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永和宗教博物館與台南藝術大學合作舉辦「繡裡乾坤─台灣首廟天壇收藏精選」,展出台南天壇的織品。
台灣織繡工藝主要市場是廟宇需求,與衣著為主的系統有很明顯的不同。比如愛用金蔥繡線,會以棉花等物填充使有立體感,追求醒目的效果。這次所展內容,多半是裝飾廟宇所需的織品,如罩簾、桌圍、掛幡等。
台南天壇簡要的介紹。
場地一景。
掛幡。
桌圍。
下面數面桌圍以年代排序,可以看到台灣織繡工藝的變遷。
日本殖民統治晚期,因繡線依靠進口,日本當局限制宗教活動,且受日本較含蓄的美學影響,所以以金蔥繡為主,選色較為低調。
民國四五十年間,宗教控制較為鬆弛,用色較華麗、顏色增多。
民國六十年代以後,化工產品開始取代傳統金蔥線,顏色轉俗,工藝漸粗。
民國七十年代,機器繡盛行,追求速效,以大量製作的繡片加工,工藝粗劣,手工技術成為少數特殊委託時使用。
民國八十年代,受到中國低價傾銷影響,品質更糟,機器繡工粗劣,繡材亦糟,極為粗惡。
另有織繡製作過程圖說。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