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鹿島茂描寫的法國 (或者更準確的說,法國巴黎) 一直有偏愛,自《巴黎時間旅行》後,我就喜歡上藉著日本人眼光所觀察的法國。如果出版社之前出了《明天是舞會:19世紀巴黎女性的社會史》,但絕版了,前幾天在書店忽地發現出版社重新出版,還出版了大概算是「姊妹作」的《想要買馬車:19世紀巴黎男性的社會史》,隨即買了下來好好捧讀。
《想要買馬車》其實是鹿島茂這一系列法國相關書籍的第一本,我也才理解何以他如此著迷在十九世紀的巴黎,原來是因為他研究的是十九世紀的法國文學,當時的文學名著多半是所謂的「教養小說」,講述主人公如何力爭上游成為上流階層的故事,而當時的巴黎社會,又著重以物質水準來區分階級高低,所以研究這些小說,自然要對當時的時代背景有相當程度的了解。但這類書籍在三十年前剛出版的時候算是創舉,因為以後現代的理論流派來研究西方小說的熱潮方興未艾,從時代背景、社會情況、政治風潮為主題討論小說意涵的研究,據說當時仍相當少,故鹿島茂的書,倒是有點引領潮流般,另開日本研究法國文學的蹊徑。不過就門外漢而言,小說文本倒在其次,吸引我的仍是洋溢著細節的十九世紀巴黎生活。
說起來,資本主義社會不過是在各地不斷重複循環的模式,只是早或晚的差別。崇拜物質、金錢,希望用這些東西來堆砌出地位,好像是必然要經過的道路。今日中國粗鄙的炫富行徑,十九世紀的巴黎社交圈也有過。不過,巴黎人在當時是歐洲風尚的前驅,他們的炫富行徑,只會引起其他歐洲國家的王公貴族競相模仿,而不會有人覺得鄙俗。這實在是後進地區先天的致命傷,使得整個世界都只能追隨歐洲的「現代腳步」,走他們走過的路,犯他們犯過的錯。
比如說,十九世紀在巴黎想要擠入上流社會的窮人,最欽羨的莫過於在林蔭大道上招搖過市的華麗馬車,那些華麗馬車所象徵的意義可不只是今日的賓士或寶馬,而是像稀罕的手工訂製車那樣極為昂貴的等級,而今日我們就算買了一台價值上千萬的車子,也不過就是保養費、油錢和稅金的開支,但十九世紀的人為了要擺出上流社會的排場,除了昂貴莫名的馬車外,還要養馬匹、車夫、隨從,就連隨從的衣服、馬匹上的配件,無一不是昂貴的奢侈品。也許當年的物價不若如今 (就鹿島茂說法,十九世紀到1990年的法國,物價大概膨脹了33倍),不過就以當時可以賺到的費用,也不如今日。可以說當年的資產階級與貴族階層確實過著比今日富裕階層更為奢侈的生活。
這應該也是法國之所以在十九世紀出現了許多重大的政治變革的潛在原因,過分招搖的上流階層也同時激起民怨。許多下層階級整日工作不能求溫飽,就如鹿島茂的說法,當時的勞動階層一天的勞力工作所得僅能買到溫飽的食物,也就是麵包(若我們再參照《黑心食品三百年》的內容,當時的奸商常常用混充的麵粉或偷工減料來製作麵包,迫使法國不得不立法規定麵包的內容物與重量,更可想見那些勞動階層的貧困),但上流社會卻可以不用做任何事情,只需要盛裝打扮、招搖過市的參加下午茶會、舞會、晚宴等活動,上流階層的婦女甚至一天要換數套衣服(起床後吃早午餐時一套、出門散步時一套、晚上吃飯時一套、參加徹夜的舞會時一套),還不能重複穿,而當時的衣服需要訂製,價格幾乎是現在買一台轎車的程度,身處這種巨大的貧富落差,法國屢屢發生重大的政治革命,實在是情理之中。
但如斯社會、如斯國家,卻成為歐洲文明的精華,世界藝術發展的核心,還孕育出許多思想大師,說來也是很不可思議的。不過,這樣的國家,在二戰之後仍不敵富裕且長年和平的美國,失去原本文化上的強勢地位。最明顯的便是國際的通用語言,二戰之前,法文仍是外交場合上主要的使用語言,但如今幾乎只剩下英文。戰後的法國也在美國物質文化「入侵」下漸漸失色,更凸顯出過去那個全盛時期的法國文明的光輝。
《想要買馬車》其實是鹿島茂這一系列法國相關書籍的第一本,我也才理解何以他如此著迷在十九世紀的巴黎,原來是因為他研究的是十九世紀的法國文學,當時的文學名著多半是所謂的「教養小說」,講述主人公如何力爭上游成為上流階層的故事,而當時的巴黎社會,又著重以物質水準來區分階級高低,所以研究這些小說,自然要對當時的時代背景有相當程度的了解。但這類書籍在三十年前剛出版的時候算是創舉,因為以後現代的理論流派來研究西方小說的熱潮方興未艾,從時代背景、社會情況、政治風潮為主題討論小說意涵的研究,據說當時仍相當少,故鹿島茂的書,倒是有點引領潮流般,另開日本研究法國文學的蹊徑。不過就門外漢而言,小說文本倒在其次,吸引我的仍是洋溢著細節的十九世紀巴黎生活。
說起來,資本主義社會不過是在各地不斷重複循環的模式,只是早或晚的差別。崇拜物質、金錢,希望用這些東西來堆砌出地位,好像是必然要經過的道路。今日中國粗鄙的炫富行徑,十九世紀的巴黎社交圈也有過。不過,巴黎人在當時是歐洲風尚的前驅,他們的炫富行徑,只會引起其他歐洲國家的王公貴族競相模仿,而不會有人覺得鄙俗。這實在是後進地區先天的致命傷,使得整個世界都只能追隨歐洲的「現代腳步」,走他們走過的路,犯他們犯過的錯。
比如說,十九世紀在巴黎想要擠入上流社會的窮人,最欽羨的莫過於在林蔭大道上招搖過市的華麗馬車,那些華麗馬車所象徵的意義可不只是今日的賓士或寶馬,而是像稀罕的手工訂製車那樣極為昂貴的等級,而今日我們就算買了一台價值上千萬的車子,也不過就是保養費、油錢和稅金的開支,但十九世紀的人為了要擺出上流社會的排場,除了昂貴莫名的馬車外,還要養馬匹、車夫、隨從,就連隨從的衣服、馬匹上的配件,無一不是昂貴的奢侈品。也許當年的物價不若如今 (就鹿島茂說法,十九世紀到1990年的法國,物價大概膨脹了33倍),不過就以當時可以賺到的費用,也不如今日。可以說當年的資產階級與貴族階層確實過著比今日富裕階層更為奢侈的生活。
這應該也是法國之所以在十九世紀出現了許多重大的政治變革的潛在原因,過分招搖的上流階層也同時激起民怨。許多下層階級整日工作不能求溫飽,就如鹿島茂的說法,當時的勞動階層一天的勞力工作所得僅能買到溫飽的食物,也就是麵包(若我們再參照《黑心食品三百年》的內容,當時的奸商常常用混充的麵粉或偷工減料來製作麵包,迫使法國不得不立法規定麵包的內容物與重量,更可想見那些勞動階層的貧困),但上流社會卻可以不用做任何事情,只需要盛裝打扮、招搖過市的參加下午茶會、舞會、晚宴等活動,上流階層的婦女甚至一天要換數套衣服(起床後吃早午餐時一套、出門散步時一套、晚上吃飯時一套、參加徹夜的舞會時一套),還不能重複穿,而當時的衣服需要訂製,價格幾乎是現在買一台轎車的程度,身處這種巨大的貧富落差,法國屢屢發生重大的政治革命,實在是情理之中。
但如斯社會、如斯國家,卻成為歐洲文明的精華,世界藝術發展的核心,還孕育出許多思想大師,說來也是很不可思議的。不過,這樣的國家,在二戰之後仍不敵富裕且長年和平的美國,失去原本文化上的強勢地位。最明顯的便是國際的通用語言,二戰之前,法文仍是外交場合上主要的使用語言,但如今幾乎只剩下英文。戰後的法國也在美國物質文化「入侵」下漸漸失色,更凸顯出過去那個全盛時期的法國文明的光輝。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