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再沁
節錄《高雄現代美術誌》,藝術家出版社,2004
戰後初期全島的美術發展概況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台灣全島霎時籠罩於漫天的烽火中,高雄既是日本南進的據點,又是工業重地,自然成為美軍轟炸的主要目標;人們紛紛疏散至鄉下避難,所有的文藝活動都停止了,畫家們也只好疏遷外地,戰局的緊張使他們在匆忙的逃難過程中,無法顧及其他,因此,大批的畫作、資料等均因此在戰火中損毀,使得這一階段的台灣美術發展幾乎呈現真空狀態,戰爭帶來的陰影與損失委實不可計量,更無法彌補。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台灣納入中國的版圖。在戰後的滿目瘡痍中,當務之急便是重整家園,大家要面對的是一個極端艱苦的時代,物質上的匱乏使得人們無心顧及生計以外的事務,藝術當然更成了遙不可及的奢侈品,戰前「帝展」、「台展」、「府展」的光榮已隨著新時代的來臨而如昨日黃花,藝術家不再文化舞台上的焦點,他們的光芒隨著困頓的現實而消褪。在這樣困窘的環境中,大部分的藝術家只得擱下畫筆,另謀他途,以求生活上的溫飽,此時的台灣畫壇毋寧是十分沉寂的,復甦的火花一直要等到「省展」的舉行才又重新燃起。
談到「省展」便不能不提到畫家楊三郎,早在日治時期,他即是參與台灣美術運動發展的活躍分子,光復之後面對畫壇的蕭條寂靜,自然一本其積極、熱情的個性,努力想打破這樣的困境,重新點燃舊有的光采。經過多方奔走,終於藉由音樂家蔡繼琨的介紹與推薦,與郭雪湖兩人同時授聘為當時台灣省長官公署的文化諮議,並乘機向當局建議創辦全省性的美術展覽會,在獲得同意後,便與郭雪湖號召昔日畫友全力籌備各項事宜;1946年十月二十二日,第一屆台灣省美術展覽會終於在台北市中山堂揭幕了,日據時代「台展」的風采似乎也再度重現,而當時擔任審查委員者計有李梅樹、李石樵、楊三郎、廖繼春、顏水龍及當年回台的劉啟祥等,這些台灣的前輩西畫家們,在戰後除了繼續個人畫藝的追求外,更藉由「省展」及教學等各方面的主導與傳承,或多或少地影響並帶動了全面性或地方性的美術發展,就高雄地區而言,劉啟祥個人便主導了整個50年代及至60年代的高雄畫壇。藉由這位戰後高雄美術播種者的經歷,我們才得以了解當時高雄美術發展之梗概。
自50年代初何鐵華鼓吹「新藝術」,一直到1957年「東方畫會」、「五月畫會」(以下簡稱「東方」、「五月」)崛起後,抽象繪畫已漸成為美術運動的主流,除了學院和官展的禁地仍舊屬於泛印象風格外,自「聖保羅雙年展」的參展到新生代自辦的聯展已盡數抽象繪畫的天下,尤其是60年代初抽象繪畫論戰之後,台灣的美術氛圍已完全由「日本化」轉向「美國化」。
然而一般所謂的台灣應僅止於台北,或者是台灣北部而已,因為,中南部地區和台北還有一段相當大的差距。整個50、60年代,高雄地區仍在「台展」遺風內發展(雖有莊世和等少數人鼓吹抽象繪畫,卻不能產生如台北般的抽象狂潮),新生代根本感受不到台北那種學院外新勢力的衝擊,他們在沒有學院的南台灣只能仰望劉啟祥,因此,在美國勢力已入侵台灣,美國現代主義及抽象繪畫已在台北激起陣陣漣漪時,南臺灣高雄地區依然傳承著他們一貫的「南方風格」。對台北而言,此時的泛印象風格已經不屬於「現代」了,不過,對南方而言,它卻仍是「現代」的。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