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再沁

節錄《高雄現代美術誌》,藝術家出版社,2004

三、戰後高雄第一個美術研究會團體──高美會

1.畫會組織經過

前文曾經提及:從大戰末期1944年開始,到1946年「省展」開始前的這一段時間,台灣美術界曾出現短暫的蕭條情形,但自「省展」開展後,台灣的美術團體及活動卻如雨後春筍般舒展開來,如1948年成立的「青雲美術協會」即油原「台陽」中的中生代畫家所創。1950年,李澤藩、郭韻鑫等又在新竹發起「新竹美術研究會」。1951年省教育廳創辦「台灣全省學生美展」,大量的畫會即展覽在短短的幾年內紛紛出現,然而,這些畫會或展覽會均成立在北部地區,至於高雄地區,則一直要到劉啟祥至高雄定居後,在他的主導下才有了戰後高雄的第一個畫會。

1948年,劉啟祥因張啟華的極力慫恿到高雄定居,透過他的介紹,認識了此地許多愛好繪畫的人士,如當時市立女中(今新興國中)的校長劉清榕、新民書局的老闆鄭獲義等。這些人在相聚日久後,在紙上談兵久矣的焦慮中萌生了籌組畫會的念頭,藉以結合高雄畫壇人士,並讓喜好繪畫者能透過畫會互相切磋畫藝,遂決定成立「高美會」。而當時剛從師大畢業的宋世雄(時任教高雄中學),因年輕熱心,遂成為居中聯絡者。1952年二月「高美會」正式成立,成立之初,會員除前述之劉啟祥、張啟華、劉清榮、鄭獲義即宋世雄外,尚有高雄市立醫院婦產科主任劉欽麟、快安診所施亮醫師、任職台灣省鐵路工會的林有涔,時在台北「台灣省工藝品推行委員會」工作的林天瑞和畫國畫的陳雪山,加上雄商的老師李春祥等共十一位。

如今欲詳細整理「高美會」的歷史已頗為困難,由於某部分時期的資料已散佚難尋,目前可見的文件已無從尋索早期發展的完整歷程,例如在一張照片上我們看到「高美會」第一屆的會員展是在1955年四月七日,但另一份1964年哦請帖卻寫著此年是「高美會」第十二屆的展出(或成立十二年),而「高美會」又曾有一段時日不能舉辦聯展,諸如此類的問題,因事隔已久,當年的參與者也已無法確定。

2.畫會初期發展與「南部展」間之關係

在「高美會」成立的同年六月,台南地區也出現了郭柏川、謝國鏞、沈哲哉、張常華等人所籌組的「台南美術研究會」(以下稱「南美會」),此團體並正式向政府立案。劉啟祥在日本求學時即與郭柏川相識,既然郭也在台南成立畫會,如果能把二個畫會聯合起來,成立一個較大型的展覽會,不僅讓南北畫壇的美術發展不致相差太多,且能發揮更大的效用,就在此種考量下,1953年的八月,劉啟祥、張啟華及謝國鏞、張常華諸人,首度把「高美會」與「南美會」結合在一起,準備開辦台灣南部地區首次大型的美術展覽會─「南部展」,其後眾人並思及擴大範圍,遂邀請嘉義地區歷史悠久的「春萌會」(按:應是「春萌畫院」)與「春辰會」(按:應是「青辰美術協會」)參加,並言明此後展覽由三地輪流主辦,於是同年十一月十二日,第一屆的「南部展」乃正式在高雄華南銀行隆重舉行,由「高美會」主辦,除了四個畫會會員參加外,並邀請台北的林玉山、郭雪湖、陳進、林之助、馬壽華、黃靜山(國畫)及楊三郎、廖繼春、李石樵、洪瑞麟、張萬傳和吳棟材(西畫)等多位知名畫家參展,此外另邀得蒲添生、陳夏雨兩位雕塑家提供作品展出。這是高雄在戰後第一次較具規模的展覽,當時民選市長謝掙強、主任秘書陳漢平、高雄市立第二中學校長林守盤等高雄仕紳均到場參觀,盛況可謂空前。

第二屆的「南部展」於1954年十月由「南美會」主辦,地點在台南市議會禮堂;第三屆(1955年7月)則轉至嘉義主辦,這次嘉義藝的展覽是當地光復後首次畫展,亦掀起了一番熱潮,嘉義本地的畫家如張李德和、朱芾亭等較少活動的前輩藝術家也參加了此次展出。

【引用】美國文化圈所未及的南方風格-3

作者不詳(1955年7月29日)。第三屆南部美術展照片。圖片來源:《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聯合目錄》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00/7f/85/c2.html

1956年5月,「南部展」首度採用了公募制度,以倡導美術、提攜後進為目標,同時並設立「高美會獎」、「市長獎」、「教育會獎」等三種獎項以資鼓勵。當時剛進入繪畫領域不久的張金發、游環(劉欽麟之妻)同獲西畫的「高美會獎」,對年輕且剛踏入畫壇的新進畫家而言,的確是個很大的鼓勵。第一次的公募制度備受好評,遂有了第二次公募制的實施(1957年八月於台南社教館禮堂),此年並再增「議長獎」、「南美會獎」、「文具公會獎」及「馬蹄牌獎」等,這一次的獎項中又有剛從「啟祥美術研究所」結業的陳瑞福、陳壽彝分獲西畫、國畫的「市長獎」。綜觀此二次的得獎者,均是對繪畫抱有極大興趣的年輕人,而這批年輕人並於1961年後陸續加入「台灣南部美術協會」(1961年後為支持「南部展」而成立,以下簡稱「南部美協」),為原本年齡較高的「南部展」帶來了新的動能與力量。

1958年,原本應該由嘉義方面主辦「南部展」,後因人事糾葛的因素,「南部展」首度停辦,並拖延了三年才又恢復,其中詳情,據林天瑞的看法是:「嘉義方面本來就沒有一個主要的領導人物,當若干人事問題一產生,再無人可整合的情況下,自然就辦不成了。」蓋原於嘉義畫壇居領導地位的林玉山,已在1949年後移居台北,「春萌畫院」、「青辰美術協會」少了主導性人物,組織力自然減弱,活動性已不如戰前活潑,退出「南部展」實為意料中事。然不久後,台南的「南美會」也不再參加活動而宣布退出,個中原因頗多,陳年往事,各有不同說詞,實際情況如何已不可考。以1958年的中斷為分界,1953年稻1957年可歸為「南部展」和「高美會」第一階段的發展,因為在這段時間裡,「南部展」和「高美會」其實是一體兩面,「南部展」在高雄地區地舉行均由「高美會」負責,直到1961年後,劉啟祥在台南、嘉義相繼退出後,決定由高雄獨立承辦「南部展」,並另成立「南部美協」以因應情勢,事實上,「南部美協」與「高美會」的會員大部分重疊,尤其是其中主要參與運作的會員更是如此。

6.慢半拍的現代美術

嚴格說來,高雄現代美術的發展其實很緩慢,自劉啟祥定居高雄後,開始致力在此間推展一連串現代美術活動,以無比的熱心成立畫會、「研究所」等,藉由各種方式闡釋自己的繪畫理念並散播美術教育的種子,大體說來,他的影響範圍雖然廣而深遠,但仍舊侷限在「省展」及「台陽展」的風格走向裡。「省展」、「台陽展」的風格基本上一直跟隨日治時代「台展」、「府展」之沙龍模式,劉啟祥原本較野獸派及表現派的「新」風格,在「台展」、「台陽展」的大熔爐裡不免也逐漸趨於較「印象」的陣營中,因此,劉啟祥所傳承的風格,其意義著重在培養繪畫風氣,指引年輕畫家能更上一層樓,然因劉啟祥的風格地位都已定於一尊,於是,努力創作的畫家們遂不免以劉啟祥的成就(畫歷、之、知名度,甚至風格)為最高的奮鬥目標。

當1957年台北的「東方」、「五月」成立後,年輕一輩的畫家轟轟烈烈展開一場傳統與現代的藝術論戰時,高雄的藝術「傳承」卻才正要開始!起步已經嚴重落後,隨後的發展又未能迎頭趕上,50及60年代的高雄藝壇,呈現的是一個迥然不同於台北的封閉環境。說它封閉,因為在這兒感受不到新興繪畫與傳統之間的矛盾與衝擊,相反地,它才剛剛開始萌芽,並且緊守在劉啟祥的世界中,儘管年輕一代已然繼起,然而他們的繪畫事業必須依循參加「省展」與「台陽展」的路線才能增加自己的畫歷,並鏤刻上在畫壇裡的某種特定身分表徵。

儘管後來因台北畫壇的論戰愈升愈高,並將矛頭擴及「省展」及「台陽展」的制度及審查方式等,而使這兩個展覽的地位趨於動搖,但是,對於這些,高雄畫家卻似乎完全置身事外甚至不予理會,除了師承的絕大影響外,多樣化藝術人才及藝術生態的尚未形成,當是主要的因素。

相比之下,台北市全國首善之地,不僅集中了一切政經、學術、社會與人文等資料,更是最容易接觸外來資訊的地方。在美術方面,一方面它是全台美術科系的集中地,在50及60年代時,先後成立師大藝術系、台北師專美勞組、國立藝專美術科及文化學院美術系等等,這些學校中的師資雖然也是第一代前輩畫家,但在美國勢力涉足台灣後,隨著西方資訊的大量湧入,並且經由各種不同方式與管道,立刻影響了此地的文化面向與生態。而在美術方面,也因整體大環境的變遷與文化思潮的影響刺激,同樣出現了現代與傳統間的對立矛盾,原本封閉的資訊體系逐漸被打破,在當時極有名的文星書店或美國文化中心,年輕的藝術家開始有較多機會接觸到國外的美術書籍,耳朵裡聽到的、眼睛裡看到的,都是一個現代主義掛帥的時代。

相對地高雄不僅缺少正式的美術院校,又嚴重缺乏來自各方面的資訊,更因工業都會的城市性格使然,人口素質及結構使裡供、科技人才較有發展空間,人文方面的訊息及資源則微乎其微,藝文思潮的萌芽是在嗷嗷待哺的狀態中。在這樣一個等待啟蒙的時代中,學生的思想觀念自是緊緊跟隨老師的步伐,一脈相承的傳統色彩極為濃厚,當然很難出現與台北相似的改變創新。這種情況在高雄持續了很長一段時日,真正銳意改革,一直要到60年代末期,一些曾在北部求學的年輕學子自美術學校畢業後,陸續來到高雄發展,他們浸淫過北部藝術圈的思想啟迪,帶來了新的活力與觀念,不僅開拓高雄畫壇的藝術視野,也使此地的藝術生態產生本質上的轉變。「省展」、「台陽展」、「南部展」的方向不再是唯一的選擇,各種不同面向的思考使得創作空間的可能性大增,雖然晚了台北至少十數年,高雄的「現代」美術總算開始邁出了具體的步伐。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