一年激烈,郭東榮被發派至嘉義兵工廠擔任學生兵,直到畢業。戰爭結束後,短暫任職於嘉義農業試驗場,直到二二八事件那年,轉任母校嘉義農校的代用教員。
1947年的二二八事件,郭東榮親耳聽到陳澄波被當眾射殺的那一記槍聲。其對一名21歲青年的跨時代經驗,舉凡文化落差、祖國認同、語文轉換和前途評估,都曾經產生過強烈的衝擊。
二、藝術熱忱的青年
儘管時代變局,畫家志向未變。1950年郭東榮任職的嘉義農校,新來一位教員,這位新同事有意投考台灣大學,從他口中,才知道師範學院已經成立了藝術系。 郭東榮把握這個消息化作行動,終於如願以償,於同年順利考取師範學院(今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藝術系。
當時全台也僅有一所師院美術系培植藝術人才,能夠躋身一流學府,郭東榮如魚得水般的力爭上游。他認真把握學習階段的每一分每一秒,因此,逢第一年暑 假,立即前往李石樵畫室精研素描,在校中他格外心儀西畫家廖繼春。在兩位前輩畫家加持下,郭東榮從中分別體會到創作理念和人格感召。
熟諳日文的郭東榮,在大學時期已瀏覽過不少進口的日本美術圖籍,所以藉日文書研讀藝術家生命歷程,從名家畫集探討近代美術的源流,逐漸建立自己的偏好,或擴大藝術的眼界。他就學師院期間舉凡校內任何畫藝競逐,不論素描、水彩皆獨佔鰲頭,且以第一名成績畢業。即使畢業同一年(1955年),也分別拿下台陽獎及全省教員美展首獎。
體制內有如此高標準的實力,體制外亦有藝術家的浪漫情懷,是不是能夠放洋留學?又成為郭東榮雄心萬丈的新憧憬。
1954年3月,師大藝術系畢業前一年,郭東榮出任廖繼春成立「雲和畫室」的助教。適巧有機會追隨心中景仰的師長身旁,不僅學到不拘泥古典派的浪漫畫風,也受到廖繼春高尚情操的薰陶,是以成為郭東榮一生致力創作,以及在教育崗位上的風格典範。
1955年師大畢業,藝術系有意留他擔任助教,但完全不明瞭教育體制升遷管道的郭東榮,以為助教只做雜役,並非教職,於是他轉而受聘赴台中二中任教。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