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本文係十餘年前台灣大學美術史研究所舉辦的中國美術史方法論研討會的論文。作者於文中整理歐洲發展美術史的歷程及方法論,並針砭當時台灣美術教育及當代美術發展的問題。雖然時間已久,不過台灣的當代藝術並沒有什麼太大的改變,甚至連美術史的研究也沒有什麼進展。所以這篇文章,除卻因後出未及收錄的方法論文獻外,仍很有參考的價值。只是此文文筆相當拖沓,用詞不太準確,體例混亂,這似是剛歸國回台的學者重新用自己的母語寫作時一貫的通病。又,囿於本文很長,所以註釋圖表一律省略,原文體例或錯字的部分也有小小改動。
文本轉換與觀者視角的研究─從圖意學、藝術史詮釋學到接受美學,兼談台灣的美術史教學研究
(《藝術學》第18期,1997,頁99-151。)
戴麗卿
導論
背景動機
談中國美術傳承在台灣的藝術發展之脈絡時,無奈其所扮演之特殊角色之窘境與中國藝術現代化所面臨的困境不相上下。不只藝術創作界如此,而學術界也不例外,可說皆恐有面臨斷層或真空的現象。而如果強說有些微文化成就的話,除有關台灣戰後中國美術史研究成果的回顧與省思值得關注,而相關西方重要的理論性議題亦頗具借鏡與探討的價值,今已提供資料、建議性地嘗儘以清楚思路論之。
文化觀念的釐清
首先吾人應釐清在大文化的架構中,統稱藝術生產消費的「審美文化體系」觀念之建立 而確立其下的生產、調節與消費的範疇夠程應視為當務之急。就針對審美行為而言,人人皆為消費者,備有審視、享受之權利,而非淪為少數特定人所有。從文化發生與影響層面觀之,在比較西方與台灣高等藝術教育環境的差異性時,會發現其間兩者大環境文化觀念與體制呈最明顯的差異在於基本方法的不同。就如本島「美術觀念」整體正處於原始窘困之階段。而若如是論調成立的話,這可能是我們無法提升文化素養進而在國際上立足或爭一席之地的主要原因之一吧!
文化審美的推廣與實踐可透過廣義的美術教育而落實,且我們接之其中含社會與學校美育。因日前從事大學美術史教學工作,借課程安排的機緣,試圖從此著眼點切入──加強實踐觀念的認知。 因從學校教育機制範圍中有關美術師資培育的場所探討,因而發現大專美術教育的偏差:各種相關之「美術學術理論科」(美術學理) 與「美術創作科」學程於大學部及研究所領域比重不一、名稱怪誕。 雖然藝術史相關學程相繼於研究所成立,然這種專業學程基本知識的真空斷層,與觀念的無法落實現象更是文化發展推動的致命傷。如育實踐往下紮根之職志,應能認知把握大專生思想可塑性的契機,重視根本的「大學部藝術史教育」之健全完整性。為何?
就觸類旁通於審是西方美式的藝術教育體制而言,大學機制內則以健全的「美術史學系」及與「創作、應用專業科系」為主,進而相輔相成,是為培養傳達與製作美術人才的訓練搖籃。而再溯其「藝術史學科」之源,則歐洲德語區大學人文社會科學(以哲學院統稱之)的美術史學為其濫觴,且經過上世紀的催生和世紀的全面拓展,早已成為傳達美術的重要專業機構,且發展出一套訓練體系,同時與藝術專科學院等的各類創作學系互補,為社會文化體制內重要的審美行為之有機體。
反觀我們官方基礎的大專美術教育體制,特別是扮演主流的師範院校的美術或美勞系,在雙重身份之下,甚而有曖昧不清的走向。 在過往不僅誤解所謂的「藝術製作」與「藝術理論」,只信仰「技法=藝術」的神話,更全然忽略藝術理論的必要性,甚至將單純的藝術理論一詞視為「傳達學理訓練」的可悲標竿。殊不知其在西方學術專業修辭定義上指的是:一是藝術與藝術創作之範疇條件和規則條件,二為藝術與藝術創作之原理。 也就是藝術家從事藝術實踐的依據等,而非賣弄學術的依歸。西方學院派藝術家在此「藝術製作」與「藝術理論」兩範疇因循相輔的健全學至下完成階段性的藝術創作人格。而我國則在兩範疇相斥對立、互不相容下,使得審美生產者的藝術家,其作品形式與內容往往輕重不一、脫節,談何統一和諧臻至藝品的呈現。而又由於整個社會文化中自律(Autonomie)與他律(Heteronomie)辯證統一的先天失調, 顯見生產者普遍缺乏邏輯思考、推衍的訓練,加上藝術理論的膚淺濫用、誤用致使藝術實踐成果效不一。從而影響誤導審美消費大眾的觀念與品味,間接抹煞、模糊藝術家在社會文化中應有的定位與地位。然其中最嚴重者乃曖昧不清的藝術觀念驅使藝術家超越本分職責與定位,扮演起「協調傳達藝術」的重責,此則無法達藝術專業分工合作的縝密效用。
進一步觀察檢視文化特質面時,則無論是藝術創作或藝術協調的文化發展方面,台灣在面對國際化趨勢的潮流下,除須嚴謹面對本身體質問題外,勢必更不能忽視西方外來的文藝思潮與學術發展,以為其在台灣美術生態發展的參考對象。欲探其尤可依以下史因現象而得,以今日重視台灣美術歷史發展為例,就會發現其中複雜、艱澀微妙的關係,特別是「台灣當代藝術」這個環節,按理要了解其藝術內涵勢必深入研討台灣美術歷史發展。除明鄭、清廷以降的中原文化邊陲論外,日治時期二手西方美術的傳播也曾為台灣官方美術之精髓,至戰後中原文化復興之主流論調出現,無不引起中國藝術現代化的深思疑慮。而與六○、七○年代擦身而過的「現代美術運動」,造就了「西方取經」魅力的必然開放趨勢。綜覽之下,幾乎現今學院派的藝者無不是「接受外來」(西方或日本模式)的歸國學者。且當我們淺談受「西方當代藝術」影響的台灣藝術之時,若要追本溯源甚至須了解「西方現代藝術」。然而面對多元複雜、具混亂脫序特質的台灣當代藝術時,吾人何以待之?觀者何以享之?並且從事以藝術品為研究對象及其歷史學問的人,亦就是傳達藝術之學理者──藝術史學者,又如何導之?特別是本島這門專業學科如何扮演好其最原始的基本角色,以至進而為未來「影響改變社會藝術意識型態」的使命奠基。
- Jan 07 Fri 2011 17:51
文本轉換與觀者視角的研究(一)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