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和宗教博物館與台南藝術大學合作舉辦「繡裡乾坤─台灣首廟天壇收藏精選」,展出台南天壇的織品。

台灣織繡工藝主要市場是廟宇需求,與衣著為主的系統有很明顯的不同。比如愛用金蔥繡線,會以棉花等物填充使有立體感,追求醒目的效果。這次所展內容,多半是裝飾廟宇所需的織品,如罩簾、桌圍、掛幡等。

I10.JPG

IMG_3509.JPG

台南天壇簡要的介紹。

IMG_3514.JPG

IMG_3517.JPG

場地一景。

I03.JPG

I04.JPG

I05.JPG

掛幡。

IMG_3398.JPG

IMG_3397.JPG

桌圍。

下面數面桌圍以年代排序,可以看到台灣織繡工藝的變遷。

日本殖民統治晚期,因繡線依靠進口,日本當局限制宗教活動,且受日本較含蓄的美學影響,所以以金蔥繡為主,選色較為低調。

IMG_3420.JPG

民國四五十年間,宗教控制較為鬆弛,用色較華麗、顏色增多。

IMG_3421.JPG

民國六十年代以後,化工產品開始取代傳統金蔥線,顏色轉俗,工藝漸粗。

IMG_3425.JPG

民國七十年代,機器繡盛行,追求速效,以大量製作的繡片加工,工藝粗劣,手工技術成為少數特殊委託時使用。

IMG_3426.JPG

民國八十年代,受到中國低價傾銷影響,品質更糟,機器繡工粗劣,繡材亦糟,極為粗惡。

IMG_3427.JPG

另有織繡製作過程圖說。

I07.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