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吾,《來生要做日本人》,香港:白卷出版社,2015。

作者在網路上說,這個書名是出版社想的,希望可以替新書製造點話題。果然此書一出,即有很好的銷量,加上香港書展造勢,據作者自云,已經印到第三版,賣到斷貨。我手上這本,已經是第二版。

書名既是噱頭,內容當然不必然如此。作者拿日本話事,不過是個引子,終究談的還是香港。談香港也罷,我卻頗意外,裡面臺灣出現的頻率也頗高。臺灣香港,這幾年愈發攪和不清。

香港對日本是有種情懷的,戰後兩岸三地,香港最早接受日本的流行文化,時尚、娛樂、音樂,香港跟風頗為勤力。反而戰後臺灣在「中華民國」的法統大帽這麼一戴,日本文化成了禁絕之物,只能很隱晦的「夾帶」,在接收日本流行文化的時間和幅度都不如香港。但臺灣終究有殖民過的記憶,當臺灣可以公然接受日本流行文化時,其影響幾乎鋪天蓋地。跟香港相異之處,在於臺灣與日本是縱向的文化接軌,年輕臺灣人聽時下的流行歌曲,老一輩的臺灣人就聽演歌,李登輝那一輩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甚至會聽落語,總之,日本俗民文化,在臺灣幾乎是自然而然的存在,跟臺灣自己的本土文化,與國民黨帶來的文化,並行不悖。

但,作者不寫這個,他寫時下的日本,映照時下的香港及臺灣。日本並不總是很好,香港也不總是很糟。映照的同時,其實是自我檢討。

說來湊巧,我今天才看到有人在PTT上寫日本與臺灣的比較,原PO文章大概是種導正視聽的心態,希望大家不要講到日本就一面倒的稱讚,不過被蘋果日報拿去當新聞後,就有意識的扭曲了原文內容,大咧咧在標題寫著「別羨慕日本 臺灣這7點樂勝」。臺灣根本沒有什麼好「樂勝」,孰優孰劣,也不是這樣比一比就有高下。誠如健吾在書裡一再提及,我們面對許多環境時物的轉換,獲得了什麼、丟失了什麼,我們真的很清楚嗎?如果好壞都分不清,徒然比較,有什麼意義呢?

我也去過幾趟日本,認真寫了幾次遊記。我不想落入宛如旅遊書籍的景點介紹,講的多半是自己的感想,比較像借題發揮。我對日本也是有情懷的,很小的時候,我就聽聞日本保留很好的唐代文化,也癡迷了那種枯淡的景色好一陣子。第一次去日本自由行,就選了京都,還是去看正倉院展,完全是圓夢來著。夢圓了,我很滿足,但我也因為自己終於不再隔著遊覽車的玻璃和導遊的旗子,感受到日本「落地」的一面。我對日本的想像,在圓滿之餘,竟也有「夢醒」之感。日本確實有值得臺灣學習的地方,但我不至於認為日本凡事都比臺灣優越。及至看過柯爾的著作,更加確定。日本的「好」,往往正是其罩門,我們不見得要亦步亦趨。

書寫到末了,似是某種引導,談到選舉或民主政治這事情。拿日本來談民主政治,實在是很喪氣的。一則大概所有日本人都覺得,日本的戰後政治制度是美國刻意改造的結果,雖說日本確實有自由的環境,但主流的日本輿論似乎不太認為政府的作為真的是在替人民著想。所以日本人的投票率很低,對重大政治議題亦不甚關心。前不久安倍晉三強推新安保法,引起五十萬人到國會議事堂抗議遊行。這已經算是日本難得一見的大規模抗議了,可是跟過去比較,實在微不足道,在力度上,可能還不如臺灣反課綱的那些高中生。而映照香港,也頗為頹喪。書中大概是時事所趨,也不免要提到臺灣,無論是之前的「太陽花」,還是隨之而來的市長選舉,但似乎是不想把臺灣塑造成比較覺醒的一群人,當中亦不免夾雜借臺灣人之口說出的鄉愿或犬儒之語。不過,書中的內容是一回事,作者在臉書上傳的內容,可能更接近他的本心。終歸出書要賺錢,話不能言太盡。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來生要做日本人 健吾
    全站熱搜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