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再沁

節錄《高雄現代美術誌》,藝術家出版社,2004

二、播種者─劉啟祥

關於劉啟祥的一生,在〈劉氏七十自述〉及其熄曾雅雲的兩篇專論以及諸多相關論述中,均有詳細記載,本節乃參考既有文字資料,稍加整理後作一概略性描述。

1. 求學過程─日本時期

劉氏於1910年二月三日出生於台南州新營郡,從小家境附富有,少年時父親過世,因目睹親友堅為爭財產而引起糾紛,乃萌生赴日求學之念,一方面求自力自強,一方面則想遠離是非,因此以14歲之齡(1923)遠赴異鄉。赴日後,就讀於東京青山學院中學部,當時學校裡有位老師曾經留法學習美術,他把繪畫的基本知識灌輸給這位來自台灣的學生,使得劉啟祥漸漸對美術產生興趣,遂在課餘時間進入川端畫學校學會,沉潛的藝術細胞也因此被激發而出。1928年,他考入東京市文化學院美術科,跟隨石井柏亭、有島生馬及山下新太郎等人習畫,事實上,他所進入的並非當時學院派主流的東京美術學校,跟隨的老師更是日本最大的在野美術團體「二科會」的開創元老,遂因此渾身沾染了濃厚的在野氣息,所以,他從不積極參加一般畫家欲擠入以顯示身分的日本「帝展」或台灣的「台展」。劉啟祥如此的選擇可謂其來有自,因為在中學時代,已因喜好美術而常至展覽會觀摩畫家作品,深覺「二科會」會員們的作品觀念新穎,表現方式較能契合自己的心性,乃決定進入文化學院接受這些老師的指導。1930年劉啟祥仍為學生身分時,便以一幅《台南風景》首度入選「二科展」,這是他與「二科會」正式結緣的開始。

1931年,劉啟祥自文化學院畢業,隔年便回台北的教育會館舉行留歐前個展,因為他已決定遠赴巴黎追尋藝術上的另一層境界;當時的巴黎是畫家們心中的聖地,不僅藝術氣息濃厚,又可親炙歷史上偉大的名作,對於一心一意追求藝術理想的畫家而言,能夠留歐是極大的幸福。

這段時間,劉啟祥也以實際的創作實力展現了研究心得,1933年他以《紅衣》入選巴黎「秋季沙龍展」(據劉氏指出,那時「秋季沙龍展」頗像日本的「二科會」,較開放而不拘限風格)。1934年遍遊義大利、比利時、荷蘭、英國、摩納哥及南法等地後,劉啟祥又於翌年回到日本。據其長子劉耿一表示,其父當時由法國又回到日本而未回台灣發展的原,主要在於他正吸收新的知識,正在醞釀一些理念,加上那時期較注重個人藝術的追求,台灣的藝術環境既比不上日本,劉啟祥又在十四歲就到日本求學,熟悉日本的一切,尤其是藝術環境與畫友,況且當時日本在野的「二科展」及自由的藝術氣氛更深深地吸引著他,因此在歐遊過後,極自然地又重新回到了日本。

回到日本後,劉啟祥在東京的市郊目黑區買了房子,並在此設畫室潛心創作,以後持續參加每年的「二科展」,並在1943年以《野良》、《收穫》二件作品獲得「二科賞」,受推薦為二科會會友。1937年,他和日籍女子笹本雪子結婚,至此可說家庭、事業均美滿有成。但不久後大戰爆發,一切物質消耗隨之緊縮,作畫的顏料當然難以取得,畫家因此也較無心思創作。一九四五年日本戰敗,翌年劉啟祥毅然放棄在日本已建立的基礎而返台定居,對他個人而言,從此展開了人生的另一階段;而對高雄畫壇而言,亦意謂了一個新時代的來臨。

2. 回台後發展

1946年,劉啟祥乘輪船回台,重新踏上睽違已久的故土,回台初期暫寓台南柳營故居,後因在日本時即已結識的張啟華欣聞老友回台,力勸其至高雄定居,以便朋友間可常相往來。在張啟華的力邀下,劉啟祥一方面基於盛情難卻,另方面則因自己嚮往西子灣的風景,遂於1948年從柳營搬來高雄三民區居住。初期,他和劉清榮、鄭獲義以及一些教育界、繪畫界人士時有往來,常常「談畫論藝,為未來的理想規劃藍圖」,間或也與地方仕紳交往,生活過得頗逍遙自在,直至1950年,心愛的日籍妻子因病逝世,劉啟祥在自己〈七十自述〉中提到:「家中有所變故,一時也靜不下心來創作,直到1952年的『高雄美術研究會』成立後才重拾畫筆。」可見此事對其打擊之大。

若依其〈七十自述〉中的說法,則劉啟祥和畫友共同組織「高美會」的目的,不僅是為了推廣藝術風氣,另方面也是為了激勵自己能夠再提筆作畫。但當他決定投入美術教育的推廣後,他所扮演的角色已不再只是個藝術家,同時也是任重道遠的美術導師。1952年對劉啟祥而言,的確稱得上是另一個新開始,因為他不但組織了「高美會」,更在同年續絃,而他後來能全心全意推廣這些活動,也全賴於這位再娶的陳金蓮女士,他不僅是劉啟在生活起居方面的最佳助手,更是藝術上完全的支持者。

1954年,劉啟祥得朋友介紹,舉家遷離高雄市搬到高雄縣的小坪頂,在這兒他們擁有一塊原名「華山農場」的土地,種著荔枝、龍眼及釋迦,此外並在北勢坑購置一塊山坡地,栽種鳳梨和樹薯(輪種),對於這些農作物,劉啟祥不僅親自參與,並且樂在其中,他喜好大自然的心性於此表露無遺。

3. 推動美術教育

1956年,劉啟祥在新興區成立繪畫班──「啟祥美術研究所」;到了1958年,第三信用合作社創辦三信家商,張啟華膺任董事,率先倡導美術社團活動,並聘請劉啟華擔任指導老師,因此,三信家商可謂高雄最早大力提倡美術教育的學校,也是劉啟祥展開校園美術教學的開始;1960年,劉啟祥佑任高雄醫學院「星期六畫會」指導老師(對台語有深入研究的許成章也是這個畫會的學員);及至1966年,劉啟祥正式任教於東方工專(現為東方技術學院)及台南家專(現為台南女子技術學院)日夜間部。台南家專是劉啟祥任教最久的學校,前後約十年之久,除此之外,60年代末期,他已很少再教學生,一方面是因昔日教過的學生已是展覽會中的常勝軍,且能獨當一面;再則因自己年雖漸大體力以不堪負荷。劉啟祥藉由教學推廣美術活動的階段至此已告一段落,除偶爾有學生或仰慕者上小坪頂接受指導外,他的重心已經轉至展覽會,希望透過展覽會的方式全力擴展美術的社教功能,使更多的人能藉由展覽會,注意、欣賞到好作品,進一步帶動社會上的藝術風氣。

在劉啟祥推動美術風氣的過程中,另有一件值得注意的事便是他對成立美術館的呼籲,他曾不只一次提出這樣的建言,由於在國外留學的經驗,使他深信畫家必須靠著不斷的進修加上外在文化環境的刺激,才能在回顧以往之外,同時向前邁開步伐;另方面則藉著觀摩大師的畫作激勵自己,讓自己能有更好的作品產生。所以就他個人而言,儘管教學忙碌卻從不忘創作,但是一直付出,不再吸收新知,繪畫養分將會相對減少,創造力恐怕會漸趨枯竭,這便是劉啟祥一直希望政府成立美術館的原因。

1977年,血栓症使得劉啟祥首度臥病在床,他的右手和右腳無法像以往一樣活動自如。在往後積極復健的時間裡,劉啟祥暫時放下畫筆重拾小提琴,藉由拉小提琴不僅達到復健的目的,其實也增添不少生活情趣。1990年,劉啟祥因腦缺氧,畫作數量已不多,因此,在當時收藏人口漸多的藝術市場裡更顯得洛陽紙貴。劉啟祥的長子劉耿一、次子劉尚弘、五子劉俊禎亦走上繪畫之路。且當年所播下的種子也早已開花結果,例如「啟祥美術研究所」的學生張金發、陳瑞福等目前在地方畫壇上均有所成,對於一位辛勤努力半輩子的園丁而言,這些無疑就是最好的安慰了。

1998年四月二十七日,劉啟祥從容走完他豐富多彩的人生。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