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終於看完梅英東(Micheal Meyer)所寫的《消失的老北京》,這是一本內容極豐富的書,致使這本書縱然頗貴(近五百元),但非常值得。

此書其實不僅僅只是在講北京而已,「拆」的背後,其實是當地政府對都市發展的觀念與想像。所以不只北京,所有年代久遠的城市,都會面臨「開發」與「保存」的難題。對北京來說,最大的癥結是胡同,因此梅英東選擇住在胡同當中,親身去體驗其中獨特的社區文化,以及面對政府與開發商兩邊夾殺的破壞之下,所顯露出來的脆弱。

剛好在此之前,我才讀完李維史陀的《憂鬱的熱帶》。我之所以現在才讀這本書,主要是因為陳雲對之前一張柴契爾夫人出殯與邱吉爾出殯的今昔照片比對發出感言,半世紀過去,往西敏寺的路上景色依舊,只有遠處的高樓大廈可以辨別今昔。他引《憂鬱的熱帶》當中的內容,說西方世界將現代化帶入東方,使東方盲目追趕,但西方卻可以優雅的老去,大意如此。我很好奇陳雲講的內容,所以買了一本來讀。遺憾的是,我並沒有發現陳雲的引言,但有類似的內容,在「聖保羅市」一節,他說「新世界的城鎮從新鮮直接進入衰敗,中間沒有年老時期。...面對紀念性建築物所引起的超越時間的沉思,那些最漂亮的城市所具有的亙古常新的生命,那些不僅僅是單純為了滿足都市生活功能,而且是沉思與回想對象的建築物,都是美洲城鎮所不具備的性質。...由於這些城鎮是新的,他們的存在與理由都是由於他們的新鮮而來,我覺得他們如果不能永遠保持新貌就不可原諒。歐洲的城鎮,幾個世紀時間的消逝使之更為迷人;美洲的城鎮,年代的消逝只帶來衰敗。...」(115-116頁)當然,像美洲那種從殖民地轉為主權國家的狀態,使他們成為西歐世界拙劣的翻版,跟古老東方碰上西方現代文明的狀態不同。

但古老東方碰到西方文明,有另外一種矛盾。此書其實隱隱有此感覺,這位美國人珍視北京胡同的城市空間與人際互動,像珍雅各在《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裡描述的那種因為合宜的地理環境所營造出來的社區意識,而且又代表這座城市悠久的發展史。但對多數北京人,特別是不住在胡同裡的北京人而言,胡同不過是落後的代表,西方現代社會發展出來的高樓大廈、寬敞柏油路、綠地公園的組合,才是他們心中理想的未來北京風貌。在這本書中,即便是一直居住在胡同裡四合院的老人,對胡同的感情也不盡然深厚。他們之所以不想搬離故地,不是因為胡同特殊的文化及獨樹一幟的城市面貌,只是他們習慣了不想離開,或甚至只是拿不到好的補償價格。真正重視老北京的人並不多,就算把已經過世的梁思成也算進去,也很有限。我之前就對此有所省思,所謂的「保護」,多數時候是站在西方人的立場去理解的。歐洲保護自己的古蹟沒有問題,這畢竟是他們的文明,但由西方去介入東方的文明,是否合適呢?當東方社會經歷西方文明的入侵,卻又得在某種程度上勉力維持過去的狀態,這真的是在維繫一個悠遠的文化傳統,還是只是在滿足西方人的東方情趣而已呢?

對梅英東來說,保存胡同與四合院,並不僅僅只是在保存一個空殼,而是要維繫住經年累月所發展出來的社區意識。相較於現代化大樓所帶來的疏離與不便,胡同所展現的社會力量確實很值得珍惜。但這無法解決一些物質上的問題,比如居住空間不足,公共設施匱乏,維護費用高昂。對中國人而言,推倒重來不僅是最快的解決方法,也是最好的解決方法。畢竟就李維史陀的角度來看,今日的中國人就像是新大陸的人民,雖然中國人總是不斷號稱自己的國家與文明有五千年的悠久歷史,但他們的行徑就像被西方殖民的美洲人民一樣,只喜歡簇新斑斕的外在,並急於遺忘過去不甚光榮的歷史。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中國政府總是喜歡拆掉原本的東西,再蓋出嶄新的仿製品。對他們來說,「優雅的老去」是不可能存在的,他們只能永遠追求新穎,多數人民也樂見這樣的狀態。

因為如此,此書不僅適合給想要追懷老北京的人看,也很適合拿來反思台灣目前的保護城市的狀況。台灣多數城市跟中國相比,都太過年輕,而且台灣城市的基礎多半都是依照日本人統治期間參考西方的都市規劃所建立,跟中國面臨的狀況很不一樣。但即便像台北這樣只有一百多年歷史的城市,也有著自己的城市文明與歷史積累,當這些「歷史」與經濟發展牴觸的時候,台灣的城市一樣只能讓路給經濟發展,任憑他們複製美國的都市規劃與建築物外觀,出現杳無人煙的市區與專門為汽車服務的交通網。但台灣總是有稍微幸運一點的地方,比方說台灣的土地是私人的,政府無法直接拆遷,大尺度的改變不會在舊城區出現;台灣比較早接觸到古蹟保護的觀念,到如今,已經有愈來愈多人開始欣賞過去的建築物,用個人的力量維修再利用,這種民間力量,遠比政府由上而下的指令要來得有用,也更容易維繫住社區意識。我總認為,人民的意識遠比政府重要,人民的力量也遠比政府來得強大。

可惜中國是個高壓統治的國家,即便是居住權這樣基本的權利,對中國人而言,仍是可望不可及。梅英東把中國的高壓統治稱之為「無形巨手」,他可以任意決定建築的拆遷,沒有理由、無從反駁,幾乎所有人都只能默默承受,任何嘗試要反抗這項決定的人,都被視作背叛國家──彷彿爭取自己居住的權利,無異於偷盜國家機密給敵國。也因此,雖然中國不乏個別頭腦清醒的知識份子──梅英東書中也有幾位──但整體的公民意識仍付之闕如,連想要保住自己住的房子如此卑微的要求,都會被國家機器視為大不韙。

此書就內容論甚好,可以看出作者之用心。後面的參考書目相當多,也有一些注釋。但不知為何,這些注釋用一種很迂迴的方式處理,註解號碼沒有出現在正文當中,必須按頁索驥。可能出版社希望這本書不要有太重的學術氣息,在編排上採取這個策略,但我覺得這樣憑添讀者麻煩,很不可取。此書的翻譯據說是作者在港大的學生,她可能是位北京人,所以此書的譯文雖不乏有我很討厭的大陸行文習慣,但當中有些比較口語的翻譯方式又覺得頗符合此書的氛圍,倒不至於太難忍受。不過八旗出版社的書素來有個毛病,可能他們找的翻譯都是大陸人,原始稿是簡體字,繁簡轉換時校對不仔細,時常可以在當中挑出電腦轉換會出現的錯誤,像「麼」變成「么」、「裡」變成「里」。雖說這本書的字數很多,難免掛一漏萬,但書中的錯誤實在太一致,我不禁懷疑可能校對也是大陸人,分辨不出來。這實在是白璧微瑕,但總是覺得有點可惜。若是此書可以二刷,我希望這些小錯誤可以改正。但我看《憂鬱的熱帶》聯經版,都已經十三刷了,裡面的錯字依舊,我想還是不要太指望,一如去指望北京市政府會想去好好保存老胡同。

梅英東接受香港記者訪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