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西方藝術史學理發展與方法概論



前章我們從自我文化發展初步反思的存在價值,審美文化觀念中的體制範疇了解藝術史學的根本重要性,在欲進一步深入探討藝術史學(Kunstgeschichtswissenschaft)這門專業學科的研究方法之前,首先應釐清與說明「藝術史」這學名,即英語art history、德Kunstgeschichte、義Storia dell'arte、法histoire de l'art。在歐美國度以「藝術史或美術史」統稱視覺造形藝術學術,至於研究藝術及其他文化等的「藝術學」(Kunstwissenschaft)命名,則是微乎其微。而藝術學在西方只是本世紀初某些「美學雜誌」的名稱,為隸屬修辭學訓練領域,比較接近效用美學甚至於藝者或藝作品,而非一訓練場所專業學系; 這也就是說以「藝術史學系所」,普遍形之成為實際傳達藝術仲介者等專業機構的概念。重要的是研究藝術品學問及其歷史、審美與評論等是此學科的直接研究對象,而其間接研究對象則為學科本身。 換言之,學科本身所涉及的研究方法是針對藝術品的意涵指涉,也就是整個學科的歷史發展由雛型時傳統的十六至十七世紀的「藝術家傳記史」(Vite)之寫作方式、 至具革命性的十八世紀,除藝術批評外更有「藝術史記」(Kunsthistoriographie)的新藝術史寫作典範、十八世紀後半的歷史哲學,則加速學術突破的穩定、 十九世紀藝術文化史論、 實證論的鑑定、 純粹可視性的形式分析、 風格史論、 精神史、 表現主義的移情抽象學說 及重內容意義闡釋的圖意學(Iconology/Ikonologie)至本世紀兩次大戰前後的結構分析法(Struckturanalyse) 等。換言之,此學科乃是經過嚴謹、批判性檢視,及審慎的學術性發展漸以研究方法或論調稱謂之,所指乃是原始基本傳達方式─「藝術史寫作、撰述」(Kunstgeschichtsschreibung)。

在整個歐洲的文化歷史發展中,唯一因藝術而影響政治策略深鉅的書,是藝術史之父J. J. Winckelmann (1717-1768) (圖1) 所著之具理想精神《上古藝術史》(Geschichte der Kunst des Altertums, 1764)(圖2、3)。 承續它關鍵性的影響以及現代哲學集大成者F. W. Hengel (1770-1831) 的催生,十九世紀的學科奠基時期柏林學派之推波助瀾 與維也納派相繼在二十世紀前半、一次大戰左右極力推廣下, 藝術史學普遍滲透歐美術社會人文學科的陣營。在各方多管努力下,內外的交融,形成一門重要專業,其結構分析大師,曾執教慕尼黑大學的維也納派學者H. Sedlmayr (1896-1984)(圖4) 於1958年也曾徵引Heidrich之辭,夢想此學門未來成為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主流學門。

二次大戰後,冷戰早期的歐洲藝術史學術邁入多項改革之途,特別是在歐洲政治史中特別的「68年代」。德國左派社會批判推波助瀾下的「學生運動」不僅影響藝術界,逼近保守藝術史領域,更針對藝術相關機構進行改革:如各大學系所、博物館、藝術文物保護局。邊陲地帶的,則是要求內容與方法的改進,如語詞表達面等。 1970年Martin Warnke (1937-) 與Leopold Etlinger主導的「學術與世俗觀照之間的藝術品」議題於科隆藝術史學會議中,更使改革聲浪更趨尖銳化。

概略而論,七○年代以後,就有的藝術史方法論調與新觀念的混血、或藉由參考其他人文學科相互參捨的本科新論,於八○年代相繼衍生一一出爐,形成系列多元的輝煌時期。 一如下述:有由A. Hause和F. Antal等所論的唯物古典藝術社會學發展至具社會歷史批判的藝術社會學, 由起於佛洛依德(S. Freud, 1856-1939) 精神分析到榮格(C. G. Jung, 1875-1961)分析心理、拉岡(Jacques Lacan, 1901-1981)精神分析至安海姆(R. Arnheim, 1904-2007)的完形心理學、宮布里希(E. Gombrich, 1909-2001)之藝術心理學, 透過索緒爾(F. de Saussure, 1857-1913)語言學理論達藝術交流至帶解構特質的語言記號學(Semiotik/Sigmatik), 邊緣文化意識抬頭的女性主義 與多元文化論, 以及互動效用色彩濃烈的則是脈絡論(Kontextualimus) 等等各具特色的藝術學術派別。而在這些論調方法中以堪稱藝術史學之中流砥柱,與圖像關係密切的「圖像學」(Iconography/Ikonographie)、「圖意學」(Iconology/Ikonologie)理論 和注重以理解為闡釋核心的「藝術史詮釋學」(Kunsthistorische Hermeneutik)以及相繼新生的是學造形藝術「接受美學」(Rezeptionästhetik)形成一股主流學術浪潮,特別是在德語區國家,今特以總括論述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