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再沁
節錄《高雄現代美術誌》,藝術家出版社,2004
朱沉冬(圖片提供:江錦淑)
三、高雄「現代畫」的推動者──朱沉冬
1950年,「中國文藝協會」與台灣省教育廳曾於台北第一女子中學舉辦「暑期青年文藝研習會」,內容分為文學、美術、音樂及戲劇四種,這是目前所知最早的青年文藝活動。1955年開始,「中國青年寫作協會」受教國團委託,代辦「暑期戰鬥文藝大隊」(後更名「復興文藝營」,分文學、美術、音樂及戲劇四大類),自此開始,每年便定期舉辦此類文藝活動。但在高雄,這類活動遲至60年代末才出現,值得注意的是,美術類被獨立了出來,先後舉辦多次「青年寫生活動」及「寫生會」活動,其中後者對於引導年輕藝術愛好者的助益最大,畫家許自貴、李俊賢、蘇志徹、陳隆興、謝志商等,均曾餐與這項活動。
當時負責承辦該項活動的朱沉冬,無疑是「寫生對」的靈魂人物,他運用個人在藝文圈中廣闊的交遊,網羅了當時南部(台南、高雄、屏東)的重要畫家,先後成為「寫生隊」的輔導委員,「寫生隊」的成功及其他方面的好評(「文藝創作班」),加上撰寫畫展評論及繪畫創作,使得朱沉冬成為一個在藝術創作及推廣均有所成的「詩人畫家」。
1.隨軍來台
1933年出生於江蘇省南通縣西亭鎮的朱辰東,台來後改以「沉冬」為名。從小失怙的他,在母親開通又嚴格的教養下成長,受到家中書香環境的浸染,自小即喜好文學,十一歲那年已在《國民日報》副刊發表第一篇散文〈秋末散記〉,爾後又不斷有新作發表。及長入江蘇省教育學院社教系,這時,他把這幾年間陸續完成的散文集結成書,名為《泥土與哲人》(1948年6月),儼然已是地方上小有名氣的年輕作家。
1948年,大陸局勢吃緊,朱沉冬才剛入學就被迫休學加入軍隊,同年十月隨軍來台,進駐基隆。軍中生活與文藝間似乎扯不上關係,然而,朱沉冬卻在此時首次接觸到西方文學,開拓了更廣闊的文學視野。1951年是朱沉冬新詩創作的轉捩點,他因被調往台北工作而認識洛夫、紀弦、覃子豪、田湜、師範等新派詩家。當時,田湜、師範所創辦的《野風》半月刊,十分鼓勵現代詩的創作。1951年至1952年短短一年間,朱沉冬發表不少新詩,成為詩壇的新星。
1953年朱沉冬因腿病未癒(右膝骨折),被迫從軍中退役。同年七月,南下任職台灣鋁業公司,出版第一本詩集《古城的嘆息》。50年代,高雄文壇已有《拾穗》月刊、《皇冠》雜誌、《創世紀》詩刊、大業書店等文藝月刊和專書出版社,朱沉冬在此並不寂寞。任職台鋁的第二年,朱沉冬接任《台鋁月刊》文藝欄的編輯兼圖書管理員,因工作之便,初識在高雄的詩人、畫家,如張默、季紅、瘂弦、葉笛及胡奇中、龐曾瀛等。類似的背景和際遇使他們彼此惺惺相惜。
1955年,朱沉冬辭去工作北上,身無分文的她,幸得朋友推薦擔任某私立英文補校的秘書,隔年再經朋友介紹受聘於「中國文藝函授學校」新詩班為批改教授。在台北的這段時期,他的交友範圍更加廣闊,認識了日後「東方」會員夏陽、霍剛、吳昊、陳道明,後來又和「五月」大將劉國松、莊喆及李德、于環素等來往,莊喆是他的知己,而宛如長輩的李德對他多所鼓勵,時常書信往返,這些無疑是朱沉冬走向繪畫之路的重要因素。當時,台灣的繪畫天空因「五月」、「東方」畫會的成立而多姿多采,朱沉冬躬逢其盛,親睹了這場畫壇革命。他在自己的文學繪畫年表中寫著:「1963年自行習畫。」可見他研習會畫的時間,正是受了「五月」、「東方」畫會影響後的台北畫壇,那也是現代繪畫正叱吒風雲的年代。
2.定居高雄
1964年,朱沉冬因迴避感情的問題而重返高雄,除任職開南木業公司以外,已具詩名的他兼任高雄女中社團「文藝創作班」的指導教師,很快地就成為了高雄藝文的「仙人掌」。
朱沉冬的性格活潑而善交際,點子又特別的多,1965年,由他策劃主辦的「青年藝術創作發表會」,將詩、文學、音樂及繪畫結合在一起發表,展現了整體的藝術風貌,音樂家陳主稅、劉富美、畫家李朝進、劉文三、曾培堯、黃光男均曾參與過此項活動,此後並連續舉辦了十幾屆(均由救國團主辦)。1971年十月十五日他與詩友白浪萍(出資)合辦《山水》,又曾策畫「現代詩畫聯展」、「現代畫家聯合美展」…,呈現了旺盛的活動力。
1974年朱沉冬受聘為高雄學苑「文藝創作班」的指導老師,積極鼓勵學生寫作,為了更進一步推動文藝寫作,1976年元月,他更捐出「文藝創作班」鐘點費設立「文藝創作獎」,以實際行動獎勵學員。「文藝創作班」在朱沉冬的有心栽培下,日益壯大,從第一期只有八位學生,到後來的堂堂滿座,多數學員都是衝著他來。自由的上課方式,豐富的授課內容,為他贏得了偶像般的崇拜。與他相識多年的黃漢龍,形容他是一位深具魅力的人物,上課從不用講義,任何話題都能信手捻來。在太太江錦淑的眼中,他則是一個喜歡熱鬧、忙碌,個性固執、脾氣暴躁但又孤獨的人,總有用不完的精力來推動藝文活動。
「文藝創作班」累積了不少的文藝資源,每期學員中均有優秀作品產生,但因缺乏發表管道,1983年三月,在朱沉冬的支持下,一群學員創辦了《心臟詩刊》,可說是「文藝創作班」多年來最具體的成果。1985年,朱沉冬因身體不是,堅辭「文藝創作班」教學工作,因找不到適當的接任人選,無法再維持以往的盛況,不久便停止了招生。
3.往畫家之路邁進
60年代的朱沉冬,一方面受聘於救國團,活躍於文壇,一方面仍繼續探索繪畫,1968年幼開始主持「寫生對」活動,1969年又主編《中國晚報》「藝術週刊」(1971年辭退)。主編《中國晚報》的兩年多裡,他定期以「江是非」的筆名發表了許多繪畫評論,算是高雄此時唯一的藝術評論者。1972年,他把這些文章匯集成《繪畫札記》一書出版。機緣湊泊,使朱沉冬結識了許多畫壇人士,也激勵他更醉心於繪畫的追求,努力往創作之路邁進。1971年,他在高雄美國新聞處畫廊首次展出多年來的創作──抽象繪畫,展出結果頗令藝術界訝異,畫友們皆給予不少鼓勵,尤其莊喆特別支持他往繪畫發展。首展後,朱沉冬的藝術創作企圖更加狂熱,幾乎每年均有展出,他以「詩人畫家」自,短短幾年內開過24次個展。至此,朱沉冬的生活重心除了寫詩、活動,又增加了「繪畫」一項,與畫界人士往來更加頻繁。1974年與「寫生隊」畫友洪根深、葉竹盛等合組「心象畫會」,是他個人藝文生涯的另一章。
1980年七月朱沉冬以畫家身分受美國在台協會邀請訪美國一個月,這是他繪畫生涯最得意的事,台灣歷來只有少數幾位畫家有此殊榮,如席德進、廖繼春等,此舉象徵他「畫加」身分受到認同,難怪他會為之神采飛揚、意氣風發。
莊喆曾形容朱沉冬是「自覺性的創造者」,如他自己所言,畫畫是:
依據「自我」發掘內心豐盈的內容…在創作中,藝術應該真正有自我的面貌,而不是表現美或不美,形與非形…
朱沉冬一直是抽象繪畫的擁護者,或許因他的創作僅限於這個領域,使他常毫不考慮地批評抽象以外的世界,加上他粗枝大葉的各另,遂造成他與畫家間許多的誤解與衝突。他曾為文寫高雄某畫會的畫家是「畫匠」,由於內容明顯暗示的是「南部展」畫家,使得詹浮雲不得不為文〈由「南部展」看現代藝術傾向〉(簡稱詹文)反駁道:
最近南部有些畫會,舉行展覽時為文在報章稱頌,筆者站在同道的立場,認為是很好的傳播工作,……但是往往把筆尖掃倒了其他的畫會,抨擊他會的畫家謂「畫匠」歪曲到低劣的程度…。
詹文覺得同為藝術工作者應坦誠相處,互相勉勵,而不是互相攻擊。但詹浮雲知道文章是朱沉冬所寫後,就不再理會了,由於彼此間早有往來,只能猜想朱沉冬可能是因為「沒有稿子,才寫那篇文章」。事實也許真是如此,因為另一篇朱沉冬的文章裡,還曾讚揚過詹浮雲等「南部展」畫家作品!由此觀之,朱沉冬的藝評真有點興之所至難以捉摸。
朱沉冬的率性從另一件事件更能體會,與他頗有淵源的「老馬」(「午馬畫會」前身,以下簡稱「午馬」),雖有多次不愉快的「交戰」經驗,但事隔多年後,每當「午馬」展覽,朱沉冬依然「不濟前嫌」地前往觀賞、讚賞,由此可見他大而化之的個性。
5.小結
嚴格說來,朱沉冬的畫紙是他個人情感的宣洩,他的畫常是隨興揮灑而成,由於相信偶發效果及自己的想像力,手法頗像超現實主義者採用的自動性繪畫技巧,但他畢竟缺乏一段對造型長時間摸索、磨練及掌握的歷程,使他的作品只能碰運氣式地撞出佳作而無法匯成足以顯示創作者心路歷程的脈絡。他曾說過:
畫畫是一種冒險,畫壞了我可以拆毀重來,總有一次我可以把握色彩的流動而呈現我從要呈現的思想和情感。
抽象藝術的思潮在80年代逐漸退卻,朱沉冬的藝術也在80年代中以後也漸趨沉寂,從與救國團結束合作關係直至去世為止的十年間,他專心畫畫,以專業畫家自居,自在優游於自己所建構的繪畫世界,外頭的風風雨雨再也不能干擾他的創作。晚年的他卻為病痛所苦,行動不便導致創作量銳減,1990年五月十八日朱沉冬病逝,結束了他在高雄繁華多彩且備受爭議的一生。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