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福光,2012年12月30日,海峽時報(原文連結

新加坡人貧乏的公眾禮儀是社群認同缺乏的結果

我大概一星期前到訪台北,在這期間,我找不到任何街道的垃圾箱。

但這個城市就如我在其他地方所見的那樣乾淨整潔。

難道沒有人丟垃圾嗎?如果手中有紙屑想要丟掉要怎麼辦呢?

放在口袋裡?

台灣人會這麼做,我的導遊說。他們會帶回家分類好做回收。

我真的對此印象深刻,特別是想到要讓新加坡人回收垃圾有多困難,更別提帶回家。

我得提醒自己這裡是台北,而不是那個有著極致公德心日本人所在的東京。

這只是我對台北和其人民驚奇事例的一部份,完全推翻我之前對此地的成見。

實際上我對台灣認識不多,我有超過二十年沒來過這裡,最後一次是為了一個短暫的採訪。

我所知道的多從報紙和電視新聞而來,而且多數是負面的──混亂的政治,第一個在國會裡打架的國家,和引人注意的戲劇化選舉(還記得陳水扁總統2004年大選前一天神秘的槍擊嗎?)。

而我在旅途中還得到其他的啟示。

在台北的捷運站,乘客井然有序,排成一列等待車子,這是個不會出現在新加坡的景象,而且他們的車子同樣擁擠。

(我再次提醒:這裡不是東京。)

但在我旅行第四天看到的餐廳服務,我觀察到極為特出的一幕。

甚至比東京好。

我去的這些地方並不是你可能會想到的熱門的餐廳如鼎泰豐或Fridays,上述這兩間新加坡也有。

我從來沒有在世界其他地方經歷過如此私人、熱情、體貼的服務,而且是從一個剛出社會的服務生得到。

由於鼎泰豐人潮洶湧,所以你不能說這種特殊的服務是因為今天沒什麼人。

新加坡人要如何更有公德心一直是個重要的議題,因為有太多行為不當的例子,長時間沒有得到糾正。

上車的乘客堵住下車的乘客,在美食街或食肆吃飯的人不把端盤拿回去,居民不做回收,看電影的人在電影院講手機。許多遊客也說這座城市不再像從前那樣乾淨,愈來愈多人在公眾空間亂丟垃圾。

類似例子不勝枚舉。

這還不包括駕駛人在路上的行徑─我最討厭的行徑莫過於他們看到信號燈快變了時不是減速讓路,反而加速闖道。

常云我們是第一世界的經濟水準,卻沒有與之相襯的社會規範,我們要到那種程度,還要再等待一個世代。

拜訪一座城市最令人耳目一新者,莫過於可以看到這個與新加坡文化或經濟上差異不大的地方,社會規範與態度上卻有明顯的差異,彷彿是個異星球的城市。

我對日本就是這種感覺─日本社會對有禮的態度與公共精神設立了極高的標準,他的社會之難捉摸,其規範之曖昧,使外人宛如從另外一個世界來的。

新加坡人永不會像他們一樣,所以學習他們是如何做到的沒有意義。

但台灣人的主體是華人,跟新加坡更為相似。

他推翻了這裡某些所持的看法,就是這裡的零售業或餐館的服務欠佳,是因為華人並非服務導向的社會,不像泰國或菲律賓。

台灣證實這是錯的。

但如果只是服務業,它不會是這麼大的問題。

蓋洛普一項調查顯示,新加坡人缺乏人情味、最不積極,在全球148個國家中墊底。

你可以批評這項調查有缺失,一如其他所有的批評之言,但這無助於調查墊底的難堪事實。

更難堪的是,兩周前的世界捐贈指數(World Giving Index)稱新加坡人與全世界相比,在過去一個月中最不願意去幫助陌生人者(146當中排140位)。

至於金錢捐獻,分數也不太好看:53位,並且遠遠落後其他東南亞國家,如印尼和泰國。

在歲末年終的慶祝時分,我想不到比這更掃興的事情了。

迄今為止,有許多理由在解釋新加坡何以在軟實力上的發展遠遠落後。

其中幾個是:因為我們是個節奏很快、經濟有競爭力、人口稠密的都會區,這裡的人不太有時間好好待人。而且我們這個社會也不過出現一個世代,許多人的雙親來自中國和印度最貧窮的鄉村,而他們的粗鄙行徑已經改不過來了。

但香港也是移民組成的社會,與新加坡相仿,然而他們的總體指標在第19位,高出新加坡95位。

美國是全世界最具競爭力的經濟體,在世界排名第5位。

我相信這些社會之中一定貫穿一種共識,使得他們的表現遠勝於此地。

我們必須要給人民一個強烈的社群感和身分,使得人民可以結合在一起,並能夠關心彼此。

就像是成為家庭成員的一部份,沒有人需要告知自己要做什麼,它應該是自然而然的,其之間的連繫應該強如大地。

當我問及在台北工作的同事我在此觀察到的行為時,她說原因有很多,其中一點在群眾運動導致1987年戒嚴令解除,使得這裡變得更好。

這幾年來台灣人不斷積極參與重大議題,促成政治和社會上的覺醒,對台灣影響深遠。

因此,他們發展出更為強烈的台灣共識。

他們的政治常很骯髒,經濟也停滯了一段時間,但他們的社會顯然有著很大的進展。

對新加坡而言,這樣的挑戰比像台灣這樣同質性高的社會還來得大。

這也是何以所有由上而下的舉措,像要求人民端回托盤,不丟垃圾,或是盡量往公車裡面坐之類成效不大。因為新加坡人並沒有強烈意識到他們是一體的,不懂得關心彼此。

如此殘酷的事實,必須要在推行政策前確實的認知到。

建立連繫需要的是實作,而非空話,每個人盡可能為了公共的利益,而非只為了自己或自己的家人。這意味著一個更有活力的公民社會,新加坡人會真心相信他們能採取行動共同打造自己的家園。

更多的公民組織、同好會、非政府組織、慈善團體和義工在各自著重的地方奉獻所能,就會有更好的社會與自我。

相反地,若是這一切都由政府主動,這些連繫就會弱得多。

但這也需要政府尊重並支持這些團體所做的工作。

而這絕不是僅止於那些沒有清乾淨的食物托盤問題而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