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陳冠中繼「盛世」、「裸命」之後,又出了一本與中國有關的小說。這本小說的設定非常有趣,他將時代設定成:若國民黨沒有丟掉大陸,繼續統治的歷史,而他把這個時間,斷在「民國六十八年」。


雖然歷史不能重來,但很多人心中可能懷抱著類似的想像,希望國民黨沒有丟掉整個中國,共產黨沒有成為中國的新主人。陳冠中大概就是其中一人。但這種看法,毋寧是後見之明,如果時光倒流,回到1949年,可能多數人並不在意是否是國民黨或共產黨統治。畢竟對他們而言,國民黨完全不是一個好選擇,共產黨看起來卻像是比較好的可能。這樣比擬也許有點奇怪,但設想今日台灣政治的氣氛,不也相當類似?


陳冠中此書,與其說是他對「民國中國」繼續存在的想像,不如說是他對台灣戰後史與中國戰後史的心得整理。他透過七位人物,分別講述他想像中的民國政治、文化、經濟、軍事之類。但他對「民國中國」的敘述,不過是台灣歷史的轉寫,然後加上一點點時局的調整。像書名「建豐二年」,就是蔣經國接手中國的第二年,這完全是當年台灣時局的轉寫,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對我而言,這樣寫「民國歷史」,缺乏想像力,而且不符合歷史發展的實況。歷史往往牽一髮動全身,如果當年國民黨沒有丟掉大陸,世界局勢絕不會是後來如此。比如說,他的民國世界裡仍然有北韓,這實在是奇怪的狀態。理論上,如果國民黨繼續統治中國,就不會有北韓,只會有「大韓民國」。北韓雖然在蘇聯的扶持下成立,但若失去後來中共的後援,打了一場韓戰,也許後來的發展,北韓就會變成一個「武裝叛亂團體」,最終消失,朝鮮半島至此不再一分為二。


而「中華民國」可能永遠不會是「一片秋海棠」,因為外蒙古的獨立已成現實,尤有甚者,新疆可能還是以「東突厥伊斯蘭國」的地位存在,西藏的羈縻狀態也會大為鬆動。就算國民黨繼續統治中國,可能也只剩下「半壁江山」:外蒙、新疆全獨立成偏向蘇聯的國家,而西藏則繼續有英國勢力在背後插手。這不是沒有可能。在冷戰時期,界線的畫分相當關鍵。中國不可能直接與蘇聯接壤而沒有任何影響,若沒有全盤赤化,丟失與蘇聯接壤的區域,也不是不可能的發展。


另一方面,中美兩國的關係,可能就不會像韓戰以後的「中」美關係一樣那樣密切。原因很簡單。國共內戰時期,美國朝野已經普遍對蔣介石不滿,形象惡劣。可以想像,如果蔣介石不接受馬歇爾的調停,執意攻打解放軍,就算他贏了,也輸掉在美國朝野的支持。其實這是一個兩難的局面,他也許贏了勝仗,卻失去美國實質的金援,對國民黨來說,似乎也沒有比較好。而且陳冠中書中完全忽略中國在內戰期間物價暴漲、民生凋蔽的情狀,這對國民黨兵敗如山倒,其實至關重要。可惜陳冠中似乎沒有注意到,所以沒有就此事多加著墨。


所以我其實不相信一個勉強守住中國的國民黨,會真正有什麼經濟榮景。第一,就算國民黨保住金融不致崩潰,但民生凋蔽實屬必然,最初的十年,可能國民黨的成效,還不如實際上共產黨所經營的十年。第二,國民黨是否真的會依照後來台灣經濟的藍圖去發展中國,也值得懷疑,一則台灣有美國顧問團協助下經濟指導棋,但國民黨若在中國,大概就沒有了,而且中國的狀態與台灣相比,差異太大,是否可以一概比照,也很值得懷疑。


如果要我想像國民黨繼續統治中國的情形,我覺得中國的混亂會一直持續,大概持續到民國四十幾年。若共產黨仍然無法打贏,可能會化整為零,變成騷亂東北、華北一帶的游擊部隊,或是繼續牢牢守住延安幾個據點,繼續「分裂中國」,直到毛澤東真的可以控制中國為止。中華民國既然已經行憲,蔣介石可能會危顫顫的當了一任總統,便在輿論和黨內派系鬥爭的情況下下台,換成其他人選。民國中國的割據之勢大概會延續下去,國民黨實際控制的地方,仍然只有蘇、浙、粵、川,可能還包含新收復的東北。山西仍然是閻錫山的,廣西、雲南仍然是白崇禧的,河北由奉系控制,河南、安徽、湖南、湖北等地,地方勢力仍然把持一方。這對民國中國而言,可能是好事,因為異議份子可以像孔子一樣,四處移走,不至於被國民黨趕盡殺絕。


中國經濟可能不會有什麼起色,但大國的地緣政治大概就此確定。美國可能會很不甘願的在中國設立軍事基地,與中國一起抵禦蘇聯。顧問團大概又會看到國民黨的腐敗亂象,小道消息傳遍華盛頓特區。日本大概會跟中國簽訂和約,確定賠償,大韓民國則和中華民國成為「兄弟之邦」,狀似親暱。屆時東北亞都在苟延殘喘,而亞洲真正的明日之星,是剛從美國獨立的菲律賓、剛從英國獨立的緬甸、以及剛從法國獨立的柬埔寨,合稱「南亞之虎」,引領整個亞洲經濟的發展。


香港大概會受惠於東南亞經濟發達的榮景,成為主要的東南亞物資進口港,從馬來亞進口的橡膠、石油,從泰國、柬埔寨、緬甸進口的稻米,從菲律賓進口的加工食品,填補中國內地資源與糧食匱乏的不足。許多華人並以此為起點,外移到富裕的菲律賓、緬甸等地,成為進出口貿易商,專門做中國的生意。東南亞的華人貿易圈於焉形成。

而台灣,在二二八事件後,可能會繼續維持一個高壓的管理狀態,而整體經濟會倒退到1910年代。但有可能國民黨會延續日本統治台灣的政策,讓台灣繼續扮演提供農業物資的角色,種植稻米、茶葉,以及香蕉、鳳梨、西瓜等熱帶作物。台北市可能會一直維持在六十到八十萬人之間,呈現出宛如北歐小國的風景。三線道寬敞的道路連接著城門為端點,遠處有青山綿延、小溪潺潺,只是行人神色匆匆,面部凝重,不敢多留在街上。由於中日已經簽訂和約,日本技術人員留在台灣的時間可能會稍微久一點,或許在凋敝的戰後日本,台灣又成為這些人謀尋機會的去處,亦未可知。


除卻這些假設,我唯一可以確認的一點:國民黨如果繼續統治中國,就不會有「簡化字」這種遺害萬年的東西。誠然,中華民國曾有數度想要推動中文簡化,但每每都被人擋了下來。可想而知,之後的簡化也一定會胎死腹中。再者,就是文革中被破壞的文物,在「民國中國」時期應該都會完好無缺,至多只是乏人照料,慢慢的崩壞。藝術家不用燒掉自己的畫作,詩人不用燒掉自己的手稿,名滿國際的學者不用遭受嚴重的屈辱而自殺。中國的高等教育在一陣子休養生息之後,會繼續在世界散發光輝,教會學校仍然與美國接軌,成為仕紳子弟求學的途徑,屆時就是「來來來,來燕京,去去去,去哈佛」,北京大學成為漢學重鎮,清華大學成為物理工業技術人才的搖籃。其他地區的大學也肩負培養地區人才的重任。很難說國民黨會對高等教育進行什麼壓迫,但可以確定,其壓迫的程度絕不會跟實際上共產黨的行徑要來的嚴重。


陳冠中的「建豐二年」,很像是某種自慰的囈語,但另一方面,他又揭示著某種可能:「民國」能否有一天,真的回到中國大地呢?這聽起來實在很可笑,宛如洪秀柱的競選內容。但我覺得,洪秀柱的驚人邏輯之所以聽起來荒腔走板,不只是因為他脫離時代,而且他搞錯對象。對台灣人來說,「中華民國」要統一大陸已經無異於笑話了,但對某些心懷民國夢的中國人而言,可是正中他們的下懷。國民黨若要求長久,其實應該把心思花在這些期盼中華民國重回大陸的中國人身上。說起來這也才符合國民黨的統戰之道,只在台灣打混仗,實在太小家子氣了些。國民黨諸公應該看看「建豐二年」,好替自己壯膽,去想他們自己不敢想的未來。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吳冠中 建豐 建豐二年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