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ger Bischoff (原文連結)
1. 初遇佛教
緬甸與其人民
緬甸信史以四個族群為主:孟族 (Mon)、驃族 (Pyu)、緬族 (Myammar)及撣族 (Shan)。
孟族的起源不太清楚,但很顯然的,至少在語言學的關係上,他們與高棉族有關。據知他們居住在緬甸與泰國南部,而同時高棉族在泰北、寮國、柬埔寨一帶。除卻印度商人在海岸一帶所建立的商業駐地,這兩個族群可能是此地最早一批移民。孟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化,與緬族抗衡數百年。然而,今日他們的語言及影響力僅止於南方的少數地區。
驃族與緬族同屬藏緬語系,但分屬不同的文化及語言。早在緬族自緬甸北方擴張到中部平原以前,他們就已居住在該地卑謬 (Prome) 一帶。他們的語言與緬語相當接近,之後也深受影響。他們的書寫系統一直使用至十四世紀,後則斷絕。
緬人開始移居至緬甸平原遲至十世紀中葉。他們自北方山區南下,其源出或在中亞平原地區。
緬人之後,撣族自北部蔓延,最後佔領緬甸及泰國全境。泰族受到撣族部落的攻擊。今日緬甸東北地區仍以撣族居住為主。
區域
西元前六世紀時,就我們所知,緬甸、泰國、寮國和柬埔寨等地仍地廣人稀。當印度東岸的已經在馬他班灣 (Gulf of Martaban) 沿岸設立貿易據點,而緬甸泰國沿岸一帶也是孟族的居所。當時的高棉人應該控制著寮國、柬埔寨和泰北一帶,而上緬甸某些地區也許已經由一些緬族部落所占據。
由於早期的居民沒有用耐用的材料來建物,我們對其生活情況所知有限。然而我們確知他們生活方式相當簡單,一如延續至今的鄉村地帶,只有木造小屋覆以棕櫚葉的屋頂來居住。我們可以推測他們並沒有較村莊為大的組織,也沒有發展出書寫文字。他們的宗教必然只是某種自然崇拜或泛靈論,迄今仍能在很偏遠的地區見到。
此處亦有以印度移民為主的發達組織,此種貿易據點的形式遍佈自孟加拉至婆羅洲的海岸。在緬甸,他們駐地在塔通 (Thaton, Suddhammapura)、勃固 (Pegu, Ussa)、仰光 (Ukkala,當時仍在海邊)及若開邦 (Arakan) 的妙烏 (Mrauk U, Dhannavati),或也在丹那沙林 (Tenasserim) 及若開邦沿岸。居住在此地的開拓者多是來自印度東北岸奧里薩 (Orissa) 地區,也有來自東南的德干 (Deccan)。他們移居此處,也帶來他們的文化和宗教。起初,印度商人與孟族農民的往來有限,然隨著印度據點擴張,其文化傳統終被孟族文化吸收。
哈維 (G. E. Harvey) 著作《緬甸歷史》中提到孟族傳說中有孟族與印度入侵者爭戰,為的是要討回原本由他們所建立的國家。此則孟族傳說證實印度曾在此地建立最初的據點,但後來被孟族所取代,發展出自己的文明。在印度人設立貿易據點的同時,也有一些驃族的據地,特別是之後發展起來的卑謬地區。
亦有推測認為一些印度移民經阿薩姆 (Assam) 及稍晚經曼尼普爾 (Manipur) 到上緬甸的塔光 (Tagaung) 及孟固 (Mongok),但此「內陸」自然較不如可藉海運輕易到達的沿岸地區來的吸引人。緬甸傳統上稱塔光乃由釋迦族 (Sakyans) 的王子阿比拉雅 (Abhiraja) 所建,他在西元前九世紀時由尼泊爾移居到上緬甸。此城在西元前六世紀時為中國人所攻破,而蒲甘 (Pagan)及卑謬則由南方的逃難來的難民所建。實則有歷史學家認為,釋迦族應像緬族一樣是蒙古人種,而非印度亞利安人種,因此佛陀一族應該是屬於蒙古人種。
(待續)
1. 初遇佛教
緬甸與其人民
緬甸信史以四個族群為主:孟族 (Mon)、驃族 (Pyu)、緬族 (Myammar)及撣族 (Shan)。
孟族的起源不太清楚,但很顯然的,至少在語言學的關係上,他們與高棉族有關。據知他們居住在緬甸與泰國南部,而同時高棉族在泰北、寮國、柬埔寨一帶。除卻印度商人在海岸一帶所建立的商業駐地,這兩個族群可能是此地最早一批移民。孟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化,與緬族抗衡數百年。然而,今日他們的語言及影響力僅止於南方的少數地區。
驃族與緬族同屬藏緬語系,但分屬不同的文化及語言。早在緬族自緬甸北方擴張到中部平原以前,他們就已居住在該地卑謬 (Prome) 一帶。他們的語言與緬語相當接近,之後也深受影響。他們的書寫系統一直使用至十四世紀,後則斷絕。
緬人開始移居至緬甸平原遲至十世紀中葉。他們自北方山區南下,其源出或在中亞平原地區。
緬人之後,撣族自北部蔓延,最後佔領緬甸及泰國全境。泰族受到撣族部落的攻擊。今日緬甸東北地區仍以撣族居住為主。
區域
西元前六世紀時,就我們所知,緬甸、泰國、寮國和柬埔寨等地仍地廣人稀。當印度東岸的已經在馬他班灣 (Gulf of Martaban) 沿岸設立貿易據點,而緬甸泰國沿岸一帶也是孟族的居所。當時的高棉人應該控制著寮國、柬埔寨和泰北一帶,而上緬甸某些地區也許已經由一些緬族部落所占據。
由於早期的居民沒有用耐用的材料來建物,我們對其生活情況所知有限。然而我們確知他們生活方式相當簡單,一如延續至今的鄉村地帶,只有木造小屋覆以棕櫚葉的屋頂來居住。我們可以推測他們並沒有較村莊為大的組織,也沒有發展出書寫文字。他們的宗教必然只是某種自然崇拜或泛靈論,迄今仍能在很偏遠的地區見到。
此處亦有以印度移民為主的發達組織,此種貿易據點的形式遍佈自孟加拉至婆羅洲的海岸。在緬甸,他們駐地在塔通 (Thaton, Suddhammapura)、勃固 (Pegu, Ussa)、仰光 (Ukkala,當時仍在海邊)及若開邦 (Arakan) 的妙烏 (Mrauk U, Dhannavati),或也在丹那沙林 (Tenasserim) 及若開邦沿岸。居住在此地的開拓者多是來自印度東北岸奧里薩 (Orissa) 地區,也有來自東南的德干 (Deccan)。他們移居此處,也帶來他們的文化和宗教。起初,印度商人與孟族農民的往來有限,然隨著印度據點擴張,其文化傳統終被孟族文化吸收。
哈維 (G. E. Harvey) 著作《緬甸歷史》中提到孟族傳說中有孟族與印度入侵者爭戰,為的是要討回原本由他們所建立的國家。此則孟族傳說證實印度曾在此地建立最初的據點,但後來被孟族所取代,發展出自己的文明。在印度人設立貿易據點的同時,也有一些驃族的據地,特別是之後發展起來的卑謬地區。
亦有推測認為一些印度移民經阿薩姆 (Assam) 及稍晚經曼尼普爾 (Manipur) 到上緬甸的塔光 (Tagaung) 及孟固 (Mongok),但此「內陸」自然較不如可藉海運輕易到達的沿岸地區來的吸引人。緬甸傳統上稱塔光乃由釋迦族 (Sakyans) 的王子阿比拉雅 (Abhiraja) 所建,他在西元前九世紀時由尼泊爾移居到上緬甸。此城在西元前六世紀時為中國人所攻破,而蒲甘 (Pagan)及卑謬則由南方的逃難來的難民所建。實則有歷史學家認為,釋迦族應像緬族一樣是蒙古人種,而非印度亞利安人種,因此佛陀一族應該是屬於蒙古人種。
(待續)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