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李艷秋在自己的臉書寫文,不知何故寫了一些拐彎抹腳的內容,質問「文化台獨的蔡政府 還要留著這些中國假自己打臉嗎」。顯然是對今日端午放假頗為不滿,認為這是一個「中國人的節日」。

時有湊巧,在李艷秋發表這種「中國人的節日」言論(後來蔡正元也下海攪和)前,已有民俗學者要替端午「正名」(文一文二),端午的屈原傳說,是戰後國民黨刻意加上去的,就連我們以為是傳統的龍舟競賽,也帶有濃厚的「文化統戰」意味。農曆五月以各種方式驅逐病邪蟲害,本來即是因應時節變化而出現的儀式,跟什麼中國道統並沒有關係,倒是國民黨強加的屈原傳說,再加上後來「發明」出來的龍舟競賽,使台灣本來的五月節習俗,反而日漸凋零。

但不只台灣,根據香港文章,很多香港人也以為端午由來是屈原投江。我不禁好奇這個「屈原投江」的故事是怎麼傳播的,顯然台灣的小學教科書並不是最早的源頭。這也解釋了之前韓國將「江陵端午祭」申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無形文化遺產引來華人區的反彈,實則並不是韓國人「搶」了華人的節日,而是華人長年被洗腦而不自知。

在國民黨戰後長年灌輸「中華文化」的背景下,「中華文化」的意義其實是被刻意塑造、改編,好符合國民黨的道統觀念。這種架空的中華文化觀,實則包含強烈西方民族主義的思維,認為同樣的民族應該有著共同的民族記憶與歷史。但正如同西方「塑造」民族,中華民族也是憑空「塑造」出來的。這正是為什麼席慕蓉以其蒙古血緣,看到「笑談渴飲匈奴血」會感到不安,卻又無法脫離中華思維。前陣子因為課綱問題,引來中共不滿的陰謀論,網路盛傳是中共軍官辛旗背後主導。然而有趣的是,辛旗為滿人;在台灣網路引來波瀾的奉元學會電子報內容,其奉元學會的創始人,也是滿人,還是清宗室。這些異族所擁護的「中華文化」觀,實在很值得玩味。

李艷秋講的「文化台獨」,即過去所謂的「去中國化」,當時看起來好像是一種刨去自己根源的愚蠢作法,但隨著相關的論述愈來愈多,事態漸漸清晰,所謂「去中國化」,應該是指去掉黨國附加的「中國」外衣,回歸真正的「傳統」。就好像台北那幾座被改掉的城門那樣,我們要擁抱的,不應該是用鋼筋水泥新作出來的「中國城門」,而是清末按照傳統閩南風格所建造的城門樣貌。相較於日本以其異族姿態統治,兩者之間有明顯的區隔,國民黨卻是同在「中華文化」的大纛下,把台灣的傳統取而代之。所以南部地區的寺廟失去了閩南式的屋頂,改換為華北宮廷建築的風格;戰後台灣逐漸變成四王、嶺南等中國大陸傳來的繪畫風格,台灣固有的傳統書畫,萎縮到只剩下宮廟裡面的壁畫。就連台灣的南北管、歌仔戲,也被國民黨帶來的「國劇」取而代之,成為戲曲正統。

端午的概念也許是從大陸地區而來,但端午的祭祀與儀式則是各有傳統,而且顯然與屈原、伍子胥、介之推都沒有關係。日本也有「端午」,但早就已經化為日本自己的傳統,叫做「男兒節」了,我們難道會說日本人「數典忘祖」嗎?孔子既云「必也正名乎」,我們或許也應該效法韓國,重振台灣傳統的祭儀,不要再依附在虛假的「中華文化」底下了。

其他文章:丙申年端午特輯()、()、()、(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端午 五月節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