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台灣也開始瘋「良心劇」瑯琊榜。此劇我早早看完了,雖然我看的中國連續劇不多,但就我平常對中國戲劇的印象,確實不差。但要說「良心劇」,我倒覺得「一把青」才真的夠格稱良心劇。

以最近十年台灣連續劇的製作規模與水準來比較,「一把青」樂勝毫無問題。但就是拿去跟整個華語圈的電視劇來比較,「一把青」也可以稱得上高水準製作。當然,就台灣的製作環境,一定有一些難以克服的罩門,但曹瑞原導演已經盡力克服,就連3D動畫這樣困難的部分,都好過絕大部分台灣乃至中國的電視電影。

劇情、考證、美術等都不在話下,我最驚豔的,實是這齣戲的台詞。「一把青」在白先勇的《台北人》裡,至多就是短篇小說的長度,只是描寫大時代的一個切面。但曹瑞原將原本的切面,擴充回整個大時代,當中要填補的枝葉之多,幾乎就是一部全新的作品。我非常敬佩編劇黃海鳴,只要聽幾句台詞,大概就可以知道他所下的功夫之深。莫說當時的用語盡量到位,語法也很貼近當時的時代,這非常不容易。編劇說這劇本磨了三年,我完全相信。我相信台灣幾乎沒有其他電視劇可以在台詞上如此用心,這用心不僅僅是考據的功夫,而是對語法的敏感。台灣如今連時裝劇的台詞都陰陽怪氣,有點年代的戲,台詞上更加無法帶入時代感。這完全是台灣電視環境的衰微所致。前不久台灣又在重播90年代初的「包青天」,當年演員講的台詞之精煉,就算布景簡陋,還是可以讓人信服戲劇的歷史感。今天的電視劇,幾乎做不到,好不容易給我看到一個例外,就是「一把青」。

這也是我不喜中國連續劇的主要理由。就算他們動不動就說花多少錢製作,光是聽到台詞就讓我敬謝不敏。中國的編劇寫台詞再怎麼咬文嚼字,洋化的句型依然非常明顯。「甄嬛傳」是少數我認為台詞比較好的,但編劇偷吃步抄《紅樓夢》,一旦碰到《紅樓夢》沒有的內容,就立刻原形畢露。瑯琊榜更是如此,凡是裡面要長篇大論、詳述機關的對白,無一不是中文洋話,只是多數人聽不出來,所以覺得無妨。但認真要計較,遠遠不行。中國人失卻老式的中文素養,不要說簡白的文言寫不出來,就是寫字都只會右書橫寫。瑯琊榜在美術上很小心,榜書用篆書、線裝書(雖然我不知道六朝到底有沒有線裝書這種東西)也做的一絲不苟,卻在台詞上跌股。但這也不能說是他們的缺失,只能說中國人有些古典素養永遠沒有了,就算編劇也用了一年多在磨劇本,也磨不出來。

「一把青」做到了,我非常感動,可惜演員講不出台詞裡的「味」。這部戲與一般連續劇不太一樣,台灣多半崇尚「自然」,喜歡樸質無造作的表演,但「一把青」的角色刻劃很明顯,所以需要「演」。台灣雖然都是現場收音,可是演員的口條多數都很不好。我感覺得到導演有特地訓練他們的口條,卻難磨出台詞的「戲感」。少數有「戲感」的,多數是真正的劇場出身,舞台訓練紮實的演員,比如樊光耀、施明帥、黃健瑋。連俞涵雖然也是北藝大戲劇系出身,但他似乎也無法完全掌握台詞的戲感和節奏。此外演「學姊」的李劭婕是台南人劇團的當家花旦,「戲感」毫無問題,可惜講話的腔調「台味」太重,跟民國三十六年的時代背景格格不入。

台灣演員在口條上的問題,毋寧是一個很需要克服的障礙──這還只是口條而已,尚且沒有像好萊塢那樣講究口音、階級的差異。這也是華人戲劇很大的弱點,台灣年輕一輩演員,幾乎是國語講不好,台語也講不好。中國演員也沒有好到哪裡去,因為多數連續劇都用配音,而且觀眾還很吃配音這一套,彷彿不配音就不算製作嚴謹的戲劇。但台灣終究很早就開始現場收音,演員卻仍然沒有在這方面用心,實在很奇怪。所以像侯孝賢,為了要「遮醜」,只好讓演員少講話,甚至變啞巴,好避開演員口條的問題。

但曹瑞原真的是認真用心的導演,所以即便「瑕略掩瑜」,我仍然覺得這齣戲值得一看,正如曹導演所云,他們那一輩,是最後一批見證六七十年前動亂時代的人,也只有他們可以憑藉記憶打造當年的模樣。他們再不做這樣的戲,以後就沒有了,剩下來的就是中國人用意識形態隨意扭曲的民國戲,只有共產黨是好人的民國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