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新聞報導,福建省準備招募一千位台灣人去台灣教書,引起網路某些討論。不過早在這新聞出現之前,我身旁就有人已經在福建教書,他的例子,幾乎跟網路上討論的狀態一模一樣。
學者之所以出走,僧多粥少是一個問題。但就算好不容易爭取到正職,大學內部惡劣的職場環境,對新進師資而言,也是一大負擔。以我認識的例子為例,他之前求職,找到的是私立學校的正職。因為私校缺人嚴重,卻又不肯增聘,好不容易有個新的人力可用,就是務要用盡用殘。他之前延聘進南部某校,名義上請他當新成立的文創學程主任,但整個學程竟只有他一個正職。所以他不僅得負責教學、研究,還要承攬一切行政,甚至出去招生。他勉力工作年餘,深感待在這樣的環境,莫說研究,連好好教書都有困難,便毅然決然,不惜違約也要辭去正職。幾經輾轉,才到福建教書。
說實在,台灣人去中國教書也不是一日兩日,我有個大學長,十年前就是中國高校的副教授,舉家搬遷。去福建教書的例子,已經是我認識的人當中,去得較晚的了。雖說福建釋放這種消息,不乏統戰意味,不過實際來說,也不是真的那麼一面倒的好。在中國教書,可能沒有行政上的困擾(他們的行政一般都是由校內黨務系統負責),但待遇其實沒有好過台灣,而如今中國沿海地區的物價,比台北高的已經不足為奇。要說薪資優渥,實在談不上,除非他們提供免費宿舍跟來回機票,在薪資上才稍有競爭力。而在中國教書,也同樣要申請他們的計畫案,既是寄人籬下,免不了要配合他們的主旋律寫計畫案內容,論起來也沒有比較輕省。
此外,在中國教書,研究什麼的就不用談了。除非把中國當成一處巨大的田野考察地,或是真的跑到荒郊野外去挖地下的東西,否則中國的學術環境,光是網路屏蔽一事,任憑中國知網多少論文可以下載,圖書館有多少本書,也比不上台灣。當然,比起在中國其他地方,福建離台灣畢竟很近,真要什麼資料,飛回台灣花個一兩天工夫找一下,也不是不可以。只是額外的時間跟金錢成本,就是台灣人要好好設想的。
其實中共一直挖腳台灣師資,換個角度想,也可以看成是某種程度上肯定台灣的教育成果。雖說這必然是統戰計畫的一環,但這至少說明台灣訓練出來的學術人才,並非不好,只是一直以來,我們都以歐美當成唯一的學術標竿,彷彿台灣人就得口操洋文,在大西洋兩岸拿個什麼學位,才算得上是學術前列的菁英。若說理工機械什麼的,他們有理論技術上的優勢,以他們為先,還算有道理。但人文學科,我實在認為不需要死命的跟在歐美的屁股後頭,拿他們十幾二十年前的理論奉若神明。這點在我所在的中國美術史領域,尤其詭譎。台灣一群藍藍香的中美史學者,無一不是拿英美的學位,甚至研究書法的大家,也要扛著一個美國學位,才能講話擲地有聲。這實在有點荒謬過頭。我倒認為,台灣教育界實在應該要有一點自信,不要動輒否定掉自己建立起的學術觀。至少過去數十年,世界各地的華人要進高等學府,台灣一直是主要的選項。華文圈的學術領域,在中國還沒真正撤除對言論的箝制之前,台灣應該都還是領先的地位,我們實在不應該太妄自菲薄。
但也因為如此,更凸顯台灣高等教育的艱辛。所有學校都在縮減開支,給老師的負擔愈來愈重,莫名所以的行政業務與評鑑工作多如牛毛,還要限縮老師一定要在某個年限內給出學術研究成果。前陣子到處流傳的核銷地獄,完全是中華民國政府如何將人民看成賊的具體例證。而這些不得不肩負計畫案好累積業績的學校老師,就在這些冗長的公文旅行和刁鑽的費用苛扣中,損失他們原本珍貴的研究時間。就像台灣的醫療環境一樣,台灣的學術環境,就在這樣不斷折損下,慢慢走向衰落。這衰落,還真不待中國來助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