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un 18 Sat 2016 15:35
タイポさんぽ 台湾をゆく
- Jun 16 Thu 2016 22:46
洋蔥韓國
跟韓國相關的書籍很多,但像吳祥輝這樣,一邊旅行,一邊夾敘夾議的寫韓國,似乎只有他一家。因為自己工作需要,我想找本書理解韓國,吳祥輝此書,也許不是最好,但頗契合我看書的節奏。他寫韓國,多是借題發揮,真正去什麼地方,看什麼景點,不是太重要,而是要藉景藉事來抒懷,這才是他的本意。
台灣與韓國長年的瑜亮情節,近兩年似乎已經有所緩和。一來中國的威脅與日俱增,相較於韓國,什麼恩怨似乎都可以無須計較,再怎麼樣,韓國也不曾磨刀霍霍要攻打台灣,對台灣言語恐嚇。其次,之前韓國亮麗的經濟奇蹟,近日也因為中國之累,大不如前,之前國民黨想藉韓國與中國的貿易協定嚇唬台灣民眾,如今竟成為莫大諷刺。
- Jun 16 Thu 2016 00:10
中客迷思
早在蔡英文當選前,台灣就不時會接收到「民進黨當選陸客不再來」的各種放話,除了各種來源不明的官方資訊,還包含許多「血淚見證」,諸如遊覽車生意做不下去、土產店關門、飯店無法經營等等,但與此同時,網路卻又不斷上傳打臉數據,中國觀光客減少,但整體人數卻增加,新聞裡的「業者」哭喊沒有人還快要關門,網友口中的「業者」卻門庭若市,飯店要訂都還訂不到。
無論過與不及,其實都是迷思。說實在,以前台灣尚未三通時,雖然外國觀光客的人數不像現在這麼多,但既有的觀光資源要容納每年國內外的旅遊人口,也不過是勉強可以支應。馬政府八年推廣觀光,廣告本下得很重,但相應的觀光建設卻不見得跟得上,故宮博物院就是一例。陳水扁拖拖拉拉的改建計畫,終於在2007年告竣,雖然空間變大,但也不過就是「足堪應付」與時俱增的觀光客而已。而當台灣開放中國人觀光,瞬間故宮的空間就不夠了,可是他們的解決方案「大故宮計畫」,卻一直到馬英九第一任任期要結束了才提出來,而且語焉不詳。顯然馬政府亟欲衝高數字,卻忘了要加強台灣的觀光設施。
- Jun 09 Thu 2016 18:15
五月節閒話
- Jun 05 Sun 2016 00:06
六四前後
丁老师来电话:国保上门通知6月1日上岗并停电话。给了一部专用手机,只有3个号:120,儿子和他们。她衰迈的心需要24小时监护了,干枯的眼睛里流不出更多的泪水了,走不动了,27周年只能在家里祭奠爱子了,陪伴她的还有蒋老师的亡灵。 pic.twitter.com/2Ju6QOF9yI
- Jun 04 Sat 2016 17:25
【蔡英文】蔡英文談六四
台灣許多書店的書架上,擺滿了有關中國大陸琳琅滿目的書籍。有許多來自對岸的朋友,會在這些書架前面停留。很多時候,他們認為,在中國看不到真實的中國,於是,他們把握機會,迫切想知道世界是怎麼看待中國。
- Jun 03 Fri 2016 01:30
台灣不是文化輸出國?
「藏書界竹野內豐」在PTT寫了一片長篇大論「日治時期的台灣文化」,放在「台灣何時能成為文化輸出國?」底下。整理一點「國故」固無大礙,但要說「台灣曾經有機會成為文化輸出的寶地」,則未免太瞧不起台灣。至少到目前為止,台灣某種程度上,還是文化輸出國,只是台灣人毫無自覺。
反而另一篇由香港人寫的回應,比較切中實情。八十年代的台灣,與香港兩地,可以說是華人世界的「文明燈塔」。香港的流行文化自五十年代起就風靡包含台灣的廣大東南亞華人社會,到了八十年代,甚至「遠征」韓國日本,香港的武俠片及電影明星,不只是港台兩地的回憶,甚至是很多韓國人的回憶。至於台灣,除了早年電腦科技影響香港外,有一個台灣人所想像不到的影響力:台灣是西方知識引入華人社會的重要中介。
- May 31 Tue 2016 09:35
【余杰】錢鍾書是中國人文化心理上的一道花邊
- May 31 Tue 2016 00:20
當截訪變成上訪
上訪,這個中國獨有的司法途徑,台灣人應該非常陌生。但這種方式其實在中國存在很長一段時間,如果看過古裝劇的話,上訪其實就是「上京告狀」的概念。只是在中國,中共為了要顯示他們與「封建社會」的不同,所以換了一種說法。
共產中國的告狀並不是像過往那樣「攔轎喊冤」,他們發展出一種比較制度化的模式,叫做「信訪辦」,也就是他們將申冤「集中處理」,同時也可以進行控管。為什麼告狀要特別處理?我想是因為中共在長期稱自己「偉大光明正確」的虛矯形象下,無法容忍政府貪贓枉法的現狀不斷被人民揭發。但中共無法管束自己的黨官不法(也有可能他們放任自己的黨官不法),只好管束人民。人民去上訪,基本上就是自投羅網,因為這證明這些人不願屈從在中共的淫威中,對中共是威脅。所以去上訪的苦主,反而成為政府著力打擊的對象,地方政府阻撓、威嚇、軟禁、甚至刑求這些上訪人,迫使他們放棄上訪。但即使真正成功「上訪」,也不見得有什麼成果,而且還會多一條「前科」,會遭到特別的監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