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文龍
一、前言
民國六十三年冬,筆者因事赴台北。某日,偷閒逛光華商場舊書攤,偶得一手抄詩稿,作者幾乎都是日據間嘉義市及其附近的詩人,頗覺喜出望外,惜此一詩稿的輯抄,不知出自何人手筆,因無文獻可徵,只好暫時束之高閣徒呼負負了。
全稿攜回寒舍後,得閒細加檢視 ,約有五十葉之譜,係用紙質甚粗的朱絲欄稿紙抄寫。其中凡有賴柏舟及朱芾亭二氏的作品,悉加割去或以墨塗抹,惟仍殘留若干字跡可辨。此外,另有一項特徵,就是文字塗改方面,在賴惠川先生的作品裡,屢見不鮮,其中不乏連改數句的例子,而他人作品的塗改,則僅止於筆誤的更正而已。因此筆者頗懷疑詩稿的輯抄者,也許是嘉義市的名詩人賴惠川先生,為了求證這項大膽的假設,乃於十二月九日與友人黃哲永兄往朴子海通路拜訪詩壇耆宿黃傳心老先生,黃老一見此稿,及肯定的表示確為賴惠川先生的墨蹟。
為了更進一步的求證,及轉往嘉義東市場的大東齒科與大東兒科,拜訪賴惠川先生哲嗣賴景鴻、賴景溶昆仲,再度證實此稿確為乃父手筆。同時,並表示在乃父生前並不曾見過此稿,可能為友人收藏,以致流落舊書攤。此外,對於稿中割去賴柏舟、朱芾亭作品一事,也表示無法理解,因乃父與二氏始終是交情甚篤,絕不可能割去兩人的作品。
二、詩稿考據
綜觀全稿內容,主要可分為唱和與擊鉢兩類,僅有少部分是紀遊的閒詠篇什,而以作者多擊力嘉市來看,可見應屬嘉市某詩社的社集。按據廖漢臣《台灣省通志稿》卷六學藝志文學篇第三冊的記載,嘉市在日劇期間的詩社有羅山吟社、玉峰吟社、歐社、淡交吟社、麗澤吟社等五社,另有聯合性質的嘉社。
羅山吟社,成立於宣統三年(日明治四十四年),社員有白玉簪、陳家駒、林維朝、徐杰夫、徐植夫、賴雨若、蘇孝德、王殿沅、賴惠川、林玉書等六十餘人。設有例課,月恆數次雅集,並與台中櫟社、台南南社、新竹竹社、台北瀛社吟友,往來唱和,稱盛一時。
玉峰吟社,成立於民國四年(日大正四年),由羅山吟社同人王殿沅、賴惠川等,另樹一幟。初僅有王殿沅、賴惠川、許藜堂、林緝熙、賴子清、余慶鐘、賴深淵等社員七人,後有水上蔡石結、太保王國材、鹽水蔡哲人、嘉義方輝龍、賴尚遜、王甘棠、朱榮貴等,相繼入社,碁月課詩,聲勢大振,與羅山吟社後先媲美。
鷗社,成立於民國八年(日大正八年),由玉峰吟社同人方輝龍另樹一幟,初名尋鷗吟社,初社員十五人。十二年仲秋,為創立五週年紀念,始改今名,並廣邀嘉市及嘉義郡下個詩社同人,大開擊鉢。組成嘉社。嘉義一帶詩社的結合,鷗社厥功甚偉。嗣由陳朝渠主持社務,兼得林玉書、陳文石的協助,社運日隆,社員增至四十二名,發刊《鷗社擊鉢錄》、《鷗盟月刊》,風靡一時,與羅山、玉峰二社,成為三鼎足。
淡交吟社,成立於民國二十年(日昭和二年),由何火木、李詩全等人首倡。
麗澤吟社,成立於民國二十五年(日昭和十一年),由薛天不(咸中)首倡,社員包括黃謙容、蘇凌雲、李德生、陳雲翔、施天福、蕭嘯濤、陳義山、羅朝海、盧少白、蔡禎祥、李可讀、羅炳梧、許慶雲、黃一峰、陳咸熙等,每星期夜小集擊鉢,亦頗活躍。
由以上各社沿革及社員異動概況,再與施稿作者所屬詩社兩相比對,即可發現除淡交吟社外,其他四社均有社員名列詩稿作者,如李德和屬羅山吟社、盧少白屬麗澤吟社、賴子清屬玉峰吟社、賴柏舟屬鷗社,另有嘉屬各郡人是多名,如朴子的黃傳心、布袋的蔡如笙…等,足證此詩稿並不屬於上嘉市任何詩社,而是各社聯誼性質的活動紀錄,其中嘉社雖也是聯合各社而成,但卻似召開聯吟大會為主,與詩稿的內容並不相符。
為了解決此一困惑,於是遍查有關史料,終於在賴子清所編「古今台灣詩文社(二)」(載台灣文獻第十一卷第三期、民國四十九年九月出版)找到了答案。該文在「日據後詩社補遺」一表內,民國三十二年條下,列有「小題吟會」,社址為嘉義市,社員為「賴惠川外二十數名」,在表後的解說部分,則有更詳細的沿革介紹,茲錄如次:
「嘉義市詩人,工填詞者不尠,民國三十二年,由賴惠川、賴柏舟、譚瑞貞三人發起,邀李德和、許藜堂、吳百樓、蔡水震參加,於元月十一日正式成立小題吟會,詩詞並行,當時苦無詞譜,未由著手,幸賴柏舟索得詞譜一部,遂由柏州逐期抄錄詞譜及題目,分給會員,每星期集合交稿,互相傳閱,不分甲乙,鈔錄保存。三十四年,盟機轟炸劇烈,會員星散,到各鄉下避難,吟永中吟詠中輟。三十四年秋,台灣光復,諸會員吟興勃發,再集於李德和題襟亭,重整旗鼓,改名題襟亭填詞會,專為填詞,不課律絕,仍由柏州逐期油印詞譜,分發各會員,直至四十年,乃告終止。」
按詩稿首頁有「昭和十九年甲申一月十一日」等字樣,甲申即民國三十三年;第三十二夜,又記有「戊子年二月十一日,新曆三月廿一日,琳瑯閣主人德和女士開擊鉢吟,事變以來『小題吟會』第一回集會也」等字樣,且出現有「小題吟會」名稱,正符賴文所記。
賴文所記,大體上是不錯,但仍有若干值得商榷之處,如作品「互相傳閱,不分甲乙」一是,從詩稿早期抄存的情形來看,的確如此,此由詩不限韻腳,且同一人作品俱抄在一起可證,但民國三十六年後,則幾乎都改為限韻,同一人作品先後不一,即受評定名次的影響有以致之。又如光復後重整改名題襟亭填詞會,專為填詞,不課律絕一事,證以詩稿所記,即有顯然的錯誤,上引「戊子年」「事變以來小題會第一回集會也」,即可明證。戊子年,係民國三十六年,「事變」指「二二八事件」而言,此後尚錄存有「無池硯」、「玩世」、「瓶菊」、「擠米」、「茶當酒」、「甕頭春」、「品茶」、「緇魚」、「鸚鵡舌」、「題襟亭賞梅」、「花朝」諸題,足證光復初期,小題吟會仍按期集會擊鉢催詩,地點則由原來的悶紅館改為諸峰醫院,讀者參照詩稿所記,即不難瞭解。
詩稿輯自民國三十三年,似止於三十六年,前後雖僅四年,而恰巧跨越日據末及光復初,詩中頗能反映光復前後的世局,如「息火遮燈鶴警頻」、「姮娥不管非常局」、「際此非時天亦淚」、「儘說征謠無避處」、「凶年粒米等於玉,列隊街頭後配時。」…等均是,彌足珍貴,且距今四十年,人事代謝。作者凋零幾盡,爰重加整理,公諸同好,俾得保存文獻於久遠。
最後,有兩點必須加以說明,一是原稿中有若干同題的補遺作品,分抄兩處,未閱讀方便,逕予調整並刪除「補遺」字樣。一是賴柏舟、朱芾亭二氏作品,原稿均予割除或塗抹,後者字蹟尚能辨識,因此一並列入。至於作者姓氏、字號、簡歷,則於稿末另行輯錄,惟人事變遷,蒐羅不易,僅就管窺所及者略加掇拾,讀者諒之。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