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想看《香港城邦論》很久,但之前在台灣,購買不便。好容易到了香港,我在銅鑼灣三間大書店裡找,只有誠品有賣。但我也沒見到《香港遺民論》,或許下次去港,應該要好好找一下。

姑不論此書的政治立場如何,陳雲寫作此書,有一套可以自圓的理論,在一般政治書籍中,可以創發 (相對) 獨立的論點來倡言政治的,華人社會頗為少見。此書大體分作三部分,一是層層推論香港為城邦之理據,二是以決絕的言詞反駁他看待的謬論,三是用偏激的言詞去刺激讀者,試圖激起讀者對香港的情懷。

當然,此書在論據上還是有缺點,比如他對香港的城邦地位頗一廂情願,而且用保存華夏文明這種說法也顯得過於陳腐。關於中華正朔這種論述,竊以為實在無須去論辯,禮失求諸野本是常理,連英文世界也是如此,但這並不妨礙英國人自詡為英文正宗。無論中國有沒有敗壞或是被什麼政黨騎劫,中國依舊是中國,並沒有因為喪失所謂固有的傳統就不成中國。實則我現在認為,我們自以為的固有美德,不過是想像出來的產物。古代的官僚階級固然有一套禮儀規範,但那並沒有延伸至一般人當中。以台灣為例,台灣並沒有經過文革破壞,但台灣八十年代暴富之時,其粗鄙之態與今日中國人其實沒有差別,可見真正毀壞人心的是追名逐利。至於行徑粗野,則是中國人的素來之常態,台灣也經歷過一樣的狀態,我們花了二三十年,不斷用英美日本的規範教化,才有現在外人看起來「富而好禮」的社會。這些公共場合的禮貌與規矩,都不是中國固有的傳統美德,而是西方生活模式的移植。這也是香港比台灣更sophisticated的原因,因為香港是創造現代文明的英國所統治,而台灣是學習西方文明的日本所統治,在層次上差了一截,國民黨統治後,又差一截。

所以,中國之粗鄙,不過是一直延續的常態。只是以前是粗鄙但單純,現在則是粗鄙且有心眼,如此的差距而已。不過陳雲並不把這種糟糕看成是中國所原有,而認為是中共治下所造成,這種說法有點難以信服,中共政府與人民若有至惡,那種惡也是慢慢精練的,並不是憑空出現。但就結果論,中國確實是一種官與民都在罪惡的狀態,官固然是惡,民也有需要背負的枷鎖。這種枷鎖,在德國也出現過,但這群人的後代可以拋棄這個枷鎖而勇於認錯,中國人則是不斷把這個枷鎖繼承下去,讓他們的後代背負這個惡來行惡。

另外,就如林濁水所言,在大中華的架構下,像陳雲之流,很容易把台灣放進去。但如今的台灣正在進行一種新型態的「去中國化」,這種去中國化不是表象的去駁斥中文或傳統文化,而是在心態上解消對中華文化正朔的迷思。中華文化的確影響台灣甚深,但這不是台灣文化的唯一,若要真的邁入國際化的潮流,與其一直去競爭那個永遠贏不了的「中華文明」,不如自己發展「台灣文明」。而事實上,從南太平洋的角度來看,台灣的原住民文化才是真正舉足輕重的重要遺產,即便是就漢文化論,去凸顯閩南文化也比較能夠跟南洋的華人文化產生共鳴,而非從北方思維理解的「中華文明」。也因此,即便是「中華邦聯」這種用法,對林濁水而言仍很不受用,文化上的聯繫不一定要產生政治上的連結,若一定是如此,理論上越南和朝鮮半島都應該納入「中華邦聯」的概念當中,但顯然陳雲不這麼認為。

以前香港評論論及台灣,基本上都把台灣當成「國民黨政府」的同義詞。如今香港人漸漸理解台灣的其他面向,會開始討論有過日本統治的台灣,或是原住民的台灣,對台灣的看法與描述比較準確,但還是不少人會把台灣當成過去消失的「中華民國」的替代品。中華民國的確在台灣延續,但中華民國與台灣之間已經愈來愈難以用等號連結 (當然還是有很多人會不假思索畫上等號,所以就會有「台灣一百零二歲了」這種荒謬言論)。這種模糊仗當然是台灣自己要解決的問題,無關香港。所以看香港人寫政治,實則也是在反思台灣的政治現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