燦若繁星的北魏墓誌書法
北魏碑誌書法自清康、雍、乾以後逐漸被人們所認識,並愈來愈被推尊,對其有獨特風格的真書稱之為魏碑體,在書法史上於是有崇高的地位。北魏前期的崔、盧二族,世代為顯宦,白馬公清河崔宏之祖悅與盧諶並以博藝著名,悅法衛瓘,習索靖草書而盡皆其妙,悅傳子潛,潛傳子宏,宏以下有崔浩、崔簡、崔衡及族人崔亮、崔光、崔高客,皆善書。范陽盧淵七世祖盧志法鍾繇,志傳子諶,諶傳子偃,偃傳子邈,淵為邈曾孫,代京宮殿皆其所題。所謂「魏初工書者,崔盧二門」,皆子孫傳業,世有能名,各有家法。這些人書名皆可見於《魏書》、《北史》,尤其是崔宏、崔浩的書法為世模楷,而後世卻無這些書家的片石隻字可尋。存世北魏碑誌中的一些精美書法,受二門影響則是無疑的。
北魏碑誌大量產生是在孝文帝遷都洛陽以後。洛陽是東漢、曹魏、西晉舊京,自蔡邕等以來,眾多著名書法家都在此宦遊過,這裡也是前朝碑刻最為集中之地。龍門石窟營鑿於遷洛前後,薈萃了當時最出色的石工,並廣泛刊刻造像記。北魏遷洛後,墓誌主要集中於京畿,即今河南洛陽、偃師一帶,其他地區較為零散。所以北魏墓誌的書刻是具備最良好條件的。
綜觀北魏太和二十年至孝武帝時墓誌,可為燦若繁星,各極其勝。
初期即太和二十年至正始四年(四九六─五○七)的墓誌,筆畫多作斜勢,並帶有濃重的刀刻意味,凌厲角出,氣象雄峻,與《龍門二十品》相似,明顯受造像記書法的影響。或許刻工就是來自開鑿石窟的石匠。太和二十年《元楨墓誌》,二十二年《元偃墓誌》,二十三年《元簡墓誌》、《元彬墓誌》、《韓顯宗墓誌》;景明元年《元定墓誌》,二年《元羽墓誌》、《元澄妃李氏墓誌》,三年《穆亮墓誌》,四年《顯祖嬪侯骨氏墓誌》、《張整墓誌》;正始二年《元始和墓誌》、《李蕤墓誌》,三年《寇臻墓誌》,四年《奚智墓誌》、《元鑒墓誌》、《元緒墓誌》等是其代表,風格比較單一。
中期即永平、延昌、熙平、神龜年間(五○八─五一九),墓誌漸趨典雅融合,風格亦多樣化。有時多方墓誌為一種風格,極其相似,似為一人所書,可能當時出現了一批墓誌的專業書首。沿襲太和、景明間雄峻風格的有《高宗嬪耿氏墓誌》、《高宗充華趙氏墓誌》、《元詮墓誌》、《穆亮妻尉太妃墓誌》、《封昕墓誌》、《寇憑墓誌》、《寇演墓誌》,以及河南孟縣出土的《司馬紹墓誌》、陝西華陰出土的《楊範墓誌》。方勁茂密的有《元新成妃李氏墓誌》、《元遙墓誌》、《元顯儁墓誌》、《元彥墓誌》、《元顧平妻王氏墓誌》、《元珽墓誌》、《元珽妻穆玉容墓誌》、《元勰墓誌》、《元譿墓誌》、《元詳墓誌》、《王夫人寧陵公主墓誌》、《元懷墓誌》等,其風格與《張猛龍碑》、《賈思伯碑》相近。古拙瘦硬以單刀刊刻者有《顯祖嬪成氏墓誌》、《元颺墓誌》,陝西鄠縣(今戶縣)出土的《皇甫驎墓誌》以及西安出土孝昌三年(五二七)的《劉玉墓誌》。豪邁跌宕的有《石婉墓誌》、《元演墓誌》、《元悅墓誌》、《元騰暨妻程法珠墓誌》、《元颺妻王氏墓誌》、《李榘蘭墓誌》等。灑脫飄逸的有《元保洛墓誌》、《元遙妻梁氏墓誌》,尤以《元保洛墓誌》筆畫如吳帶當風,北魏墓誌中幾乎沒見第二方。欹側駿利的有孟縣出土的《孟敬訓墓誌》,與河北景縣出土的正光元年(五二○)《李壁墓誌》如出一手。韶美流媚的有《世宗后高英墓誌》(一稱《瑤光寺尼慈義墓誌》),已開正光後《元倪墓誌》、《司馬昞墓誌》、《于纂墓誌》和山東安丘出土的《李謀墓誌》面目之先。河北南皮出土的《刁遵墓誌》和安平出土的《崔敬邕墓誌》亦屬這一時期。由於二誌於清康熙、雍正年間出土,為墓誌中出土較早者,墓主於《魏書》、《北史》皆有傳,故廣為金石家所著錄考訂,而初搨本極少,彌覺珍貴,所以名聲最為卓著,其實二誌書法在魏墓誌中並非出類拔萃者。
後期即正光以後至北魏末(五二○-五三三)十餘年間,墓誌數量較前二十餘年更為增多,其中許多墓誌沿襲了正光以前的各種風格,從總體看更趨華美秀逸了。最著名面具特色者有雍容典雅的《張玄暨妻陳氏墓誌》,應是明代出土於山西永濟境,原石已佚,僅有傳世孤本,歷經名家題識,堪稱稀世珍寶。風華馨逸的有《司馬顯姿墓誌》和山東鄒平出土的《賈瑾暨子晶墓誌》。婉麗溫潤的有《常季繁墓誌》、《李超墓誌》。平正寬和的有《馮邕妻元氏墓誌》、《胡明相墓誌》,與同期的《高慶》、《高貞》二碑比,精美更為過之,這類典型的平畫寬結風格的墓誌在北魏數量甚少,多數是斜畫緊結類型。個別如山東黃縣出土的《鞠彥雲墓誌並蓋》方嚴渾厚,與北魏早期的《嵩高靈廟碑》相似,而與洛中及其他地區的墓誌迥別。
宗教的傳播對書法是有一定影響的。如果說北魏遷洛初期的墓誌書風與龍門造像紀相近,是受了宣揚佛教的迴光,那麼道教的傳播也在墓誌書法中留下了痕跡。《魏書‧釋老誌》載:泰常八年(四二三)十月,有道士李譜文到嵩山宣教,自稱老君之玄孫,留下「手筆有數篇,其餘,皆正真書曹趙道覆所書。古文鳥跡,篆隸雜體,辭義約辯,婉而成章。」趙道覆士李譜文之師照道隱的書曹,李譜文向寇謙之傳道,謙之於始光初(四二四)將這些書獻於太武帝拓跋燾,大臣崔浩深為信奉,認為這些書「手筆粲然,辭旨精妙,自古無比。」北魏諸帝亦信奉道教,東魏、北齊「遷都移鄴,踵如故事」,並設置道壇,行拜祠之禮,皇帝還禮接著名道士。道士們著書用古文鳥跡,篆隸雜體,無非為了增加玄虛神秘。設於孝昌二年(五二六)的《寇治》、《寇偘》二誌,即是用篆、隸、真書夾雜而書最早出現於墓誌中的兩例。寇謙之士寇讚弟,寇治乃讚孫臻子,寇偘又為臻孫軌子,寇家世代信奉道教,篆隸雜體首先出現在《寇治》、《寇偘》誌中也就很自然了。東魏、北齊墓誌中篆隸雜體更為習見,前人以為怪異猥瑣。此書風在隋唐墓誌中也很流行。
北魏墓誌書法如「千巖競秀,萬壑爭流」,洵非過譽,這是墓誌書法最輝煌的時期。
輕靡寬博的東魏、北齊、北周墓誌書法
東魏、北齊自遷都至鄴後,墓誌書風為之驟變,北魏以後斜畫緊結為主的真書變為以平畫寬結為主的,結體雖曰寬博,而已近鬆散,且常雜以隸筆,點畫浮佻輕靡。隸書墓誌又較多出現,然而多雜以楷法,醜怪軟滑。西魏墓誌謹見一二,可以不論。北周墓誌數量亦較少,書風與北齊略同。這時期墓誌均出土於洛陽以外地區,以鄴城附近,即今河南安陽、河北磁縣一帶為多。與其他類別的碑刻如北齊《唐邕寫經碑》、《姜纂造像記》,北周《西嶽華山廟碑》、《張僧妙碑》等,體勢相同。東魏奇險飛動的《郗蓋族墓誌》,峻爽典雅的《崔景播墓誌》;北齊趣味儁逸的《朱岱林墓誌》,風韻流利的《乞伏保達墓誌》;北周錯落揖讓的《賀屯植墓誌》,質樸率直的《時珍墓誌》,都是這時期墓誌中的佼佼者。
高昌磚誌書蹟
在今新疆吐魯番盆地高昌故城附近出土的麴氏高昌漢文墓誌,所見最早的為章和七年(五三七),即東魏天平四年。墓誌文上見到的高昌年號有章和、永平、建昌、延昌、延和、義和、重光和延壽等。楊堅代北周稱帝虞公元五八一年,立國號為隋,此為延昌二十一年。隨滅陳於公元五八九年,為延昌二十九年。麴氏高昌於延壽十七年(六四○)為唐所滅,其地為西州。高昌墓誌所在時代為南北朝後期及隋朝,均為磚質,多半是用朱或墨直接書寫,書體有日常應用的手寫體,如延昌十五年(五七五)《張買得墓表》,也有用筆方截,轉折處兩次轉鋒折筆的銘石體,如延昌十一年(五七一)《令狐天恩墓表》。這些墓誌保留了當時的大字筆跡,而且還有同一方中一半已刻,一半為墨跡的墓誌。北朝碑刻墓誌中最為常見的凌厲角出、鋒芒畢露的書法,一般都以為是刻工刀法所致,而不是柔性毛筆能寫出的效果,其實不盡然,而是有書寫的因素在內,這種銘時書體在當時使用是比較普遍的。
魏晉南北朝名家真跡傳世猶如鳳毛麟角,這一時期的書法,大量的是以碑刻的形式留傳保存至今,而墓誌又是碑刻中所佔數量最多的一類,由於埋於地下,所受自然剝蝕和人為損壞較少,清晰地保留了本初面目,是臨池摹習和研究這時期書法的最好資料。
- Apr 26 Fri 2013 14:27
魏晉南北朝墓誌概論 (二)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