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豬哥亮過世了,臉書上有些帳號,將豬哥亮所代表的低俗趣味,看成是中華民國貶低台灣人水平的手段。說豬哥亮之所以能在外省主導的影視圈存活,是因為他夠低俗,是他們所允許,或曰企圖引導的方向。

但以我電視兒童的記憶,其實以前老三台也有台語節目。中午有天天開心,下午兩三點有純台語的連續劇,晚上六七點有歌仔戲、布袋戲。在我印象中,這些節目並不低俗,天天開心雖然是「笑虧」,也沒有黃段子,不過中午的節目也不可能如此。

總之,以前老三台的台語節目比重不高,但至少都是用心製作的節目。像歌仔戲,不要以為電視歌仔戲比野台戲簡單,電視歌仔戲不僅要為了攝影機機位重新編排走位身段,而且所有的唱詞都要在錄音室裡再錄製一次。現在台灣的電視劇,哪裡還有這樣複雜的後製工作。後來八點檔也開始有台語了,我印象深刻,華視的「愛」開八點檔講台語的先驅,而且果然有極高收視率,不僅大開以後八點檔國台語混和,甚至單用台語的潮流,也開後來民視、三立等連續劇的先河。說第四台出現以前的台灣只有國語節目,只能看三立出的錄影帶,是絕對說不過去的。

但,這樣品質的台語節目,為什麼在第四台出現之後迅速消失?即使有了民視,三立也開了合法頻道,這樣的製作卻不增反減,比過去黨營軍營的電視台更沒有製作好節目的企圖與能耐?這難道不應該去好好問一下那些電視台的主事者嗎?

豬哥亮本來一直不屬於電視台的範圍。他以秀場起家,後來因為三立錄影帶街知巷聞,但即使他紅透南台灣,仍不屬於電視圈。我們理解的電視圈,是楊麗花、黃香蓮、葉青等當紅歌仔戲小生為主的圈子,是台語電影退下來的台灣影星在台語連續劇的演出。豬哥亮一定是不入流的,無庸置疑,但不等於當時的中華民國演藝體制就真的這麼陰謀論,要把台灣的娛樂趕入惡俗的下流趣味當中。難道歌仔戲、布袋戲低俗嗎?難道後來老三台以全台語聲段演出的八點檔,也低俗嗎?

豬哥亮從邊緣走入主流,其實是因為台灣的台語節目萎縮太厲害。第四台蓬勃後,台語節目卻沒有等比成長,當大家可以國台語混搭,反而就沒有人有意識的製作台語節目了。民視跟三立是唯二有比較多台語節目的頻道,但對我而言,這不過是把過去三台的台語節目集中到兩個頻道裡,而且品質大幅滑落。正是在這樣背景下,豬哥亮以新人之姿進入電視圈(就電視圈而言,他確實是新人),賣的是民眾過去的回憶。這是本小利大的生意,也是如今台灣電視台唯一的目標,與其說是陰謀論,不如說是台灣電視圈的墮落。

在台灣意識再度高漲之際,台灣的電視頻道卻對此毫無反應。這時若說是陰謀論,可能說得通,但有鑑於台灣整體電視圈都大幅衰退,我會覺得,與其說是陰謀論,不如說如今掌握權力的這些人,大概是台灣最不思進取、好逸惡勞的一群。偏偏過去台灣經濟發展正盛時,他們幸運搭到這波浪潮,推到高處,然後就死賴著不走了。拍攝《通靈少女》的導演陳和榆曾在訪談時提到,他們拍這部戲的經費,與一般無線台的經費並沒有差異很大,但出來的效果卻是天差地別。這顯然就是有心跟沒有心的差別,而台灣之不幸,就在於如今最有資源、最有權力、最有影響力的人,都是尸位素餐之輩,只會指著人說沒有競爭力,殊不知最沒有競爭力的,正是他們。

長遠來看,這當然是中華民國體制的問題。現在多數的老人,都是在1947年以後受教育或出生的,也就是說,他們絕大部分時間都活在中華民國體制下,接受中華民國教育,被培養成一個名實不符的中國人。即使是像豬哥亮這樣草根的人物,某種程度也可以看成是「中華民國」的縮影。若去看他早年的秀場錄影帶,就知道他不斷在使用所謂本省外省的哏,「說不好國語」與「聽不懂台語」的插科打諢。與其說俗,不如說他強化了某種你我之分,將台灣與加諸其上的體制,兩者間的扞格,用娛樂的方式表現出來。

而另一方面,豬哥亮也反映了當時台灣社會普遍急功近利的態度。當年他已經日進斗金,照理若趁時買幾棟房子、投資幾檔股票,早可以過著清閒悠哉的生活。但他不知饜足,玩起六合彩、大家樂,而且愈玩愈大,最終欠下巨債,不得不「出國深造」。當年台灣人對汲汲金錢利益,妄想以小博大、一步登天的心態,迄今仍有濃厚的餘毒。而有這種心態最嚴重的,就是與豬哥亮同世代的老人。豬哥亮花了近二十年的時間從頭來過,就算老狗變不出新把戲,至少他演好演滿,能賺的錢他都賺了。僅就這點論,他就已經比現在還眷戀權位的老不死要值得尊敬的多。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豬哥亮 台灣綜藝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